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推着自行车穿过夜色,车筐里的牛皮纸袋被风吹得哗哗响。他没去理会,只是把外套拉链往上拉了拉。手机在兜里震动了一下,行动组发来确认消息:目标地点已封锁,等待指令。
他回了句“开始”,把自行车往墙边一靠,快步走向街角。
音乐盒咖啡馆的招牌歪歪斜斜地挂在二楼窗外,漆皮剥落,灯泡忽明忽暗。卷帘门半开着,公安人员守在门口,见到陈默点了点头。他摘下眼镜擦了擦,重新戴上,弯腰跨过门槛。
屋里比想象中整洁,木桌擦得发亮,墙上挂着老唱片和泛黄的海报。角落里的留声机正缓缓转动,播放着《喀秋莎》,音色有些走调,像是发条松了。
陈默脚步一顿。
这节奏不对。
不是曲子本身的问题,而是节拍——每小节的第三拍都拖得稍长,第四拍又突然收紧,像某种压缩编码。他脑海中闪过一段画面:冰冷的指挥舱,红色警报闪烁,耳机里传来断续的滴答声,和这旋律完全重合。
那是苏联北方舰队核潜艇自毁倒计时的音频信号。前世他在北冰洋科考站见过解密资料,只看了一眼就被收回了。可那段频率,早就刻进了记忆里。
他没作声,只朝带队的警官使了个眼色,指了指耳朵,又点了点太阳穴。
警官立刻会意,示意其他人后退。
陈默蹲下身,靠近留声机。木质外壳打磨得很光滑,底部刻着一行小字:“赠予亲爱的伊万,1967年卫国节”。看起来像个普通纪念品。但他知道,越是这样越危险。
他伸手轻轻拨动发条,音乐停了。
再拧半圈,重新启动。
这一次,他闭上眼,专注听着前奏的六个音符。第一遍正常,第二遍还是正常,第三遍……他捕捉到了一丝微妙的延迟。
这不是机械故障,是程序性延时。这个音乐盒,正在对外发送某种周期性信号。
“它在倒计时。”他睁开眼,声音平静,“最多还有七分钟。”
屋里一片寂静。
陈默站起身,环顾四周。没有电源线,没有天线,信号一定是通过低频震动传到建筑结构里的。要切断它,只能拆开或者破坏核心。
可这种装置,暴力开启很可能直接触发预设反应。
他低头看着音乐盒,忽然笑了:“你们还挺念旧。”
然后从工具包里摸出一把消防斧——不是配发的,是他自己带的,轻巧结实,刃口磨得发亮。
“往后退。”他说。
话音未落,斧头已经抡起。
“砰!”
木壳应声碎裂,碎片四溅。里面露出一层金属内胆,几根细导线连向底部的小型共振腔。腔体中央嵌着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胶卷仓,正随着旋律微微震颤。
陈默伸手抠出胶卷,迅速塞进随身带的铁盒里。盒子贴着胸口放好,他还顺手扯下窗帘布条缠了几圈,打了个死结。
“撤!”他冲警官喊,“所有人立即撤离,走楼梯,别用电梯!”
话音刚落,脚下猛地一晃。
墙体“咔”地裂开一道缝,天花板灰尘簌簌落下。远处传来沉闷的轰鸣,像是地下有东西在膨胀燃烧。
“爆破!”有人喊道。
陈默没动。他盯着走廊尽头那扇虚掩的房门——刚才没人进去,但现在,门缝里似乎有反光。
他眯起眼。
是金属反光。
下一秒,他假装脚下一滑,整个人往前扑倒,顺势压低身子。
“啪!”
一声脆响,遥控器砸在地上。
一个黑影从暗门后窜出,显然是以为他摔倒了,想冲过来抢铁盒。可还没等他弯腰,陈默已经翻身而起,一脚踹在他手腕上,接着抓住衣领往墙上一撞。
那人闷哼一声,脑袋磕在瓷砖上,当场晕了过去。
陈默低头看了看地上的遥控器,外壳碎了一角,露出里面的电路板。他捡起来,两指一捏,直接掰成两半。
“老掉牙的东西。”他随手扔开,“现在谁还用单频触发?”
余震越来越密,整栋楼像被巨手摇晃的积木。警员们拉着最后几个平民从楼梯冲下来,有人胳膊擦破了皮,有人鞋都跑丢了。陈默站在二楼平台,等所有人都过去了,才跟着往下走。
可刚迈一步,头顶“轰隆”一声,一块水泥板塌了下来,正好卡在楼梯转角,堵住了去路。
“这边!”一楼有人喊,“走后门!”
陈默转身就往厨房跑。厨房门开着,通向一条窄巷。可就在他即将冲出去时,眼角余光扫到灶台旁边有个东西。
是个老旧的八音盒,和刚才那个一模一样,只是更小些。
它正在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陈默停下脚步。
这首曲子不该出现在这里。它是干扰项,专门用来扰乱判断的。真正的陷阱,往往藏在你以为安全的地方。
他没靠近,反而往后退了两步,抄起旁边的铁锅猛地砸向窗户。玻璃碎裂,冷风灌进来。
“走!”他对后面的人吼,“别管我,出去集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