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峰会上那场成功的主题演讲,如同在林见鹿和见鹿科技周围点亮了一盏高亮度的聚光灯。一夜之间,“Jianlu Lin”这个名字在欧美科技圈不再是陌生的符号,而是与“创新”、“生态”、“东方哲学”紧密相连的热点人物。邀请函如同雪片般飞来,其中最具分量的一封,来自硅谷的精神图腾——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工程学院邀请他,为他们的学生和教授做一场公开讲座。这不仅仅是一场演讲,更像是一场“入学考试”——在西方科技精英的大本营,接受最聪明、也最挑剔的一批头脑的审视与诘问。
消息传回国内,期待与担忧并存。
赵昊在越洋电话里嗓门震天:“老大!稳住了!那帮斯坦福的小崽子们可不好糊弄,问题一个比一个刁钻!不过我相信你,绝对能把他们侃晕!”
周薇则细心提醒:“见鹿,那里的学术氛围更自由,提问会更直接,甚至可能带有预设的立场。准备好应对各种角度的挑战。”
沈渊发来了一份详尽的资料包,里面是斯坦福相关领域几位知名教授近期的论文和研究方向,以及可能持批判态度的学生社团背景分析。“知己知彼。”他在邮件里只写了这三个字。
林见鹿握着手机,看着窗外旧金山湾区特有的、带着点慵懒意味的阳光,心情反而比在峰会上更凝重几分。峰会面对的是行业精英,而这里,是孕育精英的摇篮,是思想的源头。在这里,任何浮于表面的说辞都会瞬间被拆穿。
他婉拒了校方提供的标准演讲稿模板,只带着几页写满关键词和思维导图的笔记,走上了斯坦福那个有着拱形窗棂、充满学术气息的报告厅。台下,坐满了眼神清亮、带着探索欲和怀疑精神的年轻面孔,以及后排那些目光深邃、抱着胳膊的教授们。空气里弥漫着书本纸张、咖啡和一种智力上的躁动感。
他的演讲,依旧围绕着“科技赋能”与“人文融合”展开,但比峰会那次更深入,更偏向哲学思辨。他谈到了“灵犀生态”设计中蕴含的“系统论”思想,如何借鉴了东方文化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智慧;他阐述了“鹿鸣”AI在理解模糊语义时,对“语境”和“意会”的重视,与西方逻辑优先的范式有何不同。
“……在我们看来,技术不应是凌驾于人之上的‘神’,而应是内化于生活、润物无声的‘器’。”林见鹿的声音在安静的礼堂里回荡,“它的最高境界,或许是《道德经》中所言的‘太上,不知有之’——当技术完美融入生活,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却无处不在为你服务。”
演讲在礼貌但并不算特别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接下来,是提问环节。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一个举手的是个戴着厚厚眼镜、头发乱蓬蓬的男生,语速极快:“林先生,您反复强调‘赋能’和‘融合’,但根据我们的研究,贵公司的‘灵犀OS’在后台权限和数据收集方面依然存在不透明之处。这是否与您宣扬的‘用户至上’理念相悖?或者说,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技术父权主义’?”
问题尖锐,直指核心。台下瞬间安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林见鹿身上。
林见鹿没有回避,他微微颔首:“很好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数据时代,绝对的透明与绝对的**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他话锋一转,“但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尽可能逼近那个平衡点。‘灵犀OS’采用了‘差分**’和‘联邦学习’技术,确保在模型优化时,使用的是脱敏的、群体化的数据特征,而非具体的个人数据。我们正在探索用户对自身数据更细粒度的控制权,比如‘数据分期’概念——允许用户设定不同数据的‘保鲜期’。”他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但展示了持续探索的诚意和具体路径,让提问者若有所思地坐下了。
紧接着,一位金发女教授站了起来,她的问题带着学术的严谨和一丝文化上的优越感:“林先生,您提到了东方哲学。但不可否认,现代科技的基石——逻辑、数学、物理——是由西方文明奠定的。您所说的‘东方智慧’,更多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它如何能具体指导复杂的技术实践?这是否只是一种文化包装?”
这个问题带着隐隐的锋芒。台下有些学生露出了赞同的表情。
林见鹿笑了,那是一种带着自信的、温和的笑容。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举了一个例子:“教授,您说得对,基础科学无问西东。但应用科学的路径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上,西方思路可能是优化红绿灯算法、增加车道,是‘疏导’;而基于东方‘疏堵结合’的思路,我们可能会同时大力发展共享出行、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并利用AI预测流量,从源头上‘分流’和‘避免’拥堵。‘灵犀生态’中很多跨应用的无缝协作设计,正是源于这种‘系统性解决’而非‘单点优化’的思维。这并非取代,而是补充,是提供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