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全国各地恐怖民间故事 > 第887章 威海黄海幽灵船?雾中的漂泊亡魂

威海湾的潮水总带着股咸涩的凉意,即便是三伏天,清晨的海雾也能把人裹得打哆嗦。李大爷蹲在自家渔船的甲板上,用粗布擦着磨得发亮的渔网,耳边传来孙子小海叽叽喳喳的声音:“爷爷,你再讲讲幽灵船的事呗,上次说到你看见蓑衣了!”

老人手上的动作顿了顿,抬头望向远处灰蒙蒙的海平面。今天的雾不算浓,只是在海与天的交界处晕开一层淡青色的纱,可这景象却让他想起了四十年前那个终身难忘的清晨。1983年的那个夏天,比往常更潮湿,海面上的平流雾像扎了根似的,连飘了半个月。

那年李大爷刚过四十,正是渔船上最得力的好手。那天他起得比鸡还早,老伴煮的玉米糊糊还冒着热气,他就揣着两个菜窝头下了海。当时政策刚松活,渔民们都卯着劲捕鱼,他也想趁着雾天鱼群聚集,多捞些黄花鱼去码头卖。渔船刚驶出渔港三海里,雾就突然浓了起来,原本还能看见的灯塔影子瞬间消失,连身边的海水都变成了奶白色,只有船桨划水的“哗啦”声清晰可闻。

“奇怪,这雾来得邪乎。”李大爷嘀咕着,放慢了划船的速度,掏出腰间的铜哨——那是老辈传下来的,雾天遇到同行能靠哨声辨位。他刚要吹,就听见前方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吱呀”声,像是老旧木船的船板在海水里挤压摩擦。他心里一紧,这海域他跑了二十多年,谁家的船他都认识,没听说有木船还在出海的。

他眯起眼睛往雾里瞅,渐渐看见一个模糊的轮廓。那是一艘不大的木船,也就两丈来长,桅杆上挂着一面褪色的白帆,帆角卷着边,像片枯败的荷叶。更让他诧异的是,船身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藤壶,青黑色的藤壶从船底一直爬到船帮,像是给船穿了件厚重的铠甲。他活了这么大,从没见过藤壶长得这么茂盛的船,看那架势,起码在海里漂了十几年。

“喂!有人吗?”李大爷喊了一声,声音在雾里散开来,没有任何回应。他壮着胆子划近了些,这才发现船上空无一人,舵柄歪在一边,船板上积着厚厚的海泥,只有几只小螃蟹在泥里钻来钻去。就在他疑惑的时候,目光突然扫过甲板中央,心脏猛地一缩——那里整整齐齐摆着七具躯体,全被暗红色的蓑衣盖着,蓑衣的边角已经腐烂,露出里面深色的布料。

冷汗一下子浸湿了李大爷的褂子。他年轻时听村里的老人说过,清末威海卫海战的时候,有艘运输船被炮弹击中,船上七个士兵跳海后就没了踪影,后来就有了雾天看见七具蓑衣尸的传说。他当时只当是老人吓唬小孩的话,可眼前的景象,和传说分毫不差。

他想划开逃离,可手脚却像被钉住了似的。忽然,一阵冷风从雾里钻出来,吹得那面白帆“啪啪”作响。紧接着,他听见蓑衣下面传来轻微的“沙沙”声,像是有人在翻身。他吓得魂都飞了,抓起船桨就要往后划,可就在这时,周围的雾突然像被人搅动的牛奶,猛地涌了过来,能见度不足一米。他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和那艘木船传来的“吱呀”声,越来越近,又越来越远。

“爷爷!爷爷!”小海的叫声把李大爷拉回了现实。他猛地回过神,发现自己手里的渔网都攥皱了,指节泛白。“爷爷,你咋了?脸这么白。”小海仰着小脸,眼里满是好奇。李大爷摸了摸孙子的头,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东西,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一枚边缘磨损的铜钱,铜钱中央的方孔周围刻着模糊的“光绪元宝”四个字,表面还沾着一点洗不掉的青黑色锈迹。

“这就是那天捡的。”李大爷指着铜钱说,“雾散了之后,这枚铜钱就漂在我船边,上面还挂着半根蓑衣的线。”那天雾散后,李大爷在原地转了三圈,别说幽灵船了,连蓑衣的影子都没见着,只有这枚铜钱和满船的寒意证明刚才的遭遇不是幻觉。回到村里后,他把这事跟老船长王大爷说了,王大爷听完脸色凝重,从家里翻出一本泛黄的旧册子,册子上记着威海卫海战时期的沉船坐标。

