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东晋风华 > 第13章 族老考教决倾力

东晋风华 第13章 族老考教决倾力

作者:冒泡的龙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6:37:17

西府问策的余波,并未在建康城公开荡开巨大的涟漪,却似一块沉入深潭的巨石,在特定的水域层激起了汹涌的暗流。除了那几双高踞云端的眼睛,最为这消息所震撼的,莫过于陆昶那早已门庭冷落、近乎被遗忘的家族——吴郡陆氏。

吴郡陆,曾是与顾、张、朱并称的江东豪族,显赫于三国孙吴之时,入晋后虽渐趋式微,骨子里的骄傲与对家族声誉的敏感却未曾稍减。陆昶清议堂发声,已让族中一些老人又喜又忧,如今西府大将军桓温竟遣使直入其柴门问策,这消息通过某些隐秘渠道传入族中,不啻于一场无声地震。

这一日,建康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晴日,阳光驱散了连日的阴霾,却化不开竹篱小院内另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阿罗正在院中晾晒衣物,木门被人轻轻叩响。

来者约莫五十余岁年纪,身着浆洗得有些发白的青色细麻深衣,头戴同色璞头,衣着虽算整洁,却明显能看出是多年前的旧物,边角处细心织补过。他面容清癯,眼角额头刻满了岁月与忧思留下的痕迹,眼神中带着一种久历世情后的谨慎与些许挥之不去的郁结。他便是陆昶的族叔,陆明义。在陆氏一族如今困顿的境况中,算是少数还在建康谋了个闲差、勉强维持着体面的人物。

“昶儿。”陆明义迈进院中,目光习惯性地先快速扫视了一圈。院内依旧简朴,唯有一几一榻,几卷散开的竹简,以及晾晒着的粗布衣衫。然而,当他的目光触及那扇柴门,以及门上那块略显格格不入的木匾时,他的嘴角不由得微微抽搐了一下。

“醉揽山河笑青史…”他低声念诵,语气复杂,既有难以掩饰的惊异,也有一丝不赞同的忧虑,“昶儿,此字…笔力固然狂放不羁,蕴意也颇雄奇,只是…是否过于张扬了些?如今这世道,我陆家…唉!”他未竟之语化作一声长叹,充满了门第衰落、谨小慎微者特有的无奈与担心。

陆昶闻声已从屋内走出,依旧是那身半旧靛青深衣,对着族叔恭敬行礼:“明义叔父来了。快请进屋叙话。”他神色平静,仿佛那门匾只是随手涂鸦,并未在意叔父的感慨。

陆明义摆摆手,并未挪步,神色却愈发肃然起来。他环顾四周,确认并无外人,这才压低了声音,语气沉重:“昶儿,你前番在清议堂之言,族中已有风闻。几位族老议论纷纷,毁誉参半。昨日…昨日更惊闻,姑孰那位…竟派了人直接到你这院中?”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悸。

陆昶请叔父于院中石凳坐下,亲自斟上一杯粗茶,淡然道:“确是来了。问了几个关于北伐方略的问题,侄儿据实以答,已然应付过去了。叔父不必挂怀。”

“据实以答?应付过去了?”陆明义几乎要苦笑出声,“昶儿,你可知那是何等人物?手握雄兵,权倾朝野,其意岂是寻常士子所能揣度?一言可令人平步青云,一言亦可令人万劫不复!你…你怎可如此轻描淡写!”他越说越急,额角竟渗出细汗,“族中得知此事,更是震动。族长与几位宗老连夜商议,今日特命我前来,一则探问虚实,二则…”

他顿了一顿,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无比郑重,甚至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庄重:“奉命行家族考教之礼。”

“家族考教?”陆昶目光微动。这是世家大族内部甄别子弟才学、决定资源倾斜的一种古老传统,在陆氏这般没落的家族中,已多年未曾郑重举行过了。此刻到来,其意不言自明——家族已无法再忽视他的存在,必须亲自掂量他的分量,以决定下一步的态度。

“正是。”陆明义挺直了本就拘谨的腰背,试图重现几分世家尊长的威严,“昶儿,你虽父母早亡,然终究是陆氏子孙。家族兴衰,匹夫有责。今日考教,非为叔父为难于你,实乃族中要知你真实根底,方能决断行止。你需谨言慎答,不得轻忽。”

“侄儿明白。请叔父出题。”陆昶拱手,神色也随之肃然。他深知这场考教的意义,或许不亚于面对西府使者。

考教就此开始。并无西府问策那般剑拔弩张的杀伐之气,却更显琐碎、扎实、甚至刻板,充满了经年累月的世家积淀与一种近乎固执的学究气息。

陆明义先从最基础的经史子集问起:“《春秋》庄公十年,‘齐师伐我’,‘我’所指为何?《公羊》、《谷梁》、《左氏》三家对此处‘我’之释义,有何异同?其微言大义何在?”问题刁钻,直考校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与理解深度。

陆昶不假思索,从容应答,不仅清晰指出“我”指鲁国,更将三传注解的细微差别、背后的义理纷争娓娓道来,并引申至当时诸侯邦交之礼与强弱之势,见解精当,远超寻常寻章摘句的学子。

陆明义眼中掠过一丝讶异,微微颔首,随即追问郡县实务:“若任你为吴郡一县令,恰逢春耕之时,县中大户与寒户因灌溉水源之争,聚众械斗,伤者数人。你当如何处置,方能既平纷争,又不误农时,兼且安抚乡里?”

