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东晋风华 > 第124章 密室夜话

东晋风华 第124章 密室夜话

作者:冒泡的龙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6:37:17

朝堂之上的激烈争执,如同投入池中的巨石,表面的波澜虽因皇帝的暂缓决策而渐息,但其下的暗流却愈发汹涌。无论是谢安还是王彪之都清楚,僵持对抗下去,于己于国都非良策,必须找到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出路。而这条出路,从来不在明堂之上,而在那幽深的密室之中。

数日后的一个夜晚,一辆没有任何标识的朴素马车,悄无声息地驶入了乌衣巷深处,一座不属于王、谢任何一家的僻静园林别业。此地乃某位与双方都交好、且已致仕多年的老臣所有,最是适合此类不可告人的密谈。

密室内,只点了一盏昏黄的孤灯。谢安与王彪之相对而坐,中间隔着一张紫檀木棋枰,枰上却无一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绷的沉默,与窗外若有若无的虫鸣形成鲜明对比。

终究是王彪之先沉不住气,他冷哼一声,打破了寂静:“安石公真是好手段,好魄力。朝堂之上,竟敢以全族声望,保举那等狼子野心之辈!”话语中依旧带着浓浓的火药味。

谢安并未动怒,只是轻轻拨弄了一下灯花,让光线稍亮一些,平静道:“叔虎兄言重了。安所为者,非为私谊,实为国事。青徐之危,迫在眉睫,若再不措置,你我将来皆成千古罪人。陆昶虽有瑕疵,然确是当前最合适的人选。这一点,叔虎兄心中想必亦如明镜。”

王彪之嘴角抽搐了一下,没有直接否认。他当然知道陆昶的能力,正因如此才更加忌惮。他压低声音,语气尖锐:“即便他有能力,但其心难测!将他放去青徐,手握重兵,天高皇帝远,若生异心,如之奈何?届时你谢安石一句‘同担罪责’,又能挽回什么?我王氏一族,岂能坐视此等风险?”

谢安抬眼看向他,目光深邃:“那么,依叔虎兄之见,该如何?继续僵持?放任青徐糜烂,待胡马踏过淮水,玉石俱焚?还是叔虎兄有更合适、且愿意前往那龙潭虎穴的人选举荐?若是有,安即刻收回举荐,并向陛下力荐兄之所选。”

王彪之再次语塞。他麾下确实无人可用、亦无人愿去。他烦躁地挥了挥手:“休要逞口舌之利!安石公,打开天窗说亮话吧。你要扶植陆昶,可以。但我王氏,绝不能白白承担这份风险!朝廷,也需有所表示。”

图穷匕见,开始讨价还价了。

谢安知道时机已到,缓缓道:“叔虎兄所虑,亦在情理之中。为国举才,亦需安定朝局。不知兄有何高见?”

王彪之眼中精光一闪,早有准备,沉声道:“第一,陆昶可往青徐,但其所授官职、兵权,需严加限定。刺史之位绝不可予,至多为一郡太守,或加一虚号将军,其所辖兵马数额,需由朝廷明确核定,不得自行扩招!”

谢安沉吟片刻,点头:“可。稳定之初,确不宜权柄过重。” 这一条在他预料之中,也是可以接受的限制。

“第二,”王彪之身体前倾,语气更加凝重,“光派陆昶一人不够。需派一稳重得力之大臣,出任徐州或青州刺史,总揽大局,坐镇后方,既可协调支援,亦可…就近督导,以防不测。” 这是要安插一根钉子,时刻监视制约陆昶。

谢安微微蹙眉,这一点有些棘手。他略一思索,道:“总揽大局之员,确需德高望重之辈。然此人选,需既能与陆昶和睦共事,以利地方,又需能秉公持正,使朝廷放心。叔虎兄可有合适人选?”他将问题抛回,试探王彪之的底线。

王彪之盯着谢安,缓缓说出一个名字:“郗愔(郗超之父)如何?郗公乃中兴名臣郗鉴之子,声望足够,且为人稳健,并非我王氏嫡系,当可令各方安心。” 他选择郗愔,既因其非王党核心,又因其子郗超是桓温心腹,此举也有向桓温示好、平衡局面的意味。

谢安闻言,心中迅速权衡。郗愔确是比较中立且合适的人选,其身份地位足以压制地方豪强,其子郗超的关系也能让桓温更容易接受这个安排。虽然多了层节制,但总比派一个王党死硬分子去掣肘要强。

“郗徽柔(郗愔字)公确是不二人选。”谢安最终点头认可。

王彪之见状,抛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条件:“第三,陆昶出镇,空出的朝中职位,以及日后青徐若然平定,所涉相关官员任免,我王氏需有…建言之力。” 这才是核心利益——权力交换。用默许陆昶外放,换取王氏在朝中及未来青徐人事安排上的话语权。

谢安沉默了片刻。他知道这是王坦之的底线。良久,他缓缓道:“为国举贤,非为私利。然叔虎兄为家族计,亦属常情。日后相关人事,吏部自当广询众议,王公与诸位大臣之建言,必会慎重考量。” 他没有明确承诺,但给出了足够的暗示和空间。

王彪之紧紧盯着谢安的眼睛,试图从中读出更多信息。最终,他缓缓后靠,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虽然没有得到百分百的保证,但谢安的姿态已经表明他愿意做出让步和交易。

“好!”王彪之吐出一个字,“既然如此,我王氏便不再阻挠陆昶出任青徐。但望安石公牢记今日之言,亦望那陆昶,好自为之!”

“自然。”谢安平静回应。

一场左右了朝廷格局的密室交易,就在这昏黄的灯光下,三言两语间达成。没有歃血为盟,没有字据契约,但双方都明白,这场交易将得到执行。

次日开始,朝堂上的风向悄然转变。虽然依旧有御史象征性地弹劾陆昶,但王彪之一系的主要人物不再发声反对。当皇帝再次征询意见时,王彪之甚至模棱两可地表示:“既然谢尚书力保,或可一试,然需严加约束,以防万一。”

皇帝司马奕见状,虽不明就里,但也乐见其成,终于下定决心。

**准备任命陆昶为东海太守,加奋武将军衔,令其即刻赴任,整顿地方,安抚流民,巩固边防。**

**同时,任命郗愔为徐州刺史,总揽徐州市政军事,镇守下邳,以为后援兼督导。**

尘埃落定。

陆昶得以跳出建康牢笼,奔赴他选择的险地。

王彪之获得了实际利益和未来承诺,暂时满意。

谢安实现了战略目标,但也付出了妥协的代价。

桓温静观其变,乐见王谢相争且局面仍在可控范围。

朝廷则终于为棘手的青徐问题找到了一个看似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场惊心动魄的朝堂博弈,最终以各方势力的微妙平衡和利益交换而告一段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