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生成的第42章内容。
*
第四十二章 能源核心
基地深处那次因聚变实验意外引发的、来自内部“幽灵”的高强度数据流冲击,如同一次短暂而剧烈的脑震荡,让林枫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都感到心神不宁。那不再是简单的窥探或警告,更像是一次失败的、但意图明确的“通讯”尝试。这个潜藏在他系统最深处的存在,其本质和目的,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然而,外部迫在眉睫的危机,容不得他将全部精力投入这场无休止的内部猜谜游戏。天河市的阴影日益逼近,而基地的运转,尤其是未来支撑“虚空引擎”进行高负荷运算乃至实战的能耗,如同一只贪婪的巨兽,时刻考验着现有的能源系统。柴油发电机组的轰鸣和电容组的短暂爆发,终究只是权宜之计,无法支撑他走得更远。
能源,是制约一切发展的最核心瓶颈。必须攻克它!
林枫将内部异常事件的数据碎片加密存档,设置为最高优先级监控对象后,便强行将注意力拉回到现实的难题上。他需要一种能量密度极高、输出稳定、且尽可能“安静”(低特征信号)的能源解决方案。地球上的裂变核能技术复杂、风险高、废料处理麻烦,且难以小型化;而理想中的聚变能源,虽然第一次实验意外引来了内部“幽灵”的异动,也证明其能量级别足够引发质变,但技术壁垒如山,那次失败的预点火也显示了其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些来自“饕餮”侦察艇的、残缺不全的扫描数据。高等外星文明的能源技术,无疑是解决当前困境的最佳捷径。虽然数据支离破碎,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他调动“虚空引擎”的【信息库】和【解析】功能(以极低功耗,仅用于结构分析和模拟),开始全力破解那些模糊的能量流图谱和推进器残留信号特征。过程如同解读天书,饕餮的能源技术基于一套完全不同的物理规则,涉及暗物质/能量转换、空间曲率利用等林枫难以完全理解的概念。
但工程师的思维让他抓住了一点关键:效率。无论底层原理多么深奥,其能量转换和传递的效率高得惊人,远超人类科技。他无法复制原理,但可以尝试模仿其能量输出的宏观特征和载体形式。
扫描数据显示,饕餮侦察艇的能量核心在运行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高度压缩的“幽蓝色等离子体”,这种等离子体异常稳定,能量衰减极慢,且似乎能与引擎的金属结构产生某种共振,实现高效传导。
“能否……制造一种模拟这种‘幽蓝等离子体’状态的高能电池?”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林枫脑中成型。这不是传统的化学能或核能电池,而是试图直接储存和释放高度有序的、处于特定激发态的等离子体能量。这听起来像是科幻,但“虚空引擎”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科学。
他将其命名为 “等离子体凝聚态高能电池”(Plasma Condensed State High-Energy Cell, PCS-HEC)。
理论验证异常艰难。他需要在【信息库】的海量碎片中,寻找关于等离子体约束、能量态储存、以及特定频率能量共振的只言片语。同时,他利用基地的精密加工设备,开始尝试制备关键材料——一种能够承受极端高温高压、并能与模拟“幽蓝等离子体”产生最佳耦合效应的特殊晶格结构金属陶瓷复合电极。
失败接踵而至。不是材料在模拟能量加载下瞬间汽化,就是等离子体无法稳定约束,发生剧烈爆炸(小规模),将实验舱炸得一片狼藉。有两次险些引发严重事故,全靠基地的自动灭火和隔离系统才化险为夷。
资源在快速消耗,时间在一点点流逝。林枫几乎住在了实验室,眼睛里布满血丝,身上带着多次小规模爆炸留下的灼伤痕迹。但他没有放弃,每一次失败都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让他对能量阈值、材料配比、约束场参数进行微调。
转机出现在一次近乎绝望的尝试中。他放弃了对饕餮技术完全复刻的执念,转而结合地球相对成熟的等离子体物理和一种基于【信息库】碎片启发的新型超导材料思路,设计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采用多层嵌套的磁约束场,结合特制的、掺入了微量扫描数据中发现的特殊元素同位素的碳纳米管矩阵作为储能介质,试图创造一个能够短暂“冻结”住高能等离子体状态的“能量琥珀”。
制备过程极其复杂,对温度和磁场的控制要求达到纳米级精度。林枫动用了基地内所有的精密仪器,甚至不惜多次小幅透支精神力,动用【解析】功能来实时监控材料内部的微观变化。
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一个仅有拳头大小、外表光滑呈暗蓝色、内部隐隐有流光闪烁的圆柱体,静静躺在无菌工作台上时,林枫几乎虚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