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鹿那份基于“系统悟性”得出的、关于全球经济即将步入“高波动、低增长、强博弈”新环境的宏观判断,如同在“见鹿资本”内部投下了一颗战略级的震撼弹。经过核心团队连夜的数据复核与激烈辩论,尽管其中一些推演链条显得过于大胆甚至有些惊世骇俗,但其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和指向性,让周薇、沈渊乃至秦雪都无法轻易否定。尤其是当沈渊团队将更多被忽略的、散落在各处的微弱信号(如某些特定区域房价增速的异常、低信用评级居民债务杠杆的攀升等)纳入模型后,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开始真实地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秦雪在视频那头,最终一锤定音,“尤其是在资本市场,有时候,对风险的过度反应,恰恰是生存下来的关键。见鹿的判断,无论最终是否完全应验,都为我们敲响了最及时的警钟。”
战略方向就此确定:防御、蓄力、并伺机反向布局。
然而,就在团队紧锣密鼓地调整投资组合,收缩前沿战线,并开始筛选那些可能在风暴中被迫低价出售的“明珠”之时,林见鹿的“系统”逻辑,在消化了更多涌入的、关于美国房地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细微数据后,再次完成了一次惊险的跃迁,将推演的焦点,精准地锁定在了一个看似与“灵犀”生态毫不相干、却潜藏着毁灭性能量的领域——**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无数的数据碎片在他脑海中飞舞、碰撞、重组:那些被华丽包装的CDO(担保债务凭证)背后,底层资产是质量堪忧的次级贷款;那些依赖于房价永远上涨假设的金融模型;那些信用评级机构模棱两可却又推波助澜的评级报告;以及美联储持续加息后,那些浮动利率次级贷款借款人即将面临的巨大还款压力……
一条清晰得令人毛骨悚然的逻辑链条,在他“系统”的推演下浮现:**美联储加息 → 次级贷款违约率飙升 → 基于次贷的CDO等衍生品价值暴跌 → 持有大量此类资产的金融机构巨额亏损 → 流动性恐慌与信贷冻结 → 全球金融危机!**
这个推演结论,比之前的宏观判断更加具体,也更加骇人!它指向的是一场足以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当林见鹿再次将核心团队召集到那间保密级别最高的战略会议室,平静地阐述这一发现时,所有人都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骨窜起!
“做空!我们必须做空美国次贷相关衍生品!”沈渊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这可能是金融史上最大的一次财富转移机会,也是风险极高的死亡游戏!
“怎么做?通过什么渠道?”周薇迅速冷静下来,提出最关键的问题,“我们‘见鹿资本’主要布局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科技股,对于美国的CDO市场,我们缺乏直接的交易通道和足够的专业知识。而且,这种级别的做空,一旦被那些华尔街大行察觉,可能会引来他们的联合围剿。”
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他们看到了即将坍塌的悬崖,却缺少一把足够长、也足够坚固的杠杆,去撬动那块即将坠落的巨石。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旁听的秦雪,缓缓开口,她的声音带着一种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后的沉稳:“通道和专业知识,我来解决。”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视频中的她身上。
“雪鹿资本在海外有一些……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关联实体和合作方。”秦雪的语气平淡,却蕴含着强大的自信,“我们可以通过多层架构,分散、隐蔽地建立头寸。至于交易工具,CDS(信用违约互换)是最合适的。我们可以通过买入针对特定CDO指数的CDS,来对冲……或者说,赌它们违约的风险。”
CDS!一种相当于为金融资产购买“违约保险”的衍生品。如果次贷市场安然无恙,他们需要持续支付“保费”,损失有限;但如果次贷市场崩盘,他们获得的“赔付”将是天文数字!
“但是,秦总,”沈渊忍不住提醒,“这需要极其精准的标的选择和时机把握。CDO市场结构复杂,我们……”
“标的和时机,交给见鹿。”秦雪打断他,目光转向林见鹿,带着一种近乎赌博的信任,“我相信他的判断。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他的判断,高效、隐蔽地执行下去。”
林见鹿迎着她的目光,重重地点了点头。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在两人之间达成。
一场跨越太平洋的、隐秘而凶险的金融布局,就此展开。
在秦雪的调度下,数个注册在开曼、百慕大等离岸中心的空壳公司被激活,通过复杂的代理关系和私人银行渠道,开始像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地潜入庞大的CDS市场。他们的操作极其谨慎,化整为零,通过不同的经纪商,小批量、多频次地买入那些被林见鹿“系统”标记为风险最高、结构最脆弱的CDO指数相关的CDS合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