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鹿为“烛龙半导体”勾勒出的那幅攀登全产业链科技树的恢弘蓝图,如同一份沉甸甸的战略檄文,在核心团队内部激起了巨大的使命感与紧迫感。所有人都清楚,这绝非单凭“见鹿系”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伟业,它需要汇聚整个国家的意志、资源与智慧。
就在“烛龙”团队紧锣密鼓地推进“烛龙Z1”设计,并开始按照林见鹿的规划,初步接触国内几家晶圆代工厂,探讨深度合作可能性的同时,一场在更高层面、关乎国家半导体产业命运的布局,也正在悄然进行。
此前,林见鹿通过苏晚晴的引荐,与工信部李司长建立的联系,此刻显现出了远超预期的价值。李司长作为主管装备工业与信息技术的资深官员,对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意义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林见鹿那套关于“烛龙”全产业链布局的构想,虽然大胆,却恰恰切中了国家层面对于突破“缺芯少魂”困境的迫切需求。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林见鹿接到了李司长亲自打来的电话,语气不再是之前的考察与探讨,而是带着一种郑重的通知意味:
“小林啊,‘烛龙半导体’的计划,部里很重视,已经向上做了汇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大基金”)的负责同志,希望能尽快和你当面聊一聊,深入了解一下你们的想法和规划。”
国家大基金!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是以林见鹿的心境,呼吸也不由得微微一滞。这可不是普通的投资机构,它是国家意志在半导体产业领域的直接体现,掌握着规模高达数千亿级别的资金,其投资动向,直接决定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格局与未来!
“非常感谢李司长和大基金的看重!”林见鹿迅速稳住心神,语气沉稳地回应,“我们随时准备汇报。”
会面被安排在了三天后,地点并非在某个富丽堂皇的会议室,而是在国家发改委附近一间朴素却充满庄重感的接待室里。到场的人员不多,但分量极重。除了李司长外,主要是大基金的核心决策层成员,几位头发花白、目光锐利的老者,他们身上带着一种长期执掌庞大资本、决策国家战略项目所沉淀下来的威严与审慎。
没有过多的寒暄,主持会谈的大基金负责人,一位姓王的副主任,直接切入主题:
“林见鹿同志,你们‘烛龙半导体’的资料,我们都看过了。收购海外顶尖团队,定位高端设计,并且提出了全产业链布局的雄心,很有魄力。”王副主任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今天请你来,就是想当面听听,你们对于实现这个目标,具体的路径、面临的困难、以及……需要国家层面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这是一场比任何商业谈判都更加严肃、也更加关键的“答辩”。林见鹿深知,在这里,花哨的PPT和夸夸其谈毫无意义,需要的是最扎实的思考、最清晰的逻辑和最务实的规划。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领导,没有去看提前准备的任何材料,而是如同梳理自己脑海中的蓝图一般,开始沉稳地阐述:
“王主任,李司长,各位领导。我们认为,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体系对体系**的竞争。单点突破固然重要,但若不能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我们依然会受制于人。”
他首先肯定了国家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方向,随即话锋一转,指向了核心:“‘烛龙’的定位,不仅仅是做一个芯片设计公司。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家半导体产业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支点和赋能平台**。”
他详细阐述了之前与核心团队讨论的“三步走”战略:
“在**设计端**,我们依托收购的海外团队和国内研发力量,聚焦移动计算和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优势领域,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在能效比和特定场景性能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积极探索下一代颠覆性架构。”
“在**制造端**,我们主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与国内现有代工厂深度绑定,共同研发,提升其工艺水平和产能;另一方面,我们建议由国家牵头,企业参与,共同投资建设**专注于特色工艺和先进封装**的晶圆厂,先在这些虽然不是最尖端、但市场广阔且同样存在‘卡脖子’风险的领域实现突破,积累经验,锻炼队伍。”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我们愿意开放‘烛龙’的设计平台和接口,与国内的EDA工具、IP核、材料、设备企业深度合作,帮助他们进行产品验证和迭代,共同打造一条‘去A化’(去美国化)的、安全可靠的供应链。”
林见鹿的论述,没有回避困难。他坦诚地指出了在先进制程设备、高端人才、核心IP等方面面临的巨大差距和封锁风险,但也明确提出了以“特色工艺”和“系统级创新”作为近期突破口,逐步向先进制程渗透的务实路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