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全国各地恐怖民间故事 > 第895章 灭门血案下的邪术疑云 —— 菏泽李楼村往事

1996年秋末,菏泽地区的晨雾总带着化不开的湿冷。李楼村东头的老槐树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斜斜指向天空,像极了村民们日后提及那桩惨案时,僵硬举起的手指。这天清晨五点,负责给村小学烧锅炉的王二婶踩着露水出门,路过李老汉家时,习惯性地朝院里喊了声“李伯,起咧?”

往常这个点,李老汉早该在院子里劈柴了,劈柴声能吵醒半条街的鸡。可今天院里静得诡异,只有雾水顺着屋檐滴落的“滴答”声。王二婶裹紧了打补丁的棉袄,瞥见李家朱漆大门虚掩着,门轴上还挂着半片枯黄的玉米叶——这门昨夜分明是闩上的,她亲眼看见李老汉的小孙子傍晚时搬着石头顶在了门后。

“李伯?”王二婶又喊了一声,脚不自觉地往门口挪了两步。一股淡淡的腥甜顺着门缝飘出来,混杂着雾水的寒气钻进鼻腔。她心里一紧,伸手推了推大门,“吱呀”一声,门轴转动的声音在寂静的清晨格外刺耳。

院子里的景象让王二婶双腿一软,手里的柴火筐“哐当”砸在地上。雾霭中,七具身影横七竖八地倒在青石板上,鲜血浸透了石板的缝隙,在晨光里泛着暗褐色的光。李老汉趴在灶台边,手里还攥着烧火棍;他老伴歪在门槛上,眼睛圆睁着望向院中央;最惨的是那个才六岁的小孙子,蜷缩在鸡窝旁,小手紧紧抓着半块没吃完的红薯。

“杀人了!救命啊!”王二婶的尖叫刺破了晨雾,惊得全村的狗都狂吠起来。最先赶过来的是村西头的赵大叔,他抄着锄头冲进院,看清场面后也吓得脸色惨白,哆哆嗦嗦地摸出别在腰上的老式按键手机——那是村里仅有的三部手机之一,打给了镇派出所。

派出所的民警赶到时,李楼村已经围了上百号村民,警戒线外全是交头接耳的人群。老刑警周建国蹲在院子中央,眉头拧成了疙瘩。他干刑侦三十年,什么凶案没见过,可这样的现场还是第一次碰到:门窗完好无损,没有任何撬锁或破窗的痕迹;地面没有打斗足迹,死者身上也没有防御性伤口,仿佛是心甘情愿地引颈受戮。

“周队,你看这个。”年轻民警小张指着死者手腕上的伤口,声音发颤。周建国凑过去,借着勘查灯的光看清了——伤口呈暗红色,不是利器切割的平滑断面,而是像用烧红的铁针勾勒出的诡异纹路,细细密密地绕着手腕一圈,纹路间还残留着焦糊的痕迹。七具尸体无一例外,手腕或脚踝处都有这样的符文状伤口。

院子中央的空地上,一个半人高的陶罐倒扣着,罐口周围散落着几片烧焦的黄纸,纸上隐约能看见暗红色的朱砂印记。小张小心翼翼地翻开陶罐,里面残留着一小撮灰烬,还有半截扎着麻绳的纸人,纸人胸口写着“李氏族亲”四个潦草的字,眼睛处是两个黑洞,像是正冷冷地注视着众人。陶罐底下,三摊干涸的血迹摆成了三角形,边缘还残留着未烧尽的香灰。

“这不是普通的凶杀案。”周建国站起身,环顾着这座笼罩在雾中的院落。墙角的牵牛花爬满了篱笆,却在靠近陶罐的地方全部枯萎,发黑的藤蔓像一条条死去的蛇。他忽然想起刚才在村口听到的议论,村民们都在说一个穿道袍的陌生人。

“赵大叔,你再说说那个道人。”周建国招手让村西头的赵大叔过来。赵大叔咽了口唾沫,说:“大概三天前,天擦黑的时候,那人就进了村。穿件青灰色的道袍,下摆破了好几个洞,头发用根木簪挽着,脸膛蜡黄,眼睛凹进去一大块。他不跟人说话,就绕着村里的老槐树转圈,嘴里念念有词的。”

“念的什么?”周建国追问。

“听不清,就隐约听见‘血祭’‘开坛’‘冤魂’这几个词。”赵大叔往院外瞥了一眼,压低声音,“有天晚上我起夜,看见他蹲在李老汉家门口,用树枝在地上画圈,圈里画的就是这种符文。”他指了指死者手腕上的伤口。

