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深蓝创投的对赌,如同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赋予了“灵犀”团队一种近乎燃烧生命般的研发节奏。时间在键盘敲击声、电路板焊接的松香味以及浓得化不开的咖啡因中飞速流逝,转眼已是对赌协议签订后的第五个月,进入了林见鹿规划中“第二季度”的尾声。
这五个月里,工作室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只有一个个需要攻克的里程碑和不断迫近的最终期限。陈默的头发长得几乎能扎起一个小辫,被他用一根从赵昊那里顺来的橡皮筋胡乱捆在脑后,配上他那布满血丝却异常明亮的眼睛,活脱脱一个科学狂人。赵昊则因为频繁的外出洽谈、市场调研和盯进度,瘦了整整一圈,但精神却愈发亢奋,言谈举止间多了几分真正商人的干练。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陈默带领的技术组,在第三个月末,就如期攻克了TI OMAP 1710开发板这个硬骨头,成功实现了“灵犀内核”原型V1.0的稳定引导和基础驱动支持。当那块小小的开发板第一次脱离仿真器,独立点亮屏幕并显示出内核启动日志时,整个技术组都发出了压抑已久的欢呼,李立更是激动得差点把手里的万用表掉在地上。
与此同时,赵昊负责的“灵犀摘要”项目,也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进展。这款专注于解决信息过载痛点的小工具,凭借其简洁优雅的界面、相对精准的摘要算法(核心逻辑由林见鹿基于“灵犀之触”的积累亲自勾勒)以及赵昊精心策划的校园和极客圈层推广,上线两个月后,用户数悄然突破了五万,虽然距离单月流水五十万的对赌目标还相差甚远,但已经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和一批核心用户,并且开始有广告商主动联系洽谈合作,实现了微薄的盈利。这无疑给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无论是内核的底层突破,还是“灵犀摘要”的市场验证,都只是通往最终目标——那个三亿估值——的阶段性成果。所有人都清楚,真正具有颠覆性、能够支撑起惊人估值的,依然是那个名为“灵犀OS”的宏大构想。
而今天,工作室的气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张和……肃穆。
因为今天,是“灵犀OS”第一个具备真正交互能力的**Demo版本**——内部代号“启明”——的首次集成演示日。
过去的两个月,在完成了V1.0内核的稳定化后,技术组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为这个内核赋予“灵魂”的工作中——**图形界面(GUI)子系统**和**触摸事件处理框架**。这是将冰冷的底层代码,转化为用户可以直观感知和操作的关键一步,也是“灵犀OS”区别于传统嵌入式系统的核心特征之一。
陈默负责整个图形引擎的架构和渲染管线,李立在他的指导下编写了大量的基础控件库和驱动程序。而最核心、也最考验功力的触摸事件处理和多点触控识别算法,则由林见鹿亲自操刀。他将悟性系统对于细微轨迹和模式识别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设计出了一套极其高效、低延迟的事件采集、分发和处理机制。
此刻,工作室中央的桌子上,那块OMAP 1710开发板连接着一个略显笨重的电阻式触摸屏(这是目前能弄到的、支持触控的最好设备)。陈默深吸一口气,看了一眼旁边神色平静的林见鹿,以及身后紧张得直咽口水的赵昊、王浩和李立,沉声道:“开始吧。”
他接通电源,开发板上的指示灯依次亮起。屏幕上不再是单调的命令行滚屏,而是出现了一个极其简洁、却充满现代感的界面——深蓝色的背景上,只有一个圆角矩形的图标,图标上手绘风格的太阳图案下方,是“灵犀”两个优美的艺术字。这就是“启明”Demo的主界面。
“目前只实现了最基础的Launcher(启动器)和几个测试应用。”陈默解释道,他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干涩。他伸出手指,小心翼翼地点击了一下那个“灵犀”图标。
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电阻屏需要稍微用力,发出了轻微的“咔哒”声。
下一刻,图标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泛起一圈涟漪状的视觉反馈,随即界面平滑地切换到了另一个屏幕,上面排列着几个简单的图标:“设置”、“日历”、“绘图板”、“浏览器”(一个极其简陋的、只能打开预设文本页面的演示程序)。
“成了!点击有效!”赵昊第一个忍不住低吼出来,用力挥舞了一下拳头。
陈默没有停顿,他依次点开“日历”,一个简单的月历视图流畅展开;点开“绘图板”,可以用手指在屏幕上画出歪歪扭扭的线条;最后,他点开了“浏览器”,一个纯文本的欢迎页面显示出来。
演示到这里,已经证明了基础图形界面和单点触控的可行性。这本身,对于一支大学生团队而言,已经是足以自豪的成就。
但林见鹿却微微皱眉,开口道:“延迟感还是有点明显。尤其是绘图板的笔迹,跟随性不够。测试一下多点触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