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古墓迷踪:九域秘辛 > 第22章 秘纹初现引祁连

自那日从集雅斋归来后,接连两日,徐逸风皆闭门不出,整日待在客房之中,对外只推说连日研读古籍,身心略有疲乏,需静心休憩,整理思路。蔡若兮心下关切,前来探望过两次,皆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徐逸风或于案前凝神挥毫书写,或倚窗静静阅读携回的笔记,神色平静如水,气定神闲,便也只当他是真需一段清静时光,未再多加打扰,只细心吩咐了下人小心伺候茶水点心,切勿惊扰。

然而,在这份刻意维持的宁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案头,数张质地上乘的素笺之上,已渐渐勾勒出一些奇特的、难以辨识的符号与残破的古老纹样。徐逸风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在赫连部那本古老皮册的笔记、怀中黑石上深刻而神秘的符文、以及那日集雅斋中所获信息的零碎片段间来回逡巡,试图寻找那千丝万缕中隐藏的关联。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反复地摩挲着怀中那枚温润微凉的黑石,感受着其上深邃繁复、仿佛蕴藏着无尽奥秘的纹路,时而停顿沉思,眸光深敛,时而若有所得,快速提笔记录下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

窗外秋阳正好,明媚而不炽烈,透过雕刻着繁复花纹的窗棂,洒下片片温暖明亮的光斑,空气中细微的尘埃在光柱中悠然浮动,一切显得那般安宁祥和。然而在这片近乎凝滞的宁静之下,徐逸风的脑海中正如同风暴中的海洋,飞速地拼凑、推演着一切线索。赫连部鬼魅般的动向、蔡府周遭那些若隐若现、难以捕捉的监视视线、黑石与玉佩之间奇异的共鸣、古老皮册上那些语焉不详却令人心悸的诡异记载、乃至黑水城地底那规模宏大、显然远超西夏时期的古老遗迹......这一切错综复杂的碎片,都隐隐指向一个更为悠远、更为深邃、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的巨大谜团,其根源,似乎远超他的最初想象。

第三日清晨,空气微凉,沁着露水和桂子的最后余韵。徐逸风再度步入寂静肃穆的琅嬛阁。他并未如往常般直奔此前惯常翻阅西夏文献的区域,而是在一排标着“舆地·山水”类目的高大书架前驻足良久。指尖缓缓掠过一排排或新或旧、散发着不同年代气息的书脊,最终停在一套厚重异常、颇具份量的册子之上——《天下名山图志》。此书乃前朝官修巨着,紫檀木夹板,函套以深靛蓝锦缎精心装裱,虽历经岁月,略显旧色,却保存得极为完好,透着一股庄重沧桑之感。他小心地将其取下,触手是微凉光滑的木质感与略带涩意的织锦纹理,令人心生敬畏。

他将这厚重的图志摊于宽大平整的花梨木长案之上,解开丝绦,轻轻翻开深蓝色的磁青纸封面,内里是质地坚韧的上等宣纸,印刷墨色黝黑饱满,线条清晰流畅。他直接翻至记载西北祁连山系的卷册。泛黄的图谱之上,苍劲的墨线勾勒出的祁连山脉连绵起伏,如一条沉睡的巨龙盘踞于大地之上,雪线以上区域则以极淡的墨色渲染,皑皑如银,深谷纵横交错,笔法于严谨工整中透着一股磅礴欲出的气势,令人观之而心生渺小之感。他的指尖沿着山脉主脊缓缓移动,感受着纸张特有的微糙质感与墨线细微的凸起,目光锐利如鹰隼,细致地扫过那些用工整小楷标注的古道名称、险要关隘、河流源头以及前人以敬畏口吻标注的疑似古遗址方位,不放过任何一点可能的蛛丝马迹。

阁内时光悄然流逝,唯有书页被轻轻翻动的沙沙细响,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徐逸风看得极慢,极仔细,时而对照自己笔记上临摹的那些奇异符号,蹙眉思索;时而又起身取来《西夏书事》及那本《河西访古录》相互印证比照,试图从不同时代的记载中找到交叉重叠的信息。日光在阁内缓缓移动,在他周身投下一道专注而孤直的剪影,仿佛他已与这满室书香融为一体。

