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全国各地恐怖民间故事 > 第845章 西峰小崆峒法会

清代某年初春,董志塬中部塬畔的小崆峒山已浸在祈福的暖意里。自打明末清初兴起庙会,这座不算巍峨的山,便成了陇东百姓心中的圣地 —— 不必攀险峰,只需踏着塬上的黄土石阶往上走,就能听见山间隐约的梵音,闻见提前备好的香烛气息,仿佛连风都裹着祈福的虔诚。

这年的祈福法会格外隆重,周边州县的善男信女早早往山上赶,石阶旁的小摊支起了糖画、油糕,孩童攥着大人的衣角,眼睛却盯着摊主手中翻飞的糖丝。最引人期待的,是宁县和镇原的两位面塑艺人 —— 法会要靠他们捏的 “面鬼” 驱邪纳福,这是传了多年的规矩。

宁县的王师傅是头回上山,他肩扛着半袋面粉,腰上别着把磨得发亮的木刮刀,走到临时搭的棚子前,先掏出烟袋锅子,“吧嗒吧嗒” 抽了两口。烟圈刚散,他抓起粗瓷茶壶猛灌一口,抹了把嘴便挽起袖子:“面粉都拿来,别耽误了时辰!” 帮手递过三大袋面粉,他竟单手拎起,一股脑倒进半人高的瓦盆里,又舀了几瓢温水,双手插进面粉中,“嘿” 地一声发力。面团在他掌下翻涌,筋骨似的筋道渐渐显出来,不过半个时辰,一个足有水桶大的面团就立在案上,泛着温润的白。

王师傅眯眼打量片刻,抄起木刮刀,“唰” 地一下切下一大块面团。他不打底稿,手指翻飞间,面团先捏出丈高的轮廓,再用刮刀刻出鬼王的眉骨 —— 两道眉峰斜斜上挑,像两把出鞘的刀;接着按出眼窝,嵌上两颗黑炭做的眼珠,猛地一按,眼珠便 “瞪” 了起来;最后捏出獠牙,每一颗都带着锋利的弧度,连嘴角的纹路都刻得力道十足。待他把鬼王立在棚外的木架上,风一吹,鬼王的衣角(面团捏的)似在飘动,围观的人倒吸一口凉气:“这鬼王,怕是真能镇住邪祟!”

棚子另一头,镇原的李师傅正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摆着十几个小巧的瓷碗,每个碗里都盛着一小块分好的面粉。他性子静,接过面粉后便没怎么说话,只把袖子挽到小臂,露出细瘦却有力的手。他先取一块面粉,在掌心揉成圆团,指尖轻轻一捏,圆团就成了小鬼的脑袋;再用竹针挑出眼窝,捏出长舌 —— 那舌头从嘴角垂下来,竟能垂到小鬼的腰间,舌尖还微微卷曲,像是刚从嘴里吐出来一般。

他捏的小鬼都不大,最大的也不过半尺高,却个个有模样:鸡脚鬼的骨头根根分明,皮肤皱巴巴的,仿佛一捏就能挤出水分;血糊鬼的身上涂了点朱砂调的红,顺着 “伤口” 往下流,看着就渗人;无头鬼手里的头颅,连头发丝都用竹针刻得清清楚楚。捏到黑白无常时,他特意在无常的帽子上捏出 “天下太平”“一见生财” 的小字,虽小,却一笔一划不含糊。待七十二个小鬼摆满木盘,阳光洒在上面,竟让人觉得那些小鬼下一秒就要动起来。

法会当日,香烟裹着梵音飘满山间,王师傅的鬼王立在法坛正中,李师傅的七十二小鬼围着鬼王摆了一圈。善男信女们拥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地看,有人指着鬼王叹 “真大”,又指着小鬼赞 “真像”。一个老汉咂着烟袋笑:“宁县人捏的鬼大,镇原人捏的鬼小,倒都有本事!”

这话本是随口一说,却像长了脚似的,顺着董志塬的风传了开去。后来每年法会,都有人提起这话,渐渐成了俗语。再后来,人们才品出这话里的意思:宁县人的 “鬼大”,是豪爽里的 “大智”,做事不纠结,拿得起放得下;镇原人的 “鬼小”,是细腻里的 “巧思”,凡事都想得周全,做得精致。

就像那年初春的法会,鬼王的气势与小鬼的精巧,裹在香烟里,藏在梵音中,成了庆阳土地上的一段佳话。往后的年月里,不管是宁县人还是镇原人,再提起小崆峒的面塑,都会笑着说:“不是鬼有大小,是咱陇东人的性子,都揉在面团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