更让人心惊的是,赵大叔说,案发前一天傍晚,他看见李老汉偷偷塞给那道人一个布包,里面像是装着银元之类的硬物。“李老汉最近愁得慌,他二儿子在外面赌钱,欠了一屁股债,催债的都找上门来了。我猜他是找那道人算命改运呢。”

案件很快上报到了地区公安局,省厅也派了专家过来。可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指纹或dNA线索,那个道袍人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了。周建国不甘心,带着小张去了县文化馆,找到了研究地方民俗的老馆长。

老馆长听完案情,翻出一本泛黄的《曹州府志》,指着其中一页说:“你们看这个,‘阴山祭’,明清时期菏泽一带确实有这种邪术。说是祭祀‘阴山鬼主’,要用至亲的血摆‘七煞锁魂阵’,能换富贵权势。”

“七煞锁魂阵?”周建国凑过去,只见书页上画着一个陶罐,周围摆着三摊血迹,和李老汉家院子里的场景一模一样。旁边的文字写着:“七煞者,魑魅魍魉魈魃魋也,以七亲之血为引,拘魂于阵中,日噬其心,魂散则祭成。”

“那罐子里的纸人,就是用来拘魂的?”小张问。

老馆长点头:“纸人写着姓名,就能把魂魄拘在里面。这阵法最恶毒的地方,是让死者在临死前保持清醒,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怨气越重,祭祀的效果越好。”他叹了口气,“民国初年就严令禁止了,没想到还会有人用。”

周建国忽然想起现场墙上的血字:“柳婆婆要收债了”。他赶紧问老馆长“柳婆婆”是谁。老馆长的脸色沉了下来,说:“柳婆婆是清末的一个接生婆,住在李楼村东头。有一年她给村里的地主家接生,孩子没保住,地主说她接生不力,把她活活打死了,扔在乱葬岗。”

“后来呢?”

“后来地主家就出了怪事,家里七口人一夜之间全死了,死状和现在一模一样,墙上也写着‘柳婆婆要收债了’。从那以后,李楼村就有了柳婆婆的传说,说她死后成了厉鬼,专收欠了血债的人。”老馆长说,“其实就是有人借柳婆婆的传说掩盖罪行,民国时也发生过类似的案子,都是用邪术杀人,再伪造成厉鬼索命。”

周建国带着线索回到李楼村,重新调查李老汉二儿子的债务问题。催债的是镇上一个叫黑三的混混,可黑三在案发前一周就去了济南,有不在场证明。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村里的老会计突然想起一件事:那个道袍人手腕上有块月牙形的疤,和二十年前邻村一桩灭门案的嫌疑人特征一模一样。

二十年前的案子,也是七口人遇害,现场有陶罐和纸人,墙上同样写着“柳婆婆要收债了”。当时的嫌疑人是个游方道士,因为有疤被村民指认,可后来还是跑了。周建国立刻调取了旧案卷宗,发现两起案件的现场布置、伤口纹路完全一致。

他推测,这个道袍人不是第一次用这种手法作案,他专门找有债务或家庭矛盾的人家,以“改运”为诱饵,让主人家主动配合摆阵,然后趁机灭门,再用柳婆婆的传说掩盖罪行。可李老汉为什么会愿意牺牲全家?周建国在李老汉的枕头下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字迹:“二儿欠赌债,债主言杀全家,道人言血祭可解,保二儿性命。”

原来李老汉是为了保住二儿子,才答应了道人的要求,却没想到自己和全家都成了祭祀的牺牲品。可那个道袍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接连做下这样的惨案?周建国带着专案组跑遍了周边十几个县,走访了上百个道观和寺庙,却始终没有找到那个有月牙疤的道士。

时间一年年过去,周建国退休了,小张也成了老刑警,可李楼村的案子始终没有破。每年秋末,李楼村的晨雾还是会带着湿冷的气息,老槐树的枝桠依旧指向天空。村里的老人说,每逢阴雨天,还能听见李老汉家院子里有孩子哭的声音,还有人见过一个穿道袍的影子,在老槐树下转圈。

那只陶罐被存放在地区公安局的物证室里,罐口的灰烬早已结块,纸人的碎片也褪成了灰白色。周建国退休前,最后一次去看了物证,他摸着陶罐上的纹路,心里清楚,这起“邪术悬案”或许永远也破不了。但他始终相信,那个道袍人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那些死去的冤魂,总会等到真相大白的那天。

如今的李楼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没人再敢提那桩惨案,可村里的老槐树再也没人敢砍,李老汉家的院子也一直空着,院墙塌了一半,荒草长得比人还高。每当有外人问起那座空院,村民们都会摆摆手,眼神里带着恐惧,只说一句:“别问了,那是柳婆婆收过债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