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掘明 > 第108章 郑芝龙

掘明 第108章 郑芝龙

作者:岁月空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6:37:04

经过多方实验和前世参考,终于做出了一份简易的人工车床。

钻杆这方面也没有办法,顾临渊也想用好东西,但是实在是找不到替代品,最多废一些钻杆。

“好了,剩下的你们自己制造吧,一定要确保每一根枪管的质量,并打上钢印,这是要追究到每个人的。”顾临渊还是开口警告道。

这燧发枪以后是要上战场的,顾临渊不会拿士兵的命做赌注。

顾临渊看着上工的工匠,按照目前进度,两天可以完成一把燧发枪的制作。

顾临渊则整理一下脑海中关于雷汞的制作方式,还有硝化棉,这些是以后后装定装弹的必须品,没有这些,后世的子弹根本没法造出。

但是这些又需要最重要的一样,那就是酸。

酸和汞在这个朝代来说都是剧毒,尤其是合成雷酸汞的时候,稍有不注意便会爆炸,这个需要系统的学习,现在安河村小学的学生一年间知识补充也不可能到中学。

指望工匠他们制作,还不一定要死多少人,而且九成概率不会成功。

为何别人都是大杀四方,什么定装子弹,什么无敌98K,仅仅是优化火药,制造枪管的实验,顾临渊都快搞的神经质了。

更别提什么手雷,这种靠引线引爆的永远不安全。

顾临渊仔细分析了一会儿现有的材料是否能做到,但是算了算设备,绝望的发现实现后世子弹,无异于痴人说梦,难于登天。

化学原料、化工设备、分析检测、精密加工、理论支持等,这些包含的项目太多了,仅仅是原料,高纯度浓硝酸、浓硫酸、乙醇、汞、甘油、棉花(脱脂处理)这些都不存在。

这让顾临渊更加珍惜安河村小学里的学生了,他们是未来的基础。顾临渊打定主意,后续加强安河村小学的安保,谁若动他们,等于和顾临渊作对。

现在的燧发枪已经是大明朝最巅峰的火器了。

既然质量不行,先用数量顶上,燧发枪再怎么说也是枪,两百步还是能打穿皮甲的。

数量一多,如果有千人,那么骑兵冲锋的时候也要掂量掂量。

看着后世子弹和枪暂时造不成,那就整理标准,只有标准化的流程,才能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掌控。

随后顾临渊开始书写标准流程,针对的就是火药和枪支制作管理:

湿法造粒:强制使用湿混 造粒工艺,提升威力、安全性、防潮性。

颗粒分级:用不同筛网控制药粒大小,适配枪\/炮。

精密铅弹:制造高精度合模模具,生产球形铅弹。

含弹纸:推广用油纸包裹弹丸,提升气密性

……

在写完条条框框后,就召集了兵工厂的管理进行开会声明。

几位管理层看到后也没有问题,便下发下去执行。

至此,兵工厂也算步入了正轨。

看着卢山校场内训练的士兵,顾临渊生出一种豪迈之感,这天下未尝不可一取。

山谷中偶尔传出的炮声,顾临渊知道这是炮营在训练。

现在还需要大量的硝,目前的储量不够用,木炭倒是不缺,硫矿石也可以获取,还是需要找到齐家采购。

没过几日,情报科副科长马三来报。

“大人,到两广的消息渠道已经打通,就是花销有些多。”马三说道。

“花费了多少?”

“从海州到两广,到现在为止共计花费白银约四十万两,现在归属情报科外围成员有两千七百三十二人。”

马三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这些人有普通百姓,有世家子弟,还有县衙官吏,各行各业都有,呈树枝结构,如有人叛变,不影响其他分支。”

顾临渊没想到马三做的非常好,四五个月就打通了到两广的情报渠道,这等于把握了一部分先机。

虽然水花销有些大,但是以安河村目前的赚钱能力还是能撑住。

“做的不错,以后两广那边消息要及时传达,另外京师的情报网也要铺设,要小心谨慎,京师是首善之地,也是锦衣卫的大本营,不要被发现了。”顾临渊提醒道。

“是,大人,我一定小心。”

随后顾临渊让马三先行离去,继续情报作业。

就在顾临渊规划事情的时候,马三前来递交了情报,其中还有湛江发过来的信件。

是方海寄过来的,内容上写着最近海上有些波折。

李家虽然有三艘海船,但是搬到两广地区后和郑家的船队遇上了。

路过的时候每船交了八百两的银子,并且以后出海要挂郑家的旗帜。

顾临渊也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和郑家碰面,现在应该是还是郑芝龙当家。

福建离两广太近,郑芝龙在天启年就有了不少船只,顾临渊不想这么快就和郑芝龙对弈,劣势太大。

郑家在福建可谓是深得民心,闽南发生严重旱灾,赤地千里,许多村落连草根树皮都被吃尽,郑芝龙招抚了泉州饥民数万人赴台拓垦,郑芝龙至1627年已有船700艘。

郑芝龙对百姓很仁慈,不但不杀人,还救济贫苦,威望比官家还高。

“所到地方但令报水(即通报官府踪迹),而未尝杀人。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

顾临渊回信让方海他们暂时缴纳费用,挂郑家旗帜在海上航行,另外让他有机会多购买一些海船,训练一些水师,钱两不够直接写信,安河村这边会给予帮助。

写完信,让马三找人送到方海手中,开始仔细回想郑家。

郑家也算是传奇,从天启年开始发迹,荷兰当时还不能统治大明沿海,其原因是此时的东方海洋经济世界并不是权力的空白。

虽然明朝官方从海洋退缩,但民间海上力量的日益扩张强盛,荷兰船只一在中国海露面,就被郑芝龙截获,为此,天启七年(1627年)还发生一场驻台荷军与郑军的战争,结果荷军败北。

这一战奠定了郑芝龙的权威。

崇祯元年(1628年),闽南又遭大旱,饥民甚众。

郑芝龙在熊文灿支持下,再度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

在台湾历史上,郑芝龙是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

郑芝龙对朝廷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离开他多年经营的海上根据地台湾,坐镇闽海。

此时,郑芝龙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仍率领原部,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官至总兵。

1633年郑芝龙于福建沿海金门海战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

郑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八闽以郑氏为长城”。

至此,郑芝龙的通商范围广及东洋、南洋各地:大泥、浡尼、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麻六甲、柬埔寨、暹罗,据估计,兵力有:包括汉人、日本人、朝鲜人、南岛语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高达廿万人的军力,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队,成为华东与华南海洋世界的强权。

现在的郑芝龙是明朝的官员,没办法拉拢,至于其子郑森,后名郑成功倒是可以想想办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