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长夜寄 > 第58章 好事将近

长夜寄 第58章 好事将近

作者:贺不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5:30:07

储藏的学问比晾晒更细致。

粟米最金贵,晒干后要倒进陶罐。云雀娘正坐在灶房里,把粟米倒进细筛,一点点晃着,把最后的碎壳筛干净。“得装在陶罐里,口上盖层麻布,再压块石头,防老鼠也防潮。”她一边筛一边说,灶台上摆着五个大陶罐,都是往年攒下的,“这罐留着做粥,那罐磨面,最小的那罐,装挑出来的饱满颗粒,留着当明年的种子。”

高粱穗挂在房檐下最稳妥。石生家的房檐下已经挂满了,红彤彤的穗子垂下来,把窗户都遮了一半。“这样通风,不怕潮,想吃的时候摘一串,脱粒磨面,或是直接用来酿酒。”

荞麦和豆子要装在麻布袋里,吊在房梁上。赵执信踩着梯子,把装荞麦的麻袋往房梁挂钩上挂,赵闲庭在底下扶着梯子:“再往左边点,离灶火远些,别沾了油气。”麻袋晃悠着,里面的荞麦粒发出“哗啦”的轻响,像在跟梁上的燕子打招呼。

菘和芦萉则要藏进地窖。村里的地窖都挖在屋角,深丈许,底下铺着干沙。柳月娘带着白未曦往地窖里搬菜。“这地窖冬暖夏凉,菘能存到开春,芦萉埋在沙里,吃的时候挖出来,还新鲜着呢。”她指着角落里的陶罐,“那里头是腌好的芦萉干,就着粥吃,开胃。”

白未曦蹲在地窖里,听着头顶传来的雨声,忽然觉得这地窖像个踏实的肚腹,把一年的收成稳稳藏在里面。村民们的储藏,没有什么精巧的法子,却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智慧——陶罐防潮,麻布袋通风,地窖恒温,连挂在房檐的高粱穗,都是为了借穿堂风把最后一点潮气吹干。

雨停的时候,日头已经西斜。村民们又把粟米摊回晒谷场,木锨翻动的声音、孩子们的笑声、远处传来的鸡鸣,混在一起。

白未曦站在场边,看着夕阳把粟米染成橘红色,看着林茂用手掂着粟米,跟林青竹说“明年再多种半亩”,看着村民们脸上挂着的笑意。

她忽然想起汴梁城的破庙,墙角边的摊位,破旧的草棚……而此刻,晒谷场的金、房檐的红、地窖的土黄,还有村民们脸上的汗和笑,把这山窝子填得严严实实,平和安稳。

秋意渐浓,田埂上的草枯成了金褐色,秋收的忙碌刚歇下,村里的日子就换了副模样。

村西头的村塾里,赵先生的戒尺“啪”地敲在案上,读书声立刻像春芽似的冒了出来:“人之初,性本善……”窗纸被阳光照得透亮,能看见孩子们攒在一起的小脑袋,有的跟着摇头晃脑,有的偷偷用手指卷着衣角,还有的盯着先生案上的砚台发愣。

小锁头坐不住,被先生用戒尺敲了手心,咧着嘴想哭,听见窗外传来的笑声,又把眼泪憋了回去——那是白未曦路过,正被几个孩子围着,要她看刚写的字。

边上不远处的院子里,,张仲远正在翻晒药材。他手里捏着柄小竹耙,动作慢悠悠的,竹耙划过竹匾里的黄芩,发出“沙沙”的轻响。黄灿灿的药材在阳光下摊成薄薄一层,边角微微卷曲,散出清苦的药香。

“爷,这金银花晒得够干了不?”张愈之蹲在旁边,手里捧着个簸箕。

张仲远放下竹耙,拿起朵金银花捻了捻,花瓣脆得一捏就碎。“行了,收起来吧。”他的声音带着沙哑,“装在陶罐里,留着开春给娃们防风寒。”

这院子不大,却摆满了竹匾、簸箕,里面摊着各式各样的药材:柴胡梗子青中带黄,板蓝根切成了薄片,还有些不知名的野草,都是爷孙俩这段时间在山里采回来的。

“张大爷,在家忙呢?”院门口探进个脑袋,是张秀,她手里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个红皮萝卜,“刚从地里拔的,脆得很,给您和愈之尝尝。”

张仲远刚要推辞,张秀已经把芦萉放在了石阶上:“您可别跟我客气,前段我发高热,不是您给开的药,哪能好得这么快?这点东西算啥。”

话音刚落,狗子娘也来了,手里捧着半袋粟米:“张大哥,这是今年新打的粟米,熬粥香。”她说着,眼睛往竹匾里瞟了瞟,“这药材晒得真精神,明年开春我家那口子的腰疼,还得劳您费心。”

没一会儿,院门口就热闹起来。张奶奶让儿子送来了一小袋豆子。李大叔扛着捆干柴进来,往灶房边一放:“天冷了,烧火暖和。”

张仲远看着堆在墙角的粮食、蔬菜,还有那捆干柴,眼眶有点发热。他摆了摆手,让张愈之往每个人手里塞了包刚晒好的金银花:“拿着,泡水喝。”

张愈之小捧着药材跑前跑后,小脸跑得通红,嘴里喊着:“王婶,这是您的!李大叔,给您……”

