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血玉传承 > 第128章 天下大乱

血玉传承 第128章 天下大乱

作者:黄莲居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22:17:03

新年的炮竹声,勉强给浸透了肃杀之气的华夏大地添了几分转瞬即逝的暖意。此时,靖南王耿精忠的本部精锐已星夜兼程抵达四川,与吴三桂的西路大军形成犄角之势;而在西南腹地,平西王吴三桂正率领麾下劲旅,如潮水般席卷贵州境内的咽喉要隘,清军的卫所与塘汛在其铁蹄下接连崩塌,贵阳外围的防线已摇摇欲坠。

康熙十四年初的风,吹过的是一幅裂了缝的江山图。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还残留着上元节的积雪,乾清宫内的康熙皇帝却已三日未眠,案头堆积的塘报如同雪片,每一份都蘸着西南的血与火。此时的天下,早已不是四年前那个“海内升平”的模样——康熙十三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扯起“兴明讨虏”的大旗,杀云南巡抚朱国治祭旗,数十万大军分三路北上东进,短短一年间便占据云南、贵州、湖南全境,兵锋直抵长江南岸的岳州,与清军隔江对峙。紧随其后,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响应,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广东兵变,台湾的郑经也率舟师渡海,攻占漳州、泉州等地。一时间,“三藩之乱”如野火燎原,半壁江山陷入战火,清王朝的统治根基摇摇欲坠。

而此刻的清军,早已不是入关时那支“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劲旅。经过数十年的安逸生活,京营八旗的子弟们沉溺于声色犬马,骑射功夫日渐荒废,甚至有不少将领连马背都难以坐稳。驻防各地的八旗兵更是沾染了地方的颓靡风气,克扣军饷、欺压百姓之事屡见不鲜,战斗力一落千丈。当吴三桂的大军北上时,许多清军将领竟不战而逃——湖南提督桑额望风而遁,长沙守将黄芳世弃城而走,岳州总兵李国栋干脆献城投降。朝廷仓促调集的援军,多是由八旗子弟与绿营兵混杂组成,士兵们既无战心,将领又多是纨绔之辈,往往未及接战便已溃散。

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十四年初的疆域,俨然成了各方势力角逐的棋盘。西南战场上,吴三桂的主力集中在湖南,以岳州为大本营,凭借长江天险构筑防线,同时分兵向西,与四川的耿精忠部呼应,试图打通川陕通道,威胁清军的西北腹地。贵州全境已基本落入吴三桂手中,其麾下大将马宝、王屏藩率领的骑兵,正沿着贵州通往四川的驿道推进,沿途的清军驿站被一一拔除,粮道屡屡被切断。四川境内,刚到的福清本部清军兵力分散在成都、重庆等几个大城市,被耿精忠与吴三桂的联军分割包围,只能困守孤城,等待朝廷的援军。

东南战场的形势同样严峻。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后,迅速攻占了福州、泉州、漳州等重镇,并与台湾的郑经达成协议,郑经出兵攻占了厦门、金门等地,双方联手对抗清军。清军在东南的兵力本就薄弱,浙江总督李之芳虽率绿营兵顽强抵抗,在衢州、金华一带与耿精忠的军队展开拉锯战,但由于缺乏八旗精锐的支援,始终无法扭转被动局面。更棘手的是,耿精忠的军队中不乏熟悉地形的福建本地人,他们利用山区的复杂地形,频繁袭击清军的粮车与营寨,使得清军的后勤补给陷入困境。

华南战场上,尚之信在广东的兵变,让清军失去了对岭南地区的控制。尚可喜原本忠心于清廷,却被儿子尚之信软禁,广东的军政大权落入尚之信手中。尚之信虽未正式加入吴三桂的阵营,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既不向清军提供粮草支援,也不与吴三桂的军队发生冲突,使得清廷在华南的防线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吴三桂趁机派使者前往广东,试图拉拢尚之信,一旦双方达成联盟,清军在南方的局势将更加岌岌可危。

而在西北战场,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藏危机。陕西提督王辅臣本是吴三桂的旧部,虽在康熙十二年时表示效忠清廷,却始终与吴三桂保持着秘密联系。康熙十四年三月,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反清,杀死经略莫洛,占据了陕西的大部分地区。王辅臣的叛乱,如同在清军的背后插了一把尖刀——陕西是连接中原与西北的枢纽,一旦被吴三桂的势力控制,清军不仅无法从西北调兵支援西南,还可能面临吴三桂与王辅臣联手夹击的危险。清廷紧急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领八旗精锐前往西北平叛,但由于路途遥远,加上王辅臣的军队占据了潼关、函谷关等险要关口,图海的大军在抵达陕西后,陷入了长期的攻坚战。

此时的清军,不仅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在内部也矛盾重重。八旗兵与绿营兵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八旗兵自恃为“天之骄子”,看不起绿营兵,在作战时往往让绿营兵充当先锋,自己则在后观望;而绿营兵则对八旗兵的傲慢与无能深感不满,作战积极性大打折扣。更严重的是,由于军费开支巨大,清廷不得不加重对百姓的赋税,导致民怨沸腾。在山东、河南等地,甚至出现了农民起义军,他们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袭击清军的粮库与驿站,给清廷的后方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反观吴三桂一方,虽然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却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吴三桂的“兴明讨虏”口号,并未得到广大汉族士绅的真心支持——许多人还记得,当年正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导致明朝灭亡。因此,当吴三桂在湖南称帝,建立“大周”政权时,更是失去了一部分原本对“复明”抱有希望的人的支持。此外,吴三桂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成分复杂,既有跟随他多年的旧部,也有投降的清军与地方武装,指挥起来难以统一。而且,随着战线的拉长,吴三桂的后勤补给也日益困难,湖南、贵州等地经过连年战火,早已民生凋敝,无法为大军提供足够的粮草。

康熙十四年初的天下,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飘摇的大船。清军作为这场战乱中的“反派”,凭借着入主中原后积累的统治基础,虽然在战场上屡屡失利,却依然掌握着华北、东北等核心地区,拥有相对稳定的后方与源源不断的兵源。而吴三桂等反清势力,虽然一度占据半壁江山,却因为内部矛盾与战略失误,逐渐显露出颓势。这场席卷全国的战乱,究竟会走向何方?是清军能够重整旗鼓,平定叛乱,巩固其统治;还是吴三桂能够一鼓作气,推翻清王朝,重建汉族政权?答案,还隐藏在接下来的刀光剑影之中。

此时天下形势在郑家这种前明忠臣眼里的情况其实就是狗咬狗,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私利放任天下百姓生死而不顾!

大家在鄠县过了个好年,而远在晋省的郑应德却因为王辅臣的书信犯难了,现在各方都在拉拢张宝宝等前明遗存部将,因为图海已经在去往陕西的路上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