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全国各地恐怖民间故事 > 第899章 东门里“鬼语者”惊魂:老城墙下的异语迷踪

1998年的初秋,济宁老城的晨雾还带着夏末的湿黏,东门里“一天门”的青石板路上,已经响起了早点摊的吆喝声。刚出炉的油饼裹着葱花香气,混着护城河飘来的水汽,钻进沿街的青砖灰瓦里——这里是老城最热闹的地段之一,济宁一中的老校门就开在巷口,穿着蓝白校服的学生们三三两两走过,自行车铃声清脆地划破晨雾,谁也想不到,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地方,会在当天正午掀起一场惊动全城的惊魂风波。

王桂兰挎着菜篮子走过一天门时,太阳刚爬到城墙垛口的位置。她是巷尾杂货店的老板娘,五十出头的年纪,脸上带着常年操持家务的风霜,一双脚常年穿着布鞋,踩在青石板上稳当得很。她没上过一天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工整,平日里话不多,只会说一口地道的济宁方言,跟街坊邻居聊的也都是柴米油盐的琐事。谁也没留意到,这天的王桂兰有些异样——她路过早点摊时,没像往常一样停下来买两根油条,反而直勾勾地盯着济宁一中的老校门,眼神空洞得像蒙了一层雾。

“桂兰嫂子,发啥愣呢?”卖油饼的老李头探着身子喊她,手里的铁铲“哐当”一声敲在锅沿上。王桂兰没应声,突然浑身一哆嗦,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似的,猛地晃了晃身子。她扶着旁边的老槐树站稳,头缓缓地低下去,肩膀开始不受控制地抽搐,嘴里发出“呜呜咽咽”的声响,像是有什么东西堵在喉咙里。

老李头放下铁铲跑过去,刚要伸手扶她,就被王桂兰突然抬起的脸吓了一跳。刚才还慈眉善目的妇人,此刻眼神涣散,瞳孔里像是蒙着一层浑浊的白翳,嘴角歪向一边,嘴里开始蹦出一串奇怪的音节——“アカリ…家…帰りたい…苦しい…” 那声音尖利又沙哑,完全不是王桂兰平日里的嗓音,更像是一个陌生男人的哀嚎,夹杂着断断续续的哭腔。

围观的人很快就聚了过来。先是几个买早点的街坊,接着是送孩子上学折返的家长,不一会儿就把老槐树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看着王桂兰怪异的模样,都吓得往后缩——她一会儿蹲在地上用手刨着青石板,一会儿又站起来对着城墙的方向鞠躬,嘴里的怪话就没停过,那叽里哇啦的语调没人能听懂,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悲凉和怨毒。

“这是撞邪了吧?”人群里有人小声嘀咕,“前几天我还看见有个穿和服的女的在这儿拍照呢,是不是招了不干净的东西?”这话一出,周围的人更慌了,有老人赶紧从口袋里摸出护身符攥在手里,还有人要去巷口请“懂行”的神婆来。混乱中,有人突然喊了一声:“张老师来了!”

挤进来的是济宁一中的退休历史教师张敬之,老人七十多岁,头发花白,手里还提着晨练用的太极剑。他本来要去护城河边上打太极,听见这边的动静就过来了。刚走到跟前,张敬之的脚步突然顿住,脸上的笑容也僵了——他听清了王桂兰嘴里的话。

张敬之挤开人群,蹲在王桂兰面前,声音有些发颤地问:“你刚才说…‘兵营里的火…冷’,对吗?”王桂兰像是没听见他的话,依旧重复着那些怪异的音节,但当张敬之说出“日本驻屯军”这几个字时,她突然停止了挣扎,猛地抬起头,眼神里竟然有了一丝清明,嘴里清晰地吐出一句日语:“昭和十八年…济宁…孤魂…”

张敬之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站起身对围观的人说:“她讲的是日语,而且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军用方言。”这话像一颗炸雷在人群里炸开,有人惊呼:“啥?日语?桂兰嫂子连字都不识,咋会说日语?”张敬之叹了口气,指着济宁一中的老校门说:“这里抗战时期是日本驻屯军的兵营,昭和十八年就是1943年,那年冬天兵营里着了一场大火,烧死了十几个日本兵,因为战况紧张,根本没人给他们收尸,就埋在了城墙根下。”