山坡上的田地里,壮劳力们正忙着晒垡。林茂挥着锄头,把秋收后的土地翻过来,大块的土坷垃被他敲碎,露出里面的土。“把土晒透了,来年开春种粟米才长得好。”他喊着,额头上的汗珠滚进皱纹里,“石生,你那片地再翻深点,底下的僵土得晒酥。”

石生应着,抡起锄头往下砸,“咚”的一声,土块裂开细纹,阳光钻进裂缝里,把土晒得暖烘烘的。

柳月娘家的院子里,聚了四五个妇人。她们坐在向阳的石阶上,手里的针线在粗布上来回穿梭。柳月娘正纳鞋底,麻线穿过布眼,发出“嗤”的轻响,针脚又密又匀。“:大丫娘,大丫的棉袄,袖口得再放宽点,明年还能穿。”她笑着说,手里的鞋底是给周挂花做的,上年纪的人脚凉,她特意纳得厚实些。

林青竹手里拿着块靛蓝粗布,正裁小褂,布料是路鸣从镇上换回来的。

“月娘,你这针线活是咱村里第一好。”有人打趣,“等你过几天嫁过去了,石生可就成了咱们村穿的最好的汉子了。”

柳月娘的脸腾地红了,针扎在手指上,赶紧往嘴里吮了吮,惹得众人一阵笑。

村头的老槐树下,男人们正忙着编东西。路鸣削着柳条,刀刃在他手里转得飞快,柳条被削得又细又匀,泛着青白色的光。“这柳条得泡过才不脆。”他说着,把削好的柳条扔进旁边的水盆里,“编筐子得用三年生的柳条,结实。”

云雀爹正蹲在地上,用高粱杆编席子,手指翻飞间,金黄的杆儿就排得整整齐齐,边缘用细篾固定住,“这席子铺在炕上,冬天不凉,夏天不热。”旁边堆着刚编好的篓子,有的圆口,有的方底,都是家用的物件,等着晾干了就能用。

白未曦回到院子,就见草棚口堆起了小山似的干草和麦秸。钱老汉拄着棍子站在旁边,他孙子正帮着把最后一捆麦秸摞上去。“未曦丫头,这是给大骡子的。”钱老汉笑得眼睛眯成条缝,“你家骡子秋收时帮了大忙,这点草料不算啥。”

狗子娘也拎着半筐豆饼过来:“给大骡添点料,看这些天都瘦了。”

柳月娘从灶房里出来,往每人手里塞了块刚烤好的野薯,香气在门口散开。大骡子从棚里探出头,鼻子里喷出白汽,看着那堆草料,尾巴甩得欢快。

夕阳把村头的炊烟染成了橘红色。学堂的读书声歇了,孩子们一窝蜂的往出跑跑。田地里的男人们扛着锄头回来 ,裤脚沾着泥土。妇人们收拾起针线,说着笑着往家走。槐树下的柳条和高粱杆还在阳光下晒着,编了一半的席子露着整齐的纹路。柳月娘把晒干的棉袄收进柜子时,柜板上大红嫁衣的并蒂莲开的耀眼。

白未曦坐在门槛上,看着大骡子在棚里嚼着干草,听着柳月娘在屋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调子轻快得像沾了蜜。

夜色弥漫时,林茂正蹲在灶台前添柴。灶膛里的火光舔着干柴,把他脸上的沟壑照得忽明忽暗,锅里炖着的芦萉汤“咕嘟”冒泡。

石生掀帘进来时,带了股夜寒,“叔,我跟月娘说了,她咋都成,就等您拿主意。”

林茂往灶里塞了根松枝,火星“噼啪”溅出来:“坐。说正事。”他用铁勺搅了搅锅里的汤,“那就按之前说的,拜高堂就用你们爹娘的的牌位,磕三个头,就算认了亲。聘礼嫁妆都免了,总归就是你俩过日子。”

石生点头,手在膝头搓着:“就……就酒席的事,我琢磨着……”

“关于酒席,咱不图铺张,就图个热闹。”

林茂把火压小了些,往灶门口挪了挪:“场地就用你家院子。你那三间土坯房,院子够大,让村里人帮忙搭个草棚,挡挡风寒。桌凳不用愁,挨家借,凑个八桌十桌的不难。”

“每桌八个菜就够了。”他掰着指头数,“荤菜就用你打的野味,不够就让路鸣提前出去买。

“素菜呢?”

“菜就在村里收,凑一筐就够了。”林茂往锅里撒了把盐,“再弄些蒸饼,熬一锅粟米粥。热热乎乎的,比啥都强。”

“酒……酒咋办?我酿的高粱酒还有两坛,够不?”

“我这还有五坛,够的。”林茂把铁勺往灶台上一搁,“掌勺就让刘雨来,她做的炖肉香。摘菜洗菜这些,云雀娘已经提过,她和锁头娘就行。”

“您的酒留着自己喝,我让路鸣从镇子里再买些就是。” 石生连忙道。

“废话少说。”林茂摆了摆手,“那就这么定了。明儿你再跟月娘说道说道,看她还有啥想法,别委屈了人家。”

石生应着,看着锅里汤快煮好了,便起身要走。“喝一碗再走,暖和。”林茂招呼道。

“不了叔,我先回,有什么其他的明个还得来麻烦您。”

“石生。”老人站在灶门口,油灯的光从他身后照过来,把影子拉得老长,“日子是自己过的,你们俩都是好孩子,好好把日子过起来!”

石生重重点头,转身往外走。夜风带着点凉,吹在脸上却不冷。

屋里,林茂正喊孙女林青竹过来一起喝热气腾腾的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