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鹿那番格局高远、绵里藏针的回应,如同一记精妙的“化骨绵掌”,将马保国那气势汹汹的“挑战”力道消弭于无形,并顺势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科技赋能传统文化”这一更具建设性的话题上。然而,这场由马保国率先掀起的舆论海啸,其引发的波澜却远未平息,反而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激荡起层层涟漪,各种声音激烈碰撞,呈现出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首先是以“流量为王”的自媒体和短视频平台。** 这里仿佛是马保国挑战事件发酵的核心温床。在林见鹿回应之后,相关的二次创作和讨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井喷之势。
各种“深度解读”视频层出不穷:
有自称“商业分析专家”的,将此事拔高到“传统产业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终极对决”高度,分析得头头是道,仿佛窥见了宇宙真理。
有擅长鬼畜剪辑的UP主,将马保国那几句标志性的“接化发”、“我大意了啊没有闪”与林见鹿沉稳的回应画面混剪在一起,配上魔性的背景音乐,制作出的视频点击量轻松破百万,弹幕里充满了“哈哈哈”和“年轻人不讲武德”的调侃。
更有甚者,发起了“如果林见鹿真的应战,谁会赢?”的AI模拟对战视频,用粗糙的动画效果模拟两人过招,结果自然是林见鹿被“混元功法”打得“溃不成军”,评论区笑成一片,纯粹图一乐。
这些内容虽然大多是为了博取流量,但在客观上却极大地扩散了事件的影响力,使得“见鹿科技”和“林见鹿”的名字,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渗透到了许多原本并不关心科技圈的普通网民之中。
**其次是更为严肃的传统媒体和知识界。** 这里的讨论则走向了另一个深度。
某家颇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比武”闹剧背后:科技如何与传统文化共生共荣?》的评论员文章。文章肯定了林见鹿回应的理性与建设性,指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固守僵化的形式,更不是拒绝时代的进步,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善于运用一切先进的科技手段,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的生机。见鹿科技提出的‘非遗数字新生’计划,正是这种理念的积极实践。”
一些社会学、人类学的学者也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剖析这一现象。有人认为这反映了社会快速转型期,部分人群对科技变革的“适应性焦虑”;有人则指出,马保国式的“传统”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被发明和建构的符号,其爆红恰恰是网络时代亚文化兴起的典型表现;还有学者赞扬林见鹿的处理方式,称之为“新时代企业家面对非理性挑战时,展现出的理性、格局与社会责任感的典范”。
这些相对权威的声音,为整个事件定下了一个理性的基调,有效地遏制了舆论朝着纯粹猎奇和低俗化方向滑落的趋势。
**然而,在广大的民间舆论场,尤其是在一些注重线下社群和熟人关系的圈层里,争论却更加鲜活和直接。**
在某个三四线城市的公园一角,一群晨练的老大爷老大妈,一边打着太极拳,一边就这事争得面红耳赤。
“要我说,那个姓林的小伙子做得对!跟那种人有什么好打的?掉价!”一位戴着老花镜、干部模样的老人说道。
“话不能这么说!”旁边一位光着膀子、浑身肌肉疙瘩的老大爷不乐意了,“马老师再不对,他也是为了咱传统武术发声!现在年轻人谁还练这个?都抱着手机电脑,身子骨都糟蹋完了!那小子搞的那些东西,就是害人!”
“就是就是!”一个老太太附和道,“我看那马老师身子骨挺硬朗,说不定真有功夫呢!那个林见鹿不敢应战,就是心虚!”
“你们懂什么!那是高科技!人家一天赚的钱,比马保国一辈子见过的都多!跟你们掰扯不清!”
类似的争论,发生在无数个家庭饭桌、朋友聚会和线上聊天群里。支持马保国的人,未必真的相信他能打,更多的是借题发挥,表达对传统失落、身体机能退化以及科技带来生活巨变的一种朴素担忧和抵触情绪。而支持林见鹿的年轻人,则觉得这帮老古董不可理喻,完全无法理解现代科技的价值和魅力。
这种代际之间、观念之间的碰撞,使得“比武”事件远远超出了一场简单的商业炒作或网络闹剧,成为了一个折射社会心态、文化冲突和时代变迁的棱镜。
**见鹿科技内部,自然也密切关注着这一切。**
沈渊的舆情监控团队二十四小时轮班,实时追踪着各大平台的数据波动和情绪变化。巨大的数据看板上,密密麻麻的曲线和关键词不断跳动。
“林总,目前正面评价稳定在65%以上,中性吃瓜占20%,负面评价已降至15%以下,主要集中在部分对科技持保守态度的群体。”沈渊汇报道,“‘非遗数字新生’计划的相关话题热度正在快速攀升,预计将成为我们下一个品牌宣传的亮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