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定心”如同一场透彻的精神洗礼,将弥漫在公司内部近半个月的彷徨、躁动与失落感一扫而空。那一千五百亿元带来的眩晕效应,在“创造历史”这面更为恢弘、也更为炙热的旗帜面前,逐渐褪去了它那魅惑人心的金色光环。团队的眼神重新变得清澈而坚定,敲击键盘的声音、讨论技术方案的声音、甚至是争论的声音,都恢复了往日那种充满目标感和生命力的节奏。
内部的思想统一了,但外部的风暴却并未停歇。
环星互联那边,在初次视频会议被林见鹿干脆利落地拒绝后,并未立刻放弃。其高级副总裁迈克尔·安德森又通过中间人传递了几次信息,语气从最初的“遗憾”逐渐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施压,暗示独立发展的道路将充满“意想不到的困难”,并“善意”地提醒林见鹿要“为团队和合作伙伴的利益慎重考虑”。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和科技媒体也开始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关于环星互联意图天价收购“灵犀OS”的传闻不胫而走,在各种论坛和小道消息中发酵,版本越来越夸张,甚至出现了“见鹿科技管理层因分配问题产生内讧”、“华夏数字联盟面临解散危机”等危言耸听的猜测。一些嗅觉灵敏的媒体记者开始千方百计地试图联系周薇甚至林见鹿,希望能得到官方证实或评论。
压力,从内部转移到了外部。
“我们不能一直保持沉默。”周薇在核心层会议上,面色凝重地指着几份内部舆情监测报告,“外面的谣言越传越离谱,已经影响到联盟伙伴的信心了。昨天米家的刘总还私下问我,咱们这边是不是军心不稳。再这样下去,即使我们内部铁板一块,外部环境也会被这些噪音破坏。”
赵昊一拍桌子:“那就开发布会!明明白白告诉全世界,咱们不卖!而且以后也不卖!让环星死了那条心!”
陈默相对谨慎:“公开拒绝是必要的,可以稳定军心,震慑宵小。但措辞需要格外注意,不能过于激烈,直接激怒环星这种体量的巨头,并非明智之举。我们需要表明态度,但也要为未来可能的、非核心领域的技术交流留有余地。”
所有人都看向林见鹿,等待他的决断。
林见鹿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沉思了片刻,开口道:“昊子说得对,必须公开表态。老陈的顾虑也有道理,我们不能图一时口快。所以,我们不开发布会。”
“不开发布会?”赵昊一愣。
“对,”林见鹿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开发布会,显得我们过于郑重其事,反而抬高了对方这次收购尝试的身价,也容易陷入回答记者各种刁钻问题的被动。我们选择一种更举重若轻的方式。”
他做出了决定:“以我个人的名义,在‘灵犀OS’官方开源社区和我们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同步发表一封**公开信**。”
这个提议让众人眼前一亮。开源社区是他们的大本营,是“灵犀”开放精神的象征地,在那里发声,最能体现他们的根基和立场。而通过社交媒体直接传播,则可以绕过传统媒体的加工,将信息最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关注他们的开发者、用户和合作伙伴。
“公开信的基调,”林见鹿继续阐述,“是**感谢、明确、坚定、展望**。感谢环星互联的认可,明确拒绝收购的立场,坚定独立发展的决心,展望生态未来的蓝图。语气要平和理性,但内核要坚硬如铁。”
说干就干。林见鹿亲自执笔,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时间,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他并没有寻求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用最清晰、最真诚的语言,传达最核心的信息。
第二天上午十点,这封题为《关于“灵犀OS”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的公开信,准时在“灵犀OS”GitHub仓库的官方讨论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所有平台同步发布。
信的开头,林见鹿首先以个人身份,对环星互联的“关注与认可”表示了感谢,承认其出价“体现了对‘灵犀OS’项目技术价值与未来潜力的高度评价”。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自信的体现。
紧接着,他笔锋一转,以毫不含糊的语气写道:
“……经过团队审慎的评估与深入的讨论,我们最终**决定拒绝此项收购要约**。”
简单直接,没有任何拖泥带水。这句话如同一声清越的钟鸣,瞬间传遍了整个网络。
“……我们深信,一个健康、多元、充满活力的数字未来,不应建立在单一生态垄断的基础之上。‘灵犀OS’的使命,在于构建一个**开放、中立、致力于服务全球开发者与用户的底层数字基石**。这一使命,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技术路线的独立性与生态发展的自主权。”
他阐述了拒绝的核心理由,将“灵犀”的定位拔高到了推动数字世界多元发展的层面,这已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商业决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