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全国各地恐怖民间故事 > 第879章 哭声迷踪:三百年古桥的诅咒

济宁城的雨总带着股青石板的冷意,尤其落在洸府河上的通济桥时,雨滴敲打着桥面的纹路,像谁在数着三百年的年轮。陈砚攥着半本泛黄的《济宁州志》站在桥头,裤脚已被溅起的水花打湿,耳边除了雨声,还萦绕着出租车司机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姑娘,这桥啊,雨夜别久留,小心听见不该听的。”

作为民俗学研究生,陈砚正是为了通济桥的传说而来。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石桥,由青石垒砌而成,三个桥洞像老人深陷的眼窝,凝视着脚下悠悠流淌的河水。当地老人说,桥栏上原本刻着二十四孝图,可不知从何时起,西侧最南端的栏板上,那幅“乳姑不怠”的图案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只留下一道深色的水痕,像极了泪痕。而关于桥底的哭声,更是济宁人讳莫如深的禁忌。

《济宁州志》的清乾隆版记载着一则异闻,字迹已有些洇散,陈砚借着桥边的路灯勉强辨认。雍正六年夏,洸府河暴涨,船夫王二柱深夜撑船送粮,行至通济桥下时,骤雨忽至。雨丝密得像筛子,打在船篷上噼啪作响,河水裹挟着泥沙翻涌,连船头的油灯都被风吹得只剩豆大的光。就在他弯腰拢灯时,桥洞下突然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细嫩又凄厉,混在风雨里格外清晰。

王二柱心头一紧,这深更半夜的桥洞下,怎会有婴儿?他壮着胆子将船划近,借着微弱的灯光望去,只见桥洞内侧的石台上,站着一个穿月白襦裙的妇人,怀中抱着个襁褓,正低头轻轻拍着。雨水顺着妇人的发髻往下淌,打湿了她的衣摆,可她像浑然不觉般,只是望着河水发呆。“大嫂,这么大雨,怎不找地方避避?”王二柱高声问道。妇人闻声转过头,一张素白的脸毫无血色,嘴角却带着一丝诡异的笑。就在船身靠近石台的瞬间,妇人突然将襁褓往石台上一放,纵身跃入了湍急的河水,浪花翻涌间,人就没了踪影。

王二柱吓得魂飞魄散,慌忙将船划到石台边,伸手去抱那襁褓。可触手之处只有一片冰凉,襁褓里空空如也,唯有一顶褪色的红绸襁褓,上面绣着的莲花图案已被雨水泡得发白,在风里悠悠飘荡。他这才发现,石台上没有半点水渍,仿佛刚才的妇人从未站过那里。王二柱不敢多待,抄起襁褓就往回划,到家后一病不起,临终前还反复念叨:“桥洞下的哭声,是娃在找娘啊。”那顶襁褓后来被他家人烧了,可自那以后,每逢雨夜,通济桥底就会传来婴儿啼哭的声音,成了济宁城的梦魇。

“这传说我打小就听爷爷讲,原以为是老辈人编来吓唬小孩的,直到五年前我亲眼见了怪事。”守桥人老张蹲在桥头,手里的旱烟袋在雨里冒着微弱的火星。他守了通济桥二十年,见证了桥的日出日落,也亲历了那些无法解释的诡异。五年前的一个雨夜,老张像往常一样凌晨两点巡逻,走到西侧桥洞时,突然听见一阵细碎的哭声,伴着水花拍击石壁的“啪啪”声。他赶紧打开手电筒,光柱在桥洞下扫过,只见水面上漂浮着一只绣着吉祥纹的婴儿布鞋,蓝色的鞋面已经发黑,鞋口处还沾着几根水草。

老张壮着胆子用竹竿将鞋捞起来,发现鞋里面竟嵌着几道细小的泥印,像是婴儿的手指抠过的痕迹。更让他头皮发麻的是,桥洞内侧的石壁上,不知何时多了一道浅浅的划痕,形状像个小小的手印。“那天之后,我特意去问了河边的老渔民李三,他说前几天夜里撒网时,也捞到过类似的婴儿衣物,都是些破旧的小褂子,料子还是几十年前的款式。”老张磕了磕烟袋,“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在雨夜的凌晨两点去巡逻了。”

陈砚跟着老张来到桥洞下,雨水顺着桥壁的缝隙往下滴,在地面积成一个个小水洼,倒映着桥洞上方的天空。她蹲下身,抚摸着石壁上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忽然发现西侧桥洞的石壁上,有一块区域的青苔比别处稀疏,隐约能看出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像是有人长期靠在这里。“张叔,这桥最近一次修缮是什么时候?”“十年前吧,当时工人清理桥洞时,还从泥里挖出来一副婴儿的骸骨,裹在烂布里,骨头都脆了。”老张的话让陈砚心头一震,她立刻拿出相机,对着石壁上的轮廓拍了照。

为了查清真相,陈砚去了济宁市档案馆,在一堆民国时期的卷宗里,找到了一份1947年的报案记录。记录显示,当年有个叫李秀莲的妇人,因为生了个女儿,被重男轻女的丈夫抛弃,走投无路之下,抱着刚出生的女儿来到通济桥,想要一同投河。可就在她站上桥栏的瞬间,被路过的巡警救下,女儿也被送到了孤儿院。但李秀莲后来还是趁人不注意,偷偷跑到通济桥投河自尽了,尸体直到三天后才被捞上来。卷宗里还附了一张李秀莲的照片,她穿着月白的布衫,眉眼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愁。

“这李秀莲的丈夫,就是当年捞起婴儿骸骨的工人的爷爷。”档案馆的管理员叹了口气,“听说那工人挖出彩骨后,回家就得了怪病,说总听见婴儿哭,最后不到三十岁就没了。”陈砚突然想起《济宁州志》里那个穿月白襦裙的妇人,再看看照片里的李秀莲,心头豁然开朗。或许从雍正六年的那个雨夜开始,就有无数个绝望的母亲在这座桥上留下了遗憾,而那些哭声,不过是她们未了的牵挂。

又是一个雨夜,陈砚带着一束白菊来到通济桥。雨丝落在脸上,带着一丝清凉,桥底没有传来哭声,只有河水静静流淌的声音。她将白菊放在西侧桥洞的石台上,轻声说道:“都过去了,好好安息吧。”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桥栏上那道深色的水痕似乎淡了些,水面上泛起一圈涟漪,像一个温柔的回应。

离开通济桥时,陈砚回头望去,石桥在路灯的照耀下泛着温润的光,三百年的风雨让它饱经沧桑,却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故事。那些曾经让人毛骨悚然的哭声,不过是一个个母亲的思念,在岁月里回荡。而通济桥的“诅咒”,从来都不是什么灵异的力量,而是人性的遗憾与救赎。后来,陈砚将通济桥的故事写成了论文,结尾处她写道:“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在诉说着历史,那些所谓的诅咒,不过是我们对过往悲剧的敬畏与反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