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把手转动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
陈默没有急着起身。他坐在主控台前,手指从键盘上移开,目光落在墙角的监控屏幕上。画面里,走廊尽头站着两个人,都穿着深色夹克,胸前挂着记者证,其中一人手里拿着支看起来有些笨重的麦克风。
他盯着那支麦克风看了两秒,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画面——某种设备内部结构图一闪而过,像是段不属于现在的记忆。他记得这种型号,曾在未来的反间谍培训资料里见过,是境外特制的信号发射装置,能远程传输音频,甚至可以穿透屏蔽层。
他按下桌下的内线通话键,声音平稳:"来了两个'记者',设备不对劲。"
五分钟后,苏雪推开了实验室的侧门。
她今天穿了套米灰色的职业套装,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手里拿着个红色文件夹。脚步沉稳地走到接待区,直接把文件夹放在桌上,发出一声轻响。
"本项目所有对外交流,必须经过法务审核备案。"她说,"请出示记者证原件、所属机构授权书,还有设备登记表。"
门外的人愣了一下。左边戴眼镜的男人开口:"我们是《环球科技报》的记者,来采访陈默老师关于新材料研发的进展。"
"证件。"苏雪只说了两个字。
那人递过来一张记者证。苏雪接过来仔细看了看,又转向另一人:"你的呢?"
"我......我是摄像师,没带证。"这人说话时喉结不自然地动了动。
苏雪没再多说,转身打开自己的包,取出一张聘书,当着他们的面放在桌面上。上面清楚地写着"特聘法律顾问",盖着学校的公章和科研处的审批章。
"从今天起,这个项目的法律事务由我负责。"她说,"你们要采访,请按流程来。现在,请把设备交出来接受检查。"
"这不合理!"拿麦克风的人提高了音量,"新闻采访受法律保护,你们不能限制我们的工作权利!"
"我国法律规定,任何带有无线传输功能的设备进入科研区域,必须提前报备。"苏雪语气不变,"你们的麦克风型号是MKG-7,属于某国情报部门列装装备,禁止民用。我已经联系保卫处调取了你们进校的记录——没有登记,也没有审批。"
两人的脸色顿时变了。
苏雪打开随身携带的录音笔,轻轻放在桌上。"从现在开始全程录音,你们的每一句话都将作为证据存档。"
这时陈默站起身,走到广播控制面板前,按下一个按钮。整个实验室的喇叭里响起一段对话录音:
"......第三阶段参数已经锁定,预计明天上午移交军工所封存,材料编号TQ-9A,临界温度一千一百八十度。"
声音不大,但清晰地传到了门外。
那两个"记者"对视一眼,拿麦克风的人下意识伸手去碰设备侧面的一个小按钮。
陈默看见了。
他没说话,只是默默打开了监控系统的录像标记功能,在屏幕上给这个人打了红框,备注:可疑操作,重点追踪。
几秒钟后,两人后退一步。
"我们改天再来。"戴眼镜的那个说了一句,转身就走。
苏雪没有阻拦。等脚步声彻底消失,她才转过身,看向陈默:"都录下来了,包括那个按钮动作。"
陈默点点头,"证据足够了。"
他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份文件,封面印着"七级保密协议"。这是他早就准备好的,针对所有外部合作人员的最高级别保密条款,包含背景审查、行为约束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从今天起,任何人接触项目核心数据,必须签这个。"他说,"不只是记者,包括后勤、维修、保洁,只要进来过一次,就得留档。"
苏雪接过文件仔细翻阅,在最后一页签下自己的名字和执业编号。
"我会向公安部备案,把这个项目列为'涉密协作单元'。"她说,"以后谁再想打着采访、合作的名义进来窃密,可以直接按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处理。"
陈默看了她一眼。
她站在灯光下,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格外明亮。
"你的科技,我用法律来守护。"她说,"谁再想打你的主意,先过我这一关。"
实验室里安静了片刻。
陈默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协议副本,又抬头看向监控屏幕。那两个"记者"的影像还在回放,系统已经自动标出了他们进出的时间节点和行动轨迹。
他忽然想起什么,走到工作台边,打开抽屉,翻出一张名片。
是刚才那人离开时塞进门缝的,纸质粗糙,正面只有一个模糊的外文标志,背面空白。
他把名片递给苏雪。
她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不是正规媒体的格式。"
"也不是国内机构。"陈默说,"这种标志,一般出现在某些海外技术交流协会的信纸上——听着合法,实际上是掩护身份的情报中转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