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鹿在北京运筹帷幄的“合纵连横”之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数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日内瓦ITU会场。德国TeleConnect、法国阿尔特斯乃至日本索尼电的相继表态,如同一根根坚实的支柱,撑起了“极化码”方案原本有些孤悬的势能。会场内外的气氛,为之一变!
之前的中间派们,看到有这些重量级玩家下场站台,心中的天平开始明显倾斜。私下交流时,议论的风向也从之前的“风险太大”变成了“或许真的值得一试”。甚至有几个小国的代表主动找到陈深,询问加入测试网合作的可能性。
环星互联的理查德·沃森和水果公司的女代表,脸色一天比一天阴沉。他们能清晰地感觉到,那堵由“生态”和“安全”构筑起来的无形壁垒,正在对手精准的利益切割和舆论攻势下,出现一道道裂痕。沃森那双鹰隼般的眼睛里,开始闪烁起焦躁和不甘的光芒。
决战的号角,终于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负责具体技术规范制定)的一次关键性全体会议上吹响。这次会议,将就5G增强移动宽带(eMBB)场景的信道编码方案进行最终的技术评估和倾向性选择。这虽然不是具有强制性的最终标准颁布,但其推荐结果,将极大地影响后续各国监管机构和运营商的技术选型,堪称**事实上的标准之战**!
会议在日内瓦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巨型会议厅举行。穹顶高悬,灯光炽白,将每一个人的表情都照得纤毫毕现。台下,坐满了来自全球数百家公司和机构的代表,黑压压一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紧张、期待和淡淡咖啡因气味的特殊氛围。
主席台上,负责主持本次编码方案讨论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瑞典老教授,头发银白,表情严肃。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将“极化码(Polar Code)”与“LDPC码”两个选项,再次清晰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先生们,女士们,关于这两项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仿真性能,之前的会议已经进行了充分讨论。”老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全场,“今天,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它们在**产业化路径、生态系统构建以及全球协作可行性**方面的综合评估。请各方代表,做最后陈述。”
决战时刻,到来!
首先登台的,依旧是环星互联的理查德·沃森。他今天换了一身深蓝色的定制西装,试图重新凝聚起那日渐消散的权威感。他走到演讲台前,调整了一下麦克风,脸上努力维持着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指尖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主席先生,各位同仁,”他的声音依旧试图保持洪亮,却少了几分之前的笃定,“我再次重申,LDPC码拥有超过二十年的产业化实践,其可靠性经过了数十亿设备的检验!全球有成熟的芯片、设备、测试仪器和人才生态围绕它构建!选择LDPC,意味着**更低的风险、更快的部署速度和更确定的投资回报**!”
他挥舞着手臂,试图调动情绪:“我们不能,也绝不应该,将全球5G的未来,寄托在一个仅仅存在于论文和实验室仿真中的、未经任何大规模现网验证的‘理论’之上!这是对全球运营商和消费者极大的不负责任!”
他的发言,依旧紧扣“风险”和“生态”,但听起来,却比之前少了几分底气,多了几分色厉内荏。台下,不少代表微微摇头,显然对这种老调重弹已经不太买账。
轮到中方阵营发言。出人意料地,站起身走向演讲台的,并非之前一直冲锋在前的陈深,而是见鹿科技代表团里一位一直颇为低调、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女工程师——**楚雨**。她是“深蓝”项目组极化码理论的核心贡献者之一,张毅的得意门生。
楚雨看起来有些紧张,扶了扶眼镜,深吸了一口气,才对着麦克风开口。她的声音不算大,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冷静和执着。
“主席先生,各位代表。我是见鹿科技的工程师楚雨,也是极化码理论研究和仿真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她开门见山,没有华丽的辞藻,“沃森先生反复强调‘风险’。但我想请问,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最大的风险,难道不是固步自封,拒绝拥抱更能满足未来需求的技术吗?**”
她的话,像一根针,轻轻刺破了一个被刻意回避的问题。
接着,她没有再去反驳沃森,而是直接操作电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了一系列**全新的、之前从未公开过的数据**!
“这是过去三个月,我们联合德国TeleConnect、法国阿尔特斯,在**欧洲实地现网环境中**,搭建极化码测试节点,采集到的**真实性能数据**!”楚雨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数据显示,在复杂的城市多径衰落和高速移动场景下,极化码的**块错误率(BLER)** 稳定优于LDPC码 **15%以上**,而终端侧的**解码功耗,降低了接近25%**!”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