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尽头的人影晃了一下就消失了,像是从未出现过。陈默盯着那扇紧闭的防火门看了几秒,确认不是系统误报,这才把注意力转回主控台。
屏幕上,冷却进度条已经走完,【“天穹材料”合成完成】的绿色提示安静地闪烁着。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连续三天没合眼,眼睛干涩得发疼。但他没有起身休息,而是调出最后一组分子结构模拟图,一帧一帧地比对显微投影数据。
真空反应舱里的合金块正在慢慢降温,表面泛着银灰中带着淡蓝的光泽,像结了一层会流动的霜。他记得最后一次调整是在凌晨三点多,当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一组数字——钛硼掺杂比例1.67%,纳米晶须分布密度每平方毫米三千二百个点位。这个数据来得莫名其妙,就像以前那些灵光一闪的片段,没头没尾的,可他就是知道,这次准没错。
他翻开记录本,在最后一页郑重写下:“终版配方确认。耐高温极限983℃,热震测试待验证。”
刚合上本子,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一个穿着旧军绿色呢子大衣的男人走了进来,袖口磨得发白,但扣子一丝不苟地系到最上面一颗。他自称是军工所派来的技术监督员,姓李。
“样品能取出来了吗?”李工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咬得很稳。
陈默点点头,启动提取程序。机械臂缓缓从反应舱中托出一块巴掌大的金属板,表面光滑得找不到一丝裂纹,边缘切割得整整齐齐。
李工戴上手套接过样本,翻来覆去看了很久,又用便携设备做了初步扫描。“你这材料,和我们之前收到的报告完全不是一回事。”
“还有更严格的测试。”陈默走到另一台设备前,掀开防护罩,“三秒内升温到九百度以上,然后急速冷却。模拟再入大气层环境。”
李工没说话,盯着那台机器看了半晌,终于点头。“如果这块样品能扛过去,上级会立刻立项推进卫星外壳替换计划。”
实验开始前,陈默仔细检查了所有接口和冷却管道。上次冷却系统故障的记忆还在,他不想再冒任何风险。沈如月送来的那份文件还摊在桌上,是昨天刚更新的热导率曲线图。他扫了一眼,确认传感器已经更换,数据可靠。
高温舱门缓缓关闭,倒计时开始。
三、二、一。
温度瞬间飙升,监控屏上的应力曲线剧烈跳动。金属板在强光下微微变形,但始终没有出现裂痕。紧接着制冷系统启动,舱内温度骤降,玻璃观察窗上结了一层薄霜。
十秒钟后,测试结束。
李工再次拿起样品,翻来覆去地查看,手指在表面来回摩挲,最后郑重地摘下帽子,伸出手:“小陈,这材料,能让中国卫星领先世界十年!”
陈默握了握他的手,没多说什么。他望向窗外,天还黑着,远处教学楼只剩下零星几盏灯光。
“还不够。”他说,“我要让它能载人。”
李工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野心不小。”
“不是野心。”陈默坐回椅子,“是迟早的事。”
两人又仔细核对了一遍全部参数,确认无误后,李工将样品装进特制容器,准备带回所里做进一步鉴定。临走前,他拍了拍陈默的肩膀:“好好休息。这样的成果,值得睡个踏实觉。”
门关上后,实验室一下子安静下来。设备运转的声音变得清晰可辨,像是某种低沉的呼吸。陈默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想歇两分钟,脑子却停不下来。那些未来记忆的碎片最近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内容也越来越模糊。昨天凌晨那段关于“隐性晶格腐蚀”的公式,他到现在还没完全理清。
他重新打开电脑,调出那段残缺的数据流,试图反向推演可能影响材料长期稳定性的因素。刚输入一半模型,门被猛地推开。
沈如月冲了进来,脸色发白,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条,胸口剧烈起伏。
“陈老师!”她声音发颤,“张教授……他在狱中自杀了!”
陈默睁开眼,身体微微一僵。他接过纸条,上面只有一行潦草的字:“我走了,但你知道真相藏不住。”
他没说话,把纸条仔细折好,放进衣服内兜。
沈如月喘着气,“公安刚通知学校,说是今天早上发现的。他在牢房墙上写满了字,全是数学符号和公式片段,没人看得懂……”
陈默盯着屏幕,那串未完成的晶格腐蚀模拟图还在运行。他忽然想起张教授最后一次在实验室的样子——站在数据屏前,眼神复杂地看着“天穹材料”的初代样本,低声说了一句:“这东西太完美了,不像这个时代的产物。”
当时他没在意。
现在想来,也许对方早就察觉到了什么。
“你没事吧?”沈如月见他一直不动,小声问道。
“没事。”陈默摇头,“你去隔壁休息室躺一会儿,熬了一夜了吧?”
“可张教授他……”
“他已经做了选择。”陈默打断她,“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守住这些成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