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175章 《镇规》草案初公开,审议大会启幕

镇中心的老槐树下,临时搭起的木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台沿挂着红绸带,在初秋的风里轻轻晃动。天刚亮,镇民们就三三两两地往这凑,木凳不够,有人搬来石块,有人直接席地而坐,连墙头上都扒着几个半大的孩子。

辰时三刻,包拯走上木台,手里捧着厚厚一叠稿纸——那是连夜誊写好的《镇规》草案。他刚站定,台下就安静下来,连最调皮的孩子都被大人捂住了嘴。

“诸位乡亲,”包拯的声音透过临时架起的铁皮喇叭传开,带着沉稳的力量,“今日请大家来,是为了审议咱们《华夏镇镇规》的草案。这规矩不是官府拍脑袋定的,是这一个月来,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凑出来的,今日公开念给大家听,有疑问、有想法,都能说,咱们再改。”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有人紧张地攥着衣角,有人兴奋地搓着手——这还是头一回,移民和老户能坐在一起,给“规矩”提意见。

“先念‘土地分配’章节。”包拯清了清嗓子,展开稿纸,“第一条,镇内土地分三类:口粮田、工坊田、公共田。口粮田按人头分,不分老户移民,每人两亩;工坊田由镇署统一规划,租给需要的商户,租金归镇库;公共田用于修渠、铺路,谁出力维护,收成归谁。”

话音刚落,前排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就站了起来,是移民代表伊凡。“包大人,”他手里还攥着刚磨好的镰刀,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口粮田真能做到‘不分老户移民’?我家婆娘刚生了娃,算不算人头?”

“算。”包拯斩钉截铁,“只要在镇上登记在册的常住人口,无论来多久,新生儿出生满三日即可登记,下月起算口粮田。”他顿了顿,补充道,“待会儿散会,伊凡你去镇署补登孩子的信息,这月的口粮田按半月算。”

伊凡愣了愣,没想到这么痛快,黝黑的脸上露出点红,挠着头坐下了。

老户这边,张木匠的儿子张小树又站了起来:“工坊田租金咋算?我爹想租两亩开新木料坊,总不能比粮铺的租金还贵吧?”

“问得好。”包拯早有准备,“工坊田租金按用途分档:做吃食、织布这些民生行当,每亩每月十文;开铁匠铺、木坊这些,每亩十五文;若是开酒楼、戏班,每亩二十文。租金每季度交一次,逾期不交收回田地,咋样?”

张小树盘算了一下,十五文在镇上能买三斤米,开木料坊肯定赚得回来,便点了点头坐下了。

“接下来是‘劳作规范’。”包拯翻到下一页,“第二条,镇内大小活计,优先雇佣镇民,工钱按‘力分’算:重活如修渠、盖房,一日三力分;轻活如纺线、晒谷,一日一力分。力分每月结算,可抵税、可换粮,不设有效期。”

这话一出,台下顿时热闹起来。移民里的玛丽娅抱着孩子站起来,声音清亮:“我会纺线,一天一力分,换多少粮?”

“一力分换两斤糙米,或一斤白面。”包拯指着台侧的黑板,上面早画好了换算表,“若是换布、换铁具,镇署有定价,保证比市集便宜一成。”

老户那边也有人点头,李寡妇家里没劳力,靠纺线过活,这样一来,她手里的力分就能攒着换过冬的棉衣,不用再看商贩的脸色了。

“第三条,纠纷处理。”包拯的声音沉了些,“邻里纠纷先找调解会,调解会解决不了的,再报镇署。调解会共五人,老户两人、移民两人、商户一人,每月轮换,谁也别想徇私。”

这话刚说完,后排就传来一声冷笑,是老户里的周财主家的管家。“调解会?一群泥腿子懂啥规矩?上次我家少爷被移民的娃撞了,调解了半天,就赔了个破碗,这也叫公道?”

“那是因为以前没规矩。”包拯直视着他,“新规矩里写得清楚:伤人者赔医药费、误工费,故意刁难的,调解会可直接扣他力分。周管家要是不信,咱们现在就选调解会成员,让你家少爷来试试?”

周管家被噎得说不出话,悻悻坐下了。移民这边却来了精神,玛丽娅旁边的铁匠阿诺举着手喊:“我要报名调解会!我打铁的,力气大,保证不偏不倚!”

“报名截止到午时,有意者去镇署登记,下午抽签选。”包拯示意他坐下,继续念道,“第四条,公共设施维护:水井、戏台、官道,按片区划分责任,每月初一、十五集体维护,来一次记半力分,不来的扣力分。”

“那要是下雨咋办?”有人喊了一嗓子,引来一阵笑。

“下雨顺延三日,总不能让大家淋雨干活。”包拯也笑了,“还有啥疑问,一个个来,别急。”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台上台下互动不断。有人问“公共田种啥”,包拯答“种豆子,豆子养地,收了还能做豆腐”;有人问“娃上学算不算力分”,包拯说“算,家长送娃上学,一天记半力分,鼓励娃读书”;甚至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问“能不能让移民的娃和我们一起上私塾”,包拯蹲下来笑着答“不仅能一起上,还会请移民里的先生来教新学问”。

日头升到头顶时,草案念完了,黑板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新的疑问和建议。包拯拍了拍手:“大伙儿的意见,镇署会逐条记下来,三天后再开一次会,咱们把规矩定死了,往后就按规矩来,谁也别搞特殊。”

人群渐渐散去,伊凡拉着婆娘往镇署走,要去给娃补登信息;张小树跑回家,跟爹说租工坊田的事;李寡妇攥着手里的纺车,眼里有了盼头。老槐树下,几个移民和老户蹲在一起,对着黑板上的条款比划,居然没再吵架,而是在算自家能分到多少口粮田、能换多少力分。

包拯看着这一幕,悄悄把“调解会增设一名孩童代表”加进了备注里——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说得对,规矩是给所有人定的,娃们的想法也该算一份。风穿过槐树叶,沙沙作响,像在为这场开天辟地的审议大会鼓掌。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穿越1858年的澳洲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