他接着说:“刚才她喊‘家…帰りたい’,就是‘想回家’的意思,还说‘苦しい’,是‘痛苦’。这分明是在说当年那些死在这儿的日本兵,成了孤魂野鬼,找不到回家的路。”这话让在场的人倒吸一口凉气——一个从未接触过日语的普通妇人,竟然能准确说出几十年前的历史细节,还能用流利的日语表达,这事儿实在太过离奇。

就在大家惊恐万分的时候,王桂兰突然“咚”的一声倒在地上,像是脱力了一般。过了约莫半分钟,她慢慢睁开眼睛,看到围着的一群人,还有地上自己蹭的泥污,一脸茫然地问:“你们围着我干啥?我菜还没买呢。”

有人把刚才的事跟她说了一遍,王桂兰吓得脸都绿了,连连摆手:“不可能!我咋会说日语?你们别逗我了!”她挣扎着站起来,看到自己的布鞋都磨破了,手上也全是青石板蹭的擦伤,眼泪都快下来了。张敬之扶着她坐到路边的石墩上,递过一杯水,问她:“你刚才有没有觉得冷?或者看到什么奇怪的东西?”王桂兰想了半天,只说自己路过老槐树时,突然觉得一阵刺骨的冷,像是有人往她脖子里吹了口气,之后的事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这事儿当天就传遍了老城。下午的时候,巷口的杂货店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来问王桂兰事情的经过,还有人拿着纸钱要去城墙根下烧,被张敬之拦住了:“都是无稽之谈,烧纸钱解决不了问题,别搞封建迷信。”可没人听他的,当天晚上,城墙根下全是烧纸钱的火光,还有人摆了供品,嘴里念叨着“莫怪莫怪,早日投胎”。

王桂兰之后好几天都不敢出门,一闭上眼睛就觉得脖子后面发凉。她的儿子不放心,带她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显示身体一切正常,医生说可能是过度疲劳加上心理暗示导致的“解离性身份障碍”,也就是俗称的“鬼上身”,其实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可这个解释没人愿意信——一个没上过学的农村妇女,怎么会突然掌握一门外语,还能说出几十年前的历史细节?

张敬之倒是特意去图书馆查了资料,果然找到了1943年日本驻屯军兵营失火的记载,甚至还有当时埋葬士兵的大致位置,就在如今济宁一中的操场底下。他还发现,王桂兰的丈夫当年是城墙根下的挑夫,抗战时期经常给驻屯军送水,可能跟她讲过不少兵营里的事,只是王桂兰自己忘了。至于日语,张敬之推测,当年驻屯军的士兵经常在巷子里走动,嘴里会念叨一些简单的词句,王桂兰可能在童年时无意中记在了潜意识里,遇到特殊刺激就被激发出来了。

可这个“科学解释”并不能说服所有人。后来的十几年里,东门里“鬼语者”的传说越传越邪乎,有人说在月圆之夜看到城墙根下有穿军装的影子走动,还有人说听到过日语的哭声。济宁一中搬迁新校区后,老校门被改成了文物保护单位,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抗战时期的历史,却没人敢提当年王桂兰的事。

如今王桂兰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只是再也不敢从老槐树底下走。每次有人问起当年的事,她都只是摇头,说自己啥也不记得了。而张敬之老人去世前,曾在日记里写道:“历史不会消失,它只会藏在城墙的砖缝里,藏在青石板的纹路里,偶尔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提醒我们它曾存在过。至于是不是鬼魂,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过去。”

如今再走在东门里的青石板路上,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城墙根下的早点摊还在冒着热气。偶尔有老人带着孩子路过,会指着济宁一中的老校门说:“这里以前发生过一件怪事…”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斑驳的光影里,仿佛还能听见多年前那声带着悲凉的日语叹息,在老城的巷子里久久回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