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法庭上的刀光剑影和USPTO的技术辩论,虽然激烈,但其影响暂时还局限在专业圈层和财经版块。真正的全民关注和情绪引爆,需要更通俗、更具感染力的叙事。林见鹿和周薇都深知,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跨国博弈中,**舆论战场**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法律战场。谁能赢得人心,谁就能获得更广泛的声援,甚至影响潜在的政策风向和商业合作。
就在“数字桥接”的诉讼正式提交后不久,一股精心策划的舆论风暴,开始在海外某些媒体和网络水军的推动下,悄然成形。
某家在国际科技圈颇有影响力的博客,发布了一篇题为《是创新还是模仿?深扒见鹿科技“灵犀”背后的技术疑云》的长文。文章看似客观,实则通篇暗示,通过列举一些经过刻意裁剪和误导性对比的代码片段、功能时间线,含沙射影地指责“灵犀OS”和“鹿鸣”助手在核心技术上“借鉴”甚至“抄袭”了环星和水果的设计。
紧接着,一些匿名的“前见鹿科技工程师”开始在专业论坛上“爆料”,用模糊的技术术语描述所谓“内部讨论中关于专利规避的灰色地带”,进一步强化“技术山寨”的污名。
这些声音经过一些别有用心媒体的放大和社交机器人的扩散,开始在国际舆论场形成一股不小的声浪。其目的很明确:在法庭判决之前,先在道德和声誉上摧毁见鹿科技,将其定性为“偷窃者”,从而为他们发起的专利诉讼披上“正义”的外衣,并影响法官和陪审团的潜在观感。
“妈的!太不要脸了!”赵昊看着沈渊舆情监控团队汇总上来的报告,气得在办公室里直转圈,拳头捏得嘎吱作响,“这帮孙子自己技术迭代慢得像蜗牛,看我们跑得快了就使绊子,还倒打一耙说我们抄袭?老子抄他奶奶个腿儿!”
周薇的脸色也异常凝重:“见鹿,国际舆论对我们很不利。这些指控虽然漏洞百出,但传播很广,很多不明真相的海外用户和开发者开始对我们产生质疑。我们必须立刻反击,不能让他们把‘抄袭’的帽子扣实了。”
林见鹿坐在办公桌后,面色沉静。他早就预料到对方会出这一招。法律战是明枪,舆论战是暗箭,有时暗箭更难防。
“他们想打舆论战?好,那我们就奉陪到底。”林见鹿的声音冷静,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不过,主战场,不能放在他们熟悉的地盘上。我们要把战场,引到我们拥有绝对优势的地方——**国内**。”
他看向周薇,眼神锐利:“薇姐,是时候动员我们所有的媒体资源和民间声量了。我们要打一场漂亮的**舆论反击战**!目标不仅仅是自证清白,更要**主动出击,揭露巨头们利用专利壁垒阻碍全球科技创新的垄断行径和丑陋嘴脸!**”
**反击,开始了!**
首先发力的是几家与见鹿科技关系良好、且在国内极具公信力的权威财经和科技媒体。它们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了重磅的深度调查报道。
《专利之殇:透视国际巨头如何用“知识产权”大棒绞杀创新者》
《八千万美元索赔背后:见鹿科技遭遇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专利伏击”》
《从“灵犀”到“烛龙”,看中国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如何被恶意诉讼阻挠》
这些报道,没有停留在情绪化的宣泄上,而是采用了大量扎实的调研和专业人士的访谈。它们详细梳理了“数字桥接”公司与环星、水果之间千丝万缕的资金和人事关联,用确凿的证据链揭示了这场诉讼并非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有预谋、有组织的市场排除行为**。
报道中,记者们采访了多位国内知名的知识产权法专家、产业经济学家以及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者。专家们从法理角度分析了对方专利的“钓鱼”性质和保护范围过度宽泛的问题;经济学家则阐述了这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对全球科技产业创新活力的严重危害;而那些饱受类似专利骚扰之苦的中小企业主,则用血淋淋的案例,控诉了国际巨头们如何利用专利诉讼的高昂成本,将他们这些缺乏资源的创新者活活拖垮、逼死。
这些报道,有理有据,有血有肉,瞬间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共鸣和愤慨!
“太可恶了!自己不行,还不让别人好好发展?”
“支持见鹿科技!坚决跟这种专利流氓干到底!”
“这就是**裸的霸权行为!我们必须支持自己的企业!”
“以前只觉得专利高大上,没想到还能这么用来作恶!”
紧接着,见鹿科技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一系列精心制作的科普短视频和图文长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动画,向普通网民解释:
* “什么是‘专利伏击’和‘专利流氓’?”
* “见鹿科技的‘灵犀生态’和‘烛龙’芯片,到底创新在哪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