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股份引发的金融小地震余波尚未完全平息,“见鹿工作室”的名声在特定圈层内悄然流传,但林见鹿的生活重心,却不可避免地回归到了高三学子最后的冲刺轨道上。六月的高考,是横亘在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面前最重要的人生关卡,即便对于重生归来的林见鹿,这也是一道需要认真对待,并借此平台实现更顺畅起跳的阶梯。
教室里的倒计时数字一天天变小,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试卷油墨和一种无声的紧张。林见鹿依旧保持着他的沉稳节奏,白天在学校高效地查漏补缺,晚上回到工作室则继续着他的资本布局与未来规划。江西铜业的股价在稳步推进,如同他此刻的心境,不疾不徐,目标明确。
高考那两天,天气晴好。林见鹿走入考场,心态平和得像一潭深水。那些在无数学生眼中艰涩的题目,于他而言,不过是需要按步骤解答的程式。超越时代的知识结构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让他甚至在理科综合和语文作文上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深度与视野。笔尖划过试卷,发出的沙沙声,仿佛是他迈向新起点的脚步声。
等待放榜的日子,工作室里的赵昊明显比林见鹿这个正主还要焦躁。
“老林,你估分多少?我感觉我这次悬了!”赵昊抓着头皮,唉声叹气。
陈默则一如既往地安静,对着电脑屏幕敲敲打打,只是偶尔看向林见鹿的目光中,带着一丝好奇。他这个技术伙伴,同样对林见鹿在考场上的表现抱有极大的期待。
林见鹿只是笑笑,没有给出具体数字。他心中有数,清北可期,但这并非他唯一的,甚至不是最优的选择。
放榜日,省教育考试院的官网几乎被蜂拥而至的访问量挤瘫。当成绩最终刷新出来那一刻——
林见鹿,总分738分,理科全省第一名。
省状元!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全市、全省。
一中校园瞬间沸腾!横幅拉了起来,喜报贴满了公告栏。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李老师的电话被打爆,记者、名校招生办的电话络绎不绝。
林见鹿的家更是被闻讯而来的媒体、邻居、亲戚围得水泄不通。父母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激动得手足无措。他们知道儿子成绩好,却从未敢奢望过“省状元”这份巨大的荣耀。
清华、北大的招生组老师几乎是在成绩确认后的第一时间,就带着最优厚的条件亲自登门拜访。
清华的老师语气热切:“林见鹿同学,我们经管学院、计算机系,所有专业随你挑!全额奖学金,本硕博连读,还有海外交流的最佳资源!”
北大的老师不甘示弱:“来我们元培学院!给你最自由的学术氛围,最顶尖的导师资源,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家里,父母看着这两所国内最顶尖学府的橄榄枝,激动得几乎要替儿子答应下来。这是多少寒窗学子梦寐以求的机会!
然而,身处风暴中心的林见鹿,却异常冷静。
在送走两所名校的老师,安抚好激动不已的父母后,他迎来了专程赶来的班主任李老师。
李老师脸上带着欣慰的红光,但眼神中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见鹿,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骄傲!清华北大都来了,你……怎么考虑?老师建议是清华的经管或者计算机,前景广阔,符合你的特长。”
林见鹿给李老师倒了杯水,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李老师,谢谢您。清华北大都很好,但……我可能不会选择它们。”
“什么?”李老师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不选清北?那你去哪儿?”
“我初步意向是东南大学。”林见鹿清晰地说道。
“东南大学?!”李老师的声音猛地拔高,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愕,“见鹿,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是南京的学校!虽然也是985,但怎么能跟清华北大比?你这是……糊涂啊!”
父母的脸色也变了,母亲急忙拉住林见鹿的手:“小鹿,你可别乱说!清华北大多好啊,说出去爸妈脸上都有光!东南大学……这……”
父亲虽然没说话,但紧皱的眉头也显示了他的不赞同。
林见鹿理解他们的反应。在2004年,清北的光环是无可争议的,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最高标准。放弃清北选择其他学校,在任何人看来都是离经叛道,不可理喻。
但他有必须如此的理由。
“爸,妈,李老师,我不是冲动。”林见鹿目光扫过他们,眼神沉稳而有力,“我选择东南大学,是基于我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
他顿了顿,开始阐述他深思熟虑的理由,这些理由,他无法提及重生和系统,只能从现实和趋势角度分析:
“第一,专业契合度。我看重的是东南大学享誉全国的无线电工程系(注:后发展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正在蓬勃发展的微电子专业。李老师,您知道我的‘工作室’是做什么的。我认为,未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电子技术的时代,是集成电路的时代!国家需要这个,未来的产业升级也需要这个!在这方面,东南大学拥有国内顶尖的底蕴和资源,其专业的务实性和与产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在某些领域甚至不逊于清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