忽然,他移动的指尖在一处位于祁连山深处、名为“雪浪峡”的险要峡谷附近停顿下来。此地在《天下名山图志》上标注得极为简略,仅以数笔干练的线条勾勒出两山陡峭夹峙、一水湍急中流的极端险要地形,旁注仅有八字:“人迹罕至,多古壑,疑有先民遗存”,语焉不详,却更添神秘。而在另一本前朝地理杂记《西陲闻见录》的附图中,对于“雪浪峡”区域的描绘则稍详几分,其侧旁有一处极不起眼的、以更淡墨色绘出的侧峰轮廓,形状颇为奇特,似三叉戟直指苍穹,又似某种猛禽的凌厉利爪,给人一种怪异而不安的感觉。

徐逸风瞳孔微不可察地猛然一缩。他立刻从一叠笔记中抽出一张纸,上面精确临摹着黑石之上的部分核心符文,以及从那古老赫连皮册上艰难破译出的几个重复出现的怪异符号。他将这张轻薄的临摹纸笺轻轻覆于《西陲闻见录》那幅简陋的地图之上,对准了那个奇特的侧峰轮廓。

此时,阳光恰好透过薄薄的窗纸,柔和而清晰地照亮了重叠的纸张。只见临摹纸上的一个扭曲符号——那类似三个相互缠绕、旋转不休的漩涡或风团的诡异图案——其核心结构的走向与那地图上侧峰轮廓的几处关键转折,竟有七八分惊人的神似!并非完全一致,但那一种独特的、扭曲而充满动感与力量的诡异韵味,如出一辙,绝非偶然!

心跳似乎骤然漏跳了一拍,一股电流般的悸动窜过脊背,但徐逸风面色依旧沉静如水,不见丝毫波澜。他不动声色地移开纸笺,动作自然流畅,仿佛只是进行一次寻常的比对,继而继续若无其事地翻阅其他书籍。他又找出几本涉及祁连山区域民间传说、矿藏分布、乃至道教洞天福地记载的野史笔记,看似杂乱无章地随意翻阅着,实则在暗中搜寻更多旁证。

最终,在一本名为《昆仑逸响》的孤本残卷中,他找到了另一条看似荒诞不羁、却可能至关重要的线索。此书纸张已然脆黄,触手需格外小心翼翼,字迹为前人手抄,墨色淡雅。书中隐约记载,祁连山极深处有“寒渊之眼,地脉交汇,星辉垂野之处,古称‘荧惑之墟’”,相传乃上古观星士祭祀荧惑星(即火星)之隐秘圣地,后湮灭于漫长岁月,其地生有奇特磁石,可扰乱了罗盘指向,亦常生光怪陆离之幻象,迷人心智。虽未明确指向“雪浪峡”,但其描述的“地脉交汇”、“星辉垂野”、“磁石扰盘”之特征,恰与极端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可能存在的特殊矿物相关联,并非全然空穴来风。

而“荧惑”在古代星象学中,常与兵燹、变革、诡谲之事相关联,其符号......徐逸风目光再次落回笔记上那个扭曲的漩涡符号上,眼神愈发深邃幽暗,仿佛看到了无尽时空深处的秘密。

至此,多条看似分散的线索开始隐隐交织,共同指向祁连山那未知的深处。赫连部不惜代价所求之物,下一片至关重要的“司南遗魄”碎片可能藏匿之地,或许就在那险峻莫测、迷雾重重的“雪浪峡”附近,与那古老传说中的“荧惑之墟”有着千丝万缕、不容忽视的联系。

傍晚时分,夕阳给琅嬛阁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外衣。徐逸风将今日所阅书籍仔细核对编号,一一归位,仿佛只是进行了一次普通的阅读。他带着新的发现与更加坚定的猜测回到客房。并未立刻声张,而是将今日所得线索与先前所有信息整合、梳理,在一张新的素笺上,凭借记忆缓缓勾勒出祁连山的大致轮廓,并在“雪浪峡”所在的位置,郑重地标上了一个小小的、只有他自己能懂的独特符号,如同在茫茫夜空中点亮了一颗微弱的指引之星。

