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现,实验室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抱着文件夹,有的拎着用布包好的电路板,在台阶下低声交谈。陈默斜倚在门框边,手里捏着支笔,在登记簿上划掉一个又一个名字。
"下一个。"他头也不抬地说道。
一个穿灰衬衫的年轻人走上前,声音略显紧张:"我交一份关于电磁感论的推导论文。"
陈默翻开看了两页,合上本子:"回去吧,我要的是能动手做出东西的人,不是抄书的。"
那人愣了一下,脸顿时涨得通红,转身走了。
队伍里有人小声嘀咕:"这也太严格了,连看都不看完。"
旁边人接话:"你没听说吗?这儿招人不看学历,只看真本事。墙上那条横幅——'不要简历,要作品',是陈老师亲笔写的。"
陈默没理会这些议论,继续叫号。接连几个人交上来的作品都平平无奇,要么是课本实验的简单复刻,要么是网上抄来的设计图。他一概退回,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
直到一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人走到面前,没说话,直接从怀里掏出一叠纸,轻轻放在桌上。
图纸是手绘的,边角已经卷曲,纸面泛黄,像是反复修改过很多次。陈默拿起细看,眉头渐渐舒展开来。晶体管结构采用了非常规的掺杂方式,基区极薄,发射极做了梯度分布——这种设计在当前条件下几乎无法实现,但从理论上看,效率远超现有模型。
"这图,是你画的?"陈默问。
年轻人点头:"周志远,物理系旁听生。去年开始研究半导体,想试试能不能提升开关速度。"
陈默抬头打量了他一眼。身形消瘦,衣服洗得发白,手指关节突出,指甲缝里还沾着墨水印。不像是为面试特意准备的,倒像是连夜赶工后直接过来的。
"你知道现在主流晶体管怎么做吗?"
"知道。"周志远声音不大但清晰,"但我认为,未来十年集成度会成为瓶颈。如果不在结构上突破,光靠工艺改进,撑不了几年。"
陈默嘴角微动。这话,像极了他自己当年在课堂上顶撞教授时说的。
他把图纸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忽然问:"有实物吗?"
"没有设备,做不出来。"周志远老实回答,"但这套参数我验算了三个月,应该可行。"
陈默合上图纸,递回一支笔:"填个名字,明天早上八点,来领工牌。"
周围顿时安静了一瞬。
有人忍不住问:"他就这样录用了?连个正式面试都没有?"
陈默抬眼扫过去:"你们谁有比他更拿得出手的东西?没有就继续排队,别耽误时间。"
人群重新安静下来。
周志远低头写完名字,抬头想道谢,却发现陈默已经转身进了实验室。他只好默默收起图纸,站到一旁等待下一步安排。
走廊尽头,苏雪快步走来,风衣下摆微微扬起。她没进招聘现场,而是直接拐进侧门,敲了敲办公室的玻璃。
陈默正在翻看新登记的名单。听见声音抬头,示意她进来。
"查过了。"苏雪压低声音,"王振国最近频繁出入黑市通讯市场,买了几台加密对讲机,还联系了一个外省的运输车队。"
陈默放下笔:"目的是什么?"
"不清楚,但对方背景复杂,以前做过跨境物资倒卖。公安内部怀疑他们最近接了危险活儿。"
陈默点点头,把桌上的登记簿推过去:"今天报到的一共三十七人,本地户籍二十一个,剩下十六个没学校推荐信,其中八个是外地来的。"
苏雪快速扫了一眼名单:"要我重点查谁?"
"全查。"陈默说,"尤其是没推荐信的。另外,让安保组加一轮身份核对,三天试岗期内,所有人不准进B区以上实验室。"
苏雪记下要点,正要走,又停下:"你真打算让那个周志远直接参与项目?他连正式学籍都没有。"
"学籍能证明什么?"陈默笑了笑,"能画出那种图的人,早就超出课堂了。我看中的是脑子,不是档案袋。"
苏雪看着他片刻,忽然说:"你刚才看他的眼神,跟看赵天虎那天不一样。"
"当然不一样。"陈默靠向椅背,"赵天虎是迷路的力气,需要有人指方向;周志远是藏着火苗的石头,只要给个机会,自己就能烧起来。"
苏雪没再问,转身离开。
十分钟后,实验室广播响起:"所有新录用人员请注意,请到东侧辅助室领取临时通行证,并完成安全培训。"
周志远跟着人流走进走廊,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录取单。路过主控室时,他下意识往里看了一眼。
陈默正站在监控屏前,手指在键盘上轻敲,调出一组数据流。屏幕右下角显示着十几个摄像头画面,包括大门、楼梯、电梯间。其中一个角落,正对着他刚才交图纸的桌子。
周志远心头一跳,赶紧移开视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