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资本吴天昊那一百二十亿的“王炸”被林见鹿云淡风轻地推开,其产生的冲击波丝毫不亚于当初的开源宣言。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顶级投资圈的小范围内传开,伴随着各种版本的解读和惊叹。
“那小子……拒绝了吴天昊?一百二十亿啊!他到底想干什么?”
“要么是疯了,要么……所图甚大。”
“看来,不是用钱就能砸晕的主儿。得换个打法了。”
资本的围猎并未因此停止,反而因为林见鹿展现出的这种近乎“奇葩”的定力和长远眼光,让一些真正顶级的、注重长期价值的机构更加兴奋。他们意识到,“灵犀”和它的年轻掌舵者,或许真的与那些追逐风口、急于套现的寻常初创公司不同。这是一块需要耐心雕琢的璞玉,一旦成型,价值不可估量。
喧嚣之中,林见鹿召集了核心团队,正式提出了启动A轮融资的计划。
“是时候了。”林见鹿在会议上开门见山,“联盟初立,开源社区也需要持续投入和运营,光靠华为的研发资金和联盟初期的项目分摊,不足以支撑我们下一步的快速扩张和战略卡位。我们需要引入新的资本,但不是昊天资本那种。”
他环视众人,目光沉静:“这次A轮,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引入一到两家真正理解我们战略、具备全球视野和深厚产业资源、并且愿意与我们长期共行的战略投资者。估值不是唯一目标,甚至不是首要目标,战略契合度和资源赋能能力更为关键。**”
这个基调,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同。经历了之前资本狂潮的洗礼,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样的钱该拿,什么样的钱烫手。
周薇立刻带领着扩充后的财务和法务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准备工作:更新详细的商业计划书,梳理清晰的财务预测模型,准备详尽的数据包,将“灵犀”的技术优势、开源社区的活跃度、联盟的协同潜力、以及未来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云服务、生态广告、应用商店分成、企业级授权等)一一呈现。
这一次,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待访客,而是**主动、有选择性地**向少数几家符合标准的顶级机构发出了邀请。
回应依旧热烈。
红杉、高瓴、IDG等老面孔再次带着更加精细化的方案前来,估值也理性地回落并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但仍极具吸引力的区间——**八十亿到一百亿人民币**。他们显然调整了策略,不再单纯比拼价格,而是更加突出自身在特定领域的赋能价值:红杉强调其在美国硅谷和全球的创业者网络,高瓴展示其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方面的案例,IDG则聚焦于其投资组合内软硬件公司的协同效应。
然而,林见鹿和周薇在仔细评估后,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这些顶级VC无疑能提供巨大的价值,但他们骨子里的“财务投资”基因,以及对退出周期的天然要求,与“灵犀”想要打造的百年生态基业的长期性,似乎还存在着一丝难以言喻的隔阂。
就在他们有些举棋不定之时,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参与者,正式登场了。
**雪鹿资本。**
秦雪没有亲自前来,她派出了雪鹿资本的联席总裁,一位名叫沈南舟的中年男子。沈南舟年约四十,气质儒雅,戴着金丝眼镜,言谈举止间透着一种学者般的沉稳与洞见,与大多数投资人的精明外露截然不同。
他没有携带厚厚的文件,只在简单的寒暄后,将一份极其精炼的提案推到了林见鹿和周薇面前。
“林总,周总,我们雪鹿资本,对‘灵犀’项目关注已久。”沈南舟的声音温和而清晰,“秦总特意让我转达她对您开源策略和联盟构建的赞赏,她认为,这是近年来国内科技领域最具格局和远见的战略决策之一。”
他开门见山:“我们愿意参与本轮融资,估值方面,我们尊重市场,可以与其他顶级机构看齐,就在九十亿这个区间。但我们希望投资的,不仅仅是‘见鹿科技’这家公司,更是林总您所描绘的‘灵犀生态’。”
他顿了顿,目光坦诚地看着林见鹿:“我们理解并完全认同您‘不追求短期套现,致力于长期生态构建’的理念。因此,我们可以承诺,**雪鹿资本本轮投资的资金,锁定期为八年,并且不要求对赌协议和业绩承诺。**”
“八年?!”周薇几乎失声惊呼。在风险投资领域,三到五年的投资周期已是常态,八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长期主义!这意味着雪鹿资本愿意用近乎产业资本的心态,陪伴“灵犀”成长。
沈南舟微微一笑,继续抛出筹码:“除了资金,秦总指示,雪鹿资本将开放其核心的‘战略资源库’。这包括:第一,协助‘灵犀’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立对接,争取政策与研发支持;第二,利用我们在海外(尤其是欧洲和东南亚)的深厚人脉,为‘灵犀’生态的国际化落地铺平道路,规避潜在的非商业风险;第三,我们投资组合中多家在制造业、供应链、内容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可以与‘灵犀’形成深度战略协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