“你遇到的地方,正好是‘威远’舰沉没的位置。”王大爷指着册子上的红点说,“1895年正月,‘威远’舰在威海湾被日军鱼雷击中,船上七个水兵负责搬运炮弹,没来得及逃生。当时有人看见他们穿着蓑衣躲在甲板下,想等雾天突围,结果船沉了,人也没了。”李大爷这才明白,那些蓑衣不是普通的渔民服饰,而是当时水兵的防雨装备,暗红色的布料是被海水泡久了的缘故。

这事在村里传了开来,有人说李大爷是撞了邪,劝他把铜钱扔了;也有人说那是烈士的魂在漂泊,想找回家的路。李大爷没扔铜钱,而是用红布包着放在抽屉里。奇怪的是,每逢雾天,那枚铜钱就会变得冰凉,甚至能看见淡淡的青色光晕。有一次小海趁他不注意,偷偷把铜钱拿出来玩,结果夜里发了高烧,说梦话喊着“船要沉了,快划”,李大爷赶紧把铜钱放回红布包,又去海边烧了三炷香,小海的烧才退下去。

从那以后,李大爷出海前总会往“威远”舰沉没的方向拜一拜,遇到雾天就早早返航。他也开始留意收集威海卫海战的资料,知道了“威远”舰是福建船政局造的炮舰,舰长林颖启是个硬骨头,船沉的时候还在指挥士兵反击;知道了那七个水兵里有个叫陈小虎的,才十九岁,家里还有个没过门的媳妇;知道了海战结束后,当地渔民偷偷捞起过不少烈士的遗体,埋在海边的山坡上,因为怕日军发现,连墓碑都没敢立。

2003年,威海市建海战纪念馆,工作人员来村里征集文物,李大爷把那枚铜钱捐了出去。馆长拿着铜钱看了半天,说铜钱边缘的锈迹里有木屑成分,和“威远”舰的船板材质一致,应该是水兵随身携带的遗物。开馆那天,李大爷特意去了,看见铜钱被放在玻璃柜里,旁边配着“威远舰水兵遗物”的说明,还有一张复原的“威远”舰图。站在玻璃柜前,他仿佛又看见了那艘雾中的木船,白帆飘动,七个蓑衣身影静静地躺在甲板上,像是在等待有人告诉他们,战争结束了,回家了。

如今李大爷已经八十岁了,再也不能出海了,每天就在海边的礁石上坐着,看潮起潮落。小海长大了,成了一名海洋考古队员,经常去黄海海域勘探沉船遗址。去年秋天,小海回来跟他说,在“威远”舰沉没的位置发现了一艘木质沉船的残骸,船板上有藤壶的痕迹,还找到了半件腐烂的蓑衣。

“爷爷,那应该就是你看见的幽灵船吧。”小海说,“专家说那是艘仿制的‘威远’舰模型,可能是民国时期有人为了纪念烈士做的,后来遇到风暴沉了,因为洋流的原因,每逢雾天就会被推到浅海区域。”李大爷没说话,只是望着远处的海雾。他知道小海是想让他安心,可他心里清楚,有些东西不是模型能解释的——那枚铜钱的凉意,小海的高烧,还有雾里传来的“吱呀”声,都是真的。

今年清明,李大爷和小海去了海边的烈士陵园,那里新立了七个无名墓碑,是根据“威远”舰的记载为那七个水兵立的。李大爷把带来的菜窝头放在墓碑前,又烧了三炷香,轻声说:“孩子们,回家了,不用再漂了。”那天下午,海面上起了薄雾,李大爷隐约看见远处有艘木船驶过,白帆洁白如新,船板光滑,没有一丝藤壶痕迹,船上似乎有七个身影站着,朝着岸边挥手。

雾散了,船也不见了,只留下一片波光粼粼的海面。李大爷笑了,摸了摸口袋里空着的红布包——那枚铜钱虽然捐了,但他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已经留在了心里,留在了这片承载着悲壮与思念的黄海之中。或许所谓的幽灵船,从来都不是什么恐怖的存在,只是那些漂泊的亡魂,在等待一个被铭记的瞬间,等待有人告诉他们,祖国强大了,他们可以安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