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流”计划的情报,像一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林见鹿和沈渊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对手的狠辣与决绝,超出了他们最坏的预期。这不再是商业竞争,而是试图从物理层面将见鹿科技隔绝于全球互联网之外,其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海外业务瘫痪、数据同步中断、“昆仑”平台服务降级、用户流失……
“他们疯了!”沈渊难得地失态,一拳砸在桌面上,“这是要掀桌子!”
林见鹿脸色铁青,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们没疯,他们只是不择手段。立刻启动最高级别应急预案,代号‘**通天河**’!动用一切资源,包括国家层面的协调,确保我们的网络通道畅通!同时,加速我们自建的全球加速网络和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
整个见鹿科技再次进入了极限运转状态,应对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血管”保卫战。
然而,就在公司上下全力应对这场外部极限施压时,一个内部长期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问题,也开始悄然浮出水面,并因为外部压力而显得格外刺眼。
问题的焦点,落在了元老**赵昊**身上。
赵昊,当年和林见鹿、沈渊一起在车库里打天下的兄弟,性格豪爽,执行力强,敢打敢拼。在见鹿科技早期,他带着销售团队一路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公司规模极速膨胀,他也水涨船高,成为了掌管整个**全球销售与渠道服务**的高级副总裁,手下管理着数千人的庞大团队。
但最近一段时间,赵昊明显感觉到了力不从心。他不再是那个带着几个兄弟就能搞定一个大客户的“赵头儿”了。他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全球渠道体系、是动辄涉及数十个国家法律和文化的市场策略、是需要精细数据分析和战略眼光的资源分配。
这天下午,一场关于下季度全球渠道资源分配的评审会,几乎成了一场灾难。
赵昊拿着手下准备好的PPT,照本宣科地讲着各个大区的销售目标和资源需求,思路还是他熟悉的那套——“哪个地方潜力大,就多投钱,多派人!”但当负责市场数据分析的年轻总监,用详实的数据模型指出他某些资源分配方案存在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问题时,赵昊显得有些烦躁。
“小张,你那些模型是死的,市场是活的!”赵昊挥了挥手,带着一丝老资格的不耐烦,“我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靠的就是直觉和经验!当年我们推S1的时候,哪有这么多模型?不也杀出来了?”
年轻的数据总监张了张嘴,想反驳,但在赵昊的资历和气势面前,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脸色憋得通红。
会议不欢而散。类似的场景,在最近几个月里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赵昊负责的销售体系,虽然依旧在完成业绩指标(得益于见鹿产品本身的强势),但内部效率在下降,决策过程显得粗放而随意,甚至出现了几次因为对当地市场法规理解不足而导致的合规小风波。一些新加入的、拥有跨国公司管理经验的高管,私下里已经开始对赵昊的管理能力颇有微词。
这些风声,自然也传到了林见鹿和周薇的耳朵里。
“昊子最近压力很大。”周薇在一次私下沟通时,委婉地对林见鹿说,“全球销售体系太复杂了,他可能……需要一些支持。”
林见鹿沉默着。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赵昊,那是可以托付后背的兄弟。但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公司发展到这个阶段,光靠兄弟义气和过往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见鹿科技现在是一艘航行在狂风巨浪中的航母,每一个关键岗位的舵手,都必须具备驾驭它的能力。
“我知道了。”林见鹿最终只说了这三个字,没有立刻采取行动。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也在观察赵昊自己能否意识到问题并做出改变。
然而,外部“断流”计划的压力,让公司内部的所有问题都被放大。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海外业务中断风险,公司要求各业务线提交详尽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应急预案。
赵昊的团队交上来的方案,再次暴露了问题。方案充满了想当然的“我们认为”、“大概可以”,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风险评估和可执行的备用方案,与其他业务线提交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计划形成了鲜明对比。
负责统筹此事的沈渊,看着赵昊团队提交的报告,眉头紧锁,最终拿着报告找到了林见鹿。
“林总,赵昊这边的预案……恐怕不行。”沈渊说得直接,“如果真的发生‘断流’,按照他们这个方案,海外销售和服务体系可能会陷入混乱。”
林见鹿接过报告,快速浏览了一遍,脸色沉了下来。他知道,不能再等了。
他让秘书叫来了赵昊。
赵昊走进办公室,脸上还带着连日应对压力的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鹿哥,你找我?我那边还一堆事呢,‘断流’这破事搞得人心惶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