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透过稀疏的云层,在华夏城的土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东段城墙的脚手架已经拆除了大半,露出青灰色的砖石肌理,而城内的规划正从主干道向纵深铺展。这天上午,天宇带着老周、王铁匠、李木匠和几位经验丰富的工匠,站在城东那片缓坡上——这里是规划中工坊区的预留地,此刻还只是一片长满蒿草的空地,但在众人的目光里,已经隐约能看到炉火熊熊、刨声阵阵的景象。
“工坊是城的筋骨,”天宇踩着脚下的泥土,指尖划过随身携带的简易地图,“铁、木、布,哪一样都离不得。但工坊不能乱糟糟堆在一起,冶铁的烟呛着纺织的,木工的木屑堵了冶铁的水渠,那不成了一锅粥?今天就得把这块地分清楚,谁在哪、干啥、占多大地方,都得定下来。”
老周从背篓里掏出一卷更细致的图纸,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炭笔标着水源、铁矿砂运输路线、木材堆放点:“大人说得是。我前几天带人探了探,这片缓坡靠北的地方有股山泉,顺坡往下流,正好能做动力;南边地势平,适合堆原料;中间那片硬土,打地基最结实。”
王铁匠扛着他那柄用了多年的铁锤,往地上一顿,“咚”的一声砸出个浅坑:“冶铁坊得离铁矿砂近,不然运料太费力气。我看北边就不错,离后山铁矿的运输道近,山泉也能引过来淬火。”
李木匠则拿着尺子在空地上丈量,时不时弯腰查看土层:“木工坊得通风,不然木屑堆着容易着火。南边那片就行,离木材堆放点近,风也顺,刨花、木屑能顺着风往坡下飘,不碍事。”
一、选址定基:依山傍水,顺势而为
“先把大位置定下来。”天宇接过老周手里的图纸,在空白处画了个长方形,“整个工坊区就圈在这——北到山泉源头,南至坡底的原料场,东接城墙内侧的预留道,西临通往主街的路。这样一来,运料的车能从西街进来,出了成品能直接上主街,方便得很。”
他蹲下身,用树枝在地上画出等高线:“你们看这坡度,北高南低,正好顺水;东高西低,正好顺风。冶铁坊要用水、怕烟呛人,放北边高坡,烟往南飘,不影响别处;纺织坊怕火、要干净,放西边中段,离冶铁坊远,离水源也近;木工坊要通风、离木材近,放南边低坡;修缮坊得挨着各坊,方便随时补工具,就放中间。”
王铁匠走到北边高坡,用铁锤敲了敲地面,土层坚硬,夹杂着碎石:“这地好!打地基不用怕塌陷,炉基能筑得结实。山泉从那边流下来,挖条渠就能引到淬火池,省得挑水。”他又往远处望了望,“从后山铁矿运砂,走东边的小道过来,正好从北门进工坊区,一点不绕路。”
李木匠则在南边低坡转了一圈,抓起一把土搓了搓,沙土含量适中:“这里排水好,下雨不怕积水,木材堆着不容易发霉。风从东边城墙吹过来,正好往西边主街飘,刨花不会堆在坊里。”
负责纺织的刘婶也跟着点头:“西边中段好,离冶铁坊远,没烟;离山泉的支渠近,洗布料方便;阳光也足,染好的布能直接晒在院里。”
老周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算了一阵:“这片地南北长约一百五十步,东西宽约一百步,总面积够分四大坊,还能留条宽五尺的过道,各坊之间走车、过人都方便。”
天宇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就这么定了!北高坡冶铁,西中段纺织,南低坡木工,中间留块地做修缮,四坊围着中间的过道,像个‘田’字,既分开又连着,互相照应。”
二、冶铁区:炉火映铁骨
冶铁区被划在最北头,占了工坊区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天宇用树枝在地上圈出一块大的方形:“这里建三座高炉,两座炼铁,一座炼钢;旁边搭四个淬火池,分冷水、温水、热水、药水池,不同的铁器用不同的水淬,才能保证硬度。”
王铁匠立刻补充:“还得建个原料棚,堆铁矿砂、焦炭,棚子得高,通风好,免得焦炭受潮;角落留块空地当废料场,碎铁、炉渣堆在那,能回炉的回炉,不能回的填地基。”他用铁锤在地上敲出几个小圈,“高炉东边得砌个大烟囱,高出棚顶一丈,烟往高空飘,才不会呛着人。”
“水渠得绕着高炉走。”天宇指着山泉的方向,“从源头挖主渠,到冶铁区分成两支,一支进淬火池,一支流到清洗台,用完的废水顺着支渠往南排,流到工坊区外的沉淀池,澄干净了再进护城河,不能直接污染水源。”
老周在图纸上记下:“冶铁区:占地五十步见方,含三座高炉、四个淬火池、原料棚、废料场、清洗台、烟囱一座,配主渠一条、支渠两条。”他抬头问,“炉基得用啥料?”
“青石混糯米灰浆,”王铁匠笃定地说,“得砌三尺深,不然高炉烧起来,底下的土会开裂。我这就带人去采石场拉料,争取三天内把炉基的土平整好。”
三、纺织区:机声伴纺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