次日,秋高气爽。徐逸风寻了个机会,在与蔡明远于花厅品茗闲谈时,状似无意地提及:“昨日闲暇翻阅《天下名山图志》,见西北祁连一带,山势雄奇险峻,地理独特非凡,诸多古族遗迹湮灭其间,堪称一座天然的文史宝库,瑰丽莫测。可惜地处偏远,路途艰险万分,常人难以深入考察,一窥究竟,实在是一大遗憾。”他手中把玩着一只小巧玲珑、光泽温润的紫砂杯,语气中带着学者惯有的惋惜与向往。

蔡明远正执一把古朴雅致的紫砂壶,手法娴熟地斟茶,闻言动作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清亮透彻的茶汤注入洁白如玉的白瓷杯中,香气顿时氤氲开来,沁人心脾。他随即自然地续上茶水,颔首道:“逸风所言不错。祁连山乃河西走廊之天然屏障,自古便是羌、戎、匈奴、吐谷浑、吐蕃等多民族活跃、交融、争战之地,文化层叠交错,神秘未知之处甚多,可谓步步玄机。只是如今那边亦不太平,流匪、马帮时有所闻,加之环境恶劣多变,暴风雪、迷途、断粮皆是常事,确非安稳之地,纵有奇景,亦难轻易涉足。”他语气平和舒缓,带着学者般的感慨与审慎,听不出任何异样情绪,仿佛只是客观陈述事实。

“确实如此,险地多奇景,然亦多险阻。”徐逸风端起茶杯,轻嗅着龙井特有的清雅豆香,似随口接道,目光却并未离开蔡明远,“尤其是一些深峡险谷,人迹罕至,如图志上所载的‘雪浪峡’等地,更是迷雾重重,险象环生,想来若能深入,必有惊人发现,或能解开某些千古之谜。”他目光似是无意地落在杯中载沉载浮的嫩绿茶叶上,语气平淡如同在讨论天气,然而每个字都经过精心斟酌。

“雪浪峡?”蔡明远沉吟片刻,花白的眉毛微微动了动,摇了摇头,指尖下意识地轻轻摩挲着光滑温润的杯壁,仿佛在触摸一段尘封的记忆,“此地名……老夫似有些模糊印象,仿佛在哪本前人杂记中见过寥寥数笔,说是极其险要,气候诡异多变,瞬息万变,甚至民间传说有去无回,邪门得很。逸风啊,学术研究固然重要,但人身安全乃是第一位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此等险地,还是莫要轻易动念才好。”他言语恳切真诚,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关怀与爱护之意,眼神温和而带着显而易见的担忧,几乎无懈可击。

徐逸风从善如流地点头,面露受教之色:“蔡公所言极是,是晚辈一时见猎心喜,凭空想象,有些忘乎所以了。如此险恶之地,确非一人之力可探寻,需从长计议。”他将杯中微温的茶汤一饮而尽,感受着那先微涩而后甘醇的滋味在舌尖蔓延,如同此刻他复杂的心绪。

然而,在垂下眼睑的瞬间,徐逸风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了然。蔡明远对“雪浪峡”这个地名确有反应,虽极细微,却未能完全掩饰,而后又迅速以危险为由加以劝阻,看似是出于关心与爱护,实则更像是一种下意识的规避与掩饰,不愿深入这个话题。这细微而矛盾的反应,反而从侧面印证并加深了他的猜测——蔡明远定然知晓一些关于雪浪峡的内情。

又过了一日,秋意更浓,庭中落叶渐多。徐逸风觉得时机渐趋成熟。这日午后,他带着整理好的部分笔记——主要是关于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物的分类和图样临摹,这些内容真实可查,毫无破绽——来到蔡明远那间名为“漱石斋”的书房,以请教学术问题的名义,与这位深藏不露的长者进行了一番深入的长谈。

谈话间,徐逸风言辞巧妙,不着痕迹地将话题引向西北古族的迁徙路线与文化交融现象,并顺势摊开了那幅自己绘制的、标注了祁连山大致轮廓和“雪浪峡”地理位置(并未标注那个特殊符号)的草图,上面还杂乱地写着一些关于不同文化层符号比对的笔记,看起来就像学者常有的随手记录。草图旁,还放着一块他带来的、黑水城发现的带有奇异纹饰的陶器残片,触手粗糙冰凉,带着远古的气息。