此题涉及基层治理的实际难题,需平衡法、理、情。陆昶略一沉吟,便道:“当立即遣差役分隔双方,弹压场面,救治伤者,此为先导。旋即,传唤双方宗族耆老、乡中三老,于公堂之上共议,查明水源旧例与争端根源。法不外乎人情,亦需维护。或可依古例‘均水约束’,制定分水章程,刻石立碑,共尊之。对肇事的豪强与刁民,择其首恶依法薄惩,以儆效尤,余者训诫。同时,需保障春耕不辍,此乃一县生计根本。”回答条理清晰,既显仁心,亦有手段。

陆明义再问刑名律法:“《晋律》‘诈伪’篇中,‘诬告反坐’其律何解?若遇告发他人谋逆之大案,然证据存疑,主官当如何勘验,方能既不纵恶,亦不冤良?”

又问农桑经济:“江东之地,稻麦两熟,然常有水旱之患。除却兴修水利,可有他法增强农户抗灾之力?桑蚕之利,如何推广可使更多百姓受益,而非仅富室专美?”

问题由浅入深,由经史而实务,包罗万象,极其考验应试者的知识广度、思维深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陆明义问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细,神情也愈发专注凝重。

陆昶始终沉稳应对。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剖析时弊,往往一针见血。更令陆明义惊异的是,他对吴郡地方的民情、物产、乃至各大族间的微妙关系,似乎都了如指掌,所提策略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极具可操作性,仿佛他曾亲身治理过一方土地般。

一个多时辰就在这紧张的一问一答中悄然流逝。阳光渐渐西斜,将院中树影拉得老长。

陆明义终于问完了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处理与周边蛮族部落关系的。听完陆昶既有怀柔又强调实力威慑的回答后,他沉默了。

长时间的沉默。他只是定定地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族侄,看着他那张犹带稚气却已显露出非凡坚毅与智慧的脸庞,眼神复杂变幻,惊愕、难以置信、狂喜、欣慰、担忧……种种情绪最终交织在一起,竟使得他眼眶微微发红,鼻翼翕动。

他猛地站起身,因为动作太快,甚至带得石凳发出一声轻响。他背过身去,肩头似乎有些颤抖,仰头望天,努力抑制着翻腾的心绪。

阿罗远远看着,不敢靠近,小手紧张地揪着衣角。

良久,陆明义才缓缓转过身来,眼角已然湿润。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哽咽,颤声道:“天佑陆氏!列祖列宗在上!我陆氏一门…复兴有望矣!”

他几步上前,紧紧抓住陆昶的手臂,力道之大,让陆昶都能感到那份激动:“昶儿!昶儿!你…你之才识,已远超我等耆老!先前只听传闻,尚存疑虑,今日…今日方知何为真正的经世之才!族中那些议论,那些担忧,可以休矣!”

他情绪激动,语无伦次:“我陆氏沉寂太久,久到世人皆以为我等与草木同朽了!如今出了你这样的子弟,实乃家门之大幸!以往家族对你多有忽视,是族老们眼拙,是…是时运不济!但你放心!”

陆明义的神色变得无比郑重,仿佛立下誓言:“从今日起,家族虽微,虽贫,也必倾尽全力助你!中正定品在即,此乃你踏入仕途之关键一步,亦是家族重振声名之契机!我回去便立即禀明族长与各位宗老,将以家族之名,联名修书,向故旧同僚、州郡大吏,竭力为你扬名作保!所需一应耗费,家族便是砸锅卖铁,也为你筹措!”

他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彩,那是一种于无尽黑暗中看到曙光的热切:“昶儿,你只管潜心准备,放手施为!陆氏一门的未来,或许…或许就系于你一身了!”

送走了激动万分、步履都轻快了几分的族叔陆明义,小院重归宁静。

夕阳的余晖将天地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却无法完全驱散陆昶眉宇间凝聚的沉思。他独立院中,良久不动。

家族的支持,突如其来,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像是一股温暖的潜流,在这冰冷彻骨的世道中,给了他一丝难得的依托与慰藉。他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源自血脉的期盼。

然而,这份支持,又何尝不是一副更加沉重的枷锁?它将家族的兴衰荣辱,与他个人的前程死死捆绑在了一起。从此,他不再是孑然一身、无牵无挂的寒门士子陆昶,他的背后,是整个吴郡陆氏残存的希望与未来。

这份温暖,令人感动,亦令人窒息。

他抬眼,望向那块自己手书的“醉揽山河笑青史”的门匾,在夕阳下,那狂放的笔迹仿佛要燃烧起来。

前路,似乎清晰了一些,却也更加艰险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