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鹿在酒会上“以茶代酒”、震慑全场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传开,连带着“见鹿工作室”的名声也水涨船高。然而,处于赞誉漩涡中心的林见鹿,却愈发沉静,将更多精力投注在学业、养元操项目的深化指导,以及那愈发清晰的技术蓝图上。他深知,名声如同泡沫,真正的根基在于无可替代的能力和持续的价值创造。
也正因如此,工作室日常运营的重担,以及部分对外联络、资源对接的事务,便自然而然地更多地落在了赵昊肩上。这位曾经有些憨直、遇事容易咋呼的富二代,在经历了股市的惊心动魄、见证了林见鹿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破局之后,如同被投入熔炉的粗铁,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却又深刻无比的淬炼。
契机来自于一桩不大不小的商业谈判。
“老林,城西那家‘明辉灯具店’,老板想出手,他找到我爸那边,我爸觉得位置和基础都不错,问我们有没有兴趣接过来看看?”赵昊拿着刚挂断的电话,走到正在翻阅一本英文版《信号与系统》的林见鹿身边,语气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沉稳。
林见鹿从书页中抬起头,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你怎么看?”
这是他的习惯,总是在关键节点上,先听取赵昊的意见,引导他独立思考。
赵昊挠了挠头,组织了一下语言:“我查了一下,那家店在老城区和新区交界处,周边有几个新建的小区,人流量未来应该不错。店面两层,面积够用。老板急着出手是因为儿子在国外定居,要过去团聚,价格应该有的谈。”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现在实体灯具生意竞争也挺激烈的,线上冲击也不小。”
分析得有条有理,不再是以前那种“我觉得行”或者“我听你的”的简单模式。
林见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合上书:“分析得不错。风险和机会都看到了。那你觉得,如果我们接手,它的价值在哪里?仅仅是一个卖灯的铺面吗?”
赵昊愣了一下,眉头皱起,努力思考。他回想起林见鹿平时谈论商业时,总是强调“模式”和“生态”。他盯着窗外看了几秒,忽然眼睛一亮:“位置!老林,你说过位置是线下生意的关键!那个地段,不只是卖灯,是不是可以……做成一个展示点?或者说,一个线下的体验中心?”
林见鹿笑了,鼓励地点点头:“继续说。”
得到肯定,赵昊思路更顺畅了,语速也快了些:“咱们现在主要精力在股市和……你那些未来的计划上,但线下有个据点也不是坏事。灯具店本身能产生现金流,维持运营应该没问题。更重要的是,那个地方够大,二楼可以改造一下!以后咱们工作室总不能一直窝在这儿吧?可以当成一个正式的办公和会客地点!而且,如果未来我们真要搞什么和技术相关的实体产品,那里不就是现成的展示窗口吗?”
他的想法虽然还有些粗糙,但已经跳出了单纯买卖的思维,开始有了资源整合和战略布局的雏形。
“很好。”林见鹿肯定道,“能看到线下据点的战略价值,而不是仅仅计较一时的盈亏,这是很大的进步。这件事,就由你全权负责去谈。底线是成本可控,具体的谈判策略和细节,你来把握。遇到拿不准的,我们再商量。”
“我?全权负责?”赵昊指着自己的鼻子,有些不敢相信。这可是涉及真金白银的收购谈判,不是之前跑腿打杂的小事。
“当然是你。”林见鹿语气笃定,“昊子,我们是一个团队,你是我最重要的合伙人之一,不能总是打下手。这件事,正是锻炼的好机会。记住,谈判的核心不是压价,而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共赢点。”
赵昊看着林见鹿信任的眼神,一股热血涌上心头,用力点了点头:“行!老林,交给我!”
接下来的几天,赵昊像换了个人。他不再整天泡在电脑前看股票行情,而是带着个小本子,反复跑去明辉灯具店周边转悠,观察人流、记录竞争对手的价格、甚至和附近的商户闲聊打听。他还让家里公司的法务顾问简单给他科普了一下店铺转让合同需要注意的关键条款。
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赵昊约了灯具店老板王明辉在一家茶楼见面。他没有选择过于高档的场所,避免给对方造成压力,也符合这次收购的规模。
王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面容敦厚,带着生意人特有的精明。寒暄过后,双方进入正题。
“王老板,您的店我们看了,位置和基础确实不错。”赵昊开门见山,语气不卑不亢,“我们很有诚意接手,不知道您心里的价位是?”
王老板报了一个数,比市场均价略高一些,显然是留了讨价还价的空间。
赵昊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学着林见鹿平时那种沉稳的语气,缓缓说道:“王老板,这个价格……说实话,偏高了。您也知道,现在灯具生意不好做,线上冲击大,竞争也激烈。我们测算过,按照这个转让费,加上后续的运营成本,短期内很难看到盈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