“蔡公您请看,”徐逸风指着草图上的祁连山脉走向,又拿起那块陶片,将其上的纹饰展示给蔡明远,“根据现有文献和黑水城部分出土器物的纹饰风格对比,晚生怀疑,早在西夏立国之前,此区域或许还存在过一个更为古老、且对后续西夏乃至周边各族文化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隐秘文明体系。其活动的核心区域,可能就隐藏在祁连山某些人迹罕至的深沟险壑之中。只是目前资料匮乏,线索支离破碎,难以验证,犹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难以得见全貌。”他语气平和,带着学者常见的困惑与强烈的求知欲,显得真诚而专注。

蔡明远凝视着那幅看似随意的草图,目光尤其是在“雪浪峡”区域若有若无地停留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捻动着腕上一串深褐色、油润光泽的沉香木念珠,空气中随之弥漫开淡淡的、宁神静气的木质香气,却似乎无法完全抚平某种无形的波澜。书房内静默了片刻,只能听到窗外细微的风声穿过竹叶,以及更远处隐约的市井之声。多宝格上,一尊造型古朴、纹饰狞厉的仿西周青铜觥在阴影中静静矗立,显得格外凝重,仿佛沉默的见证者。

良久,他方才缓缓开口,声音比平日略显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宇宙之大,无奇不有。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灭的古国异族不知凡几,有些许未被史书记录的遗存流落山野,也属常情,不必过于执着。”他抬起眼,目光似乎越过了徐逸风,越过了眼前的墙壁,看向了极遥远、极模糊的过去,眼神变得有些悠远而复杂,“老夫年少轻狂之时,亦曾醉心于此等缥缈玄奇之说,甚至......亦曾动过亲身探寻之念,欲一窥天地之奥妙。然世事纷扰,俗务缠身,终成泡影,徒留怅惘。逸风啊,有些秘密,或许注定深埋于山峦之下,黄土之中,强求反而可能招致不美,徒增烦恼与险阻,非智者所为。”他的手指停下捻动,轻轻按在那串念珠最大最沉的一颗上,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这番话,似是感慨岁月流逝,似是前辈对后辈的谆谆劝诫,语气中竟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仿佛在不经意间触及了某些尘封已久、不愿轻易示人的往事与伤痕。但他很快便收敛了这瞬间的失神,恢复了一贯的温雅平和,仿佛刚才只是错觉。他伸手指着草图上的另一处道:“不过,逸风若对西北古文化感兴趣,倒不妨先从河西走廊已发现的诸多魏晋壁画墓入手,资料相对翔实可靠,考据起来风险亦小得多,足可大有作为。”他顺势指了指身后书架上那几部厚重的大部头考古报告集,给出了一个稳妥且安全的建议。

徐逸风心中顿时雪亮,蔡明远这番话,几乎是某种程度上的默认——祁连山深处确实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重大秘密,并且他本人过去必然知晓甚至可能接触过与之相关的事情,只是出于某种难以明言的原因,选择了回避、掩饰和劝诫,其中或许包含着警告,也或许隐藏着无奈。

他不再追问,面上露出受教的神情,恭敬地点头:“蔡公金玉良言,晚辈受教了。确是晚辈有些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了,还是应当如蔡公所言,从基础扎实处做起,方是正理。”遂从善如流,将话题自然地转向了魏晋壁画墓的艺术风格特点与目前保护现状的讨论,仿佛方才那关于古老文明起源的探讨只是学术闲聊中一次不经意的突发奇想,很快便被更务实的话题所取代。

然而,离开书房时,徐逸风心中的方向已然无比明确、坚定。祁连山,雪浪峡,荧惑之墟——下一段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征程目标,就在那片白雪覆盖、神秘莫测的群山之中。而蔡明远那讳莫如深、欲言又止的态度,也如同悬顶之剑,清晰地预示着前方的道路,绝非坦途,必然布满了重重荆棘与莫测的杀机。他袖中的手,轻轻握紧了怀中那枚始终散发着温润气息的黑石,仿佛从中汲取着前行的力量与决心。

(第二十二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