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山西涉县。
寒风呼啸着刮过太行山麓,第十战区残部在临时搭建的营地里艰难地休整。林文澜站在指挥部门前,望着山下蜿蜒的小路,那里正有零星的士兵互相搀扶着归队。
"总座,今天又收容了三百多名失散官兵。"周志宏拿着一份名册走来,"第14集团军汤司令也找到了,他带着最后十七个弟兄穿越了日军三道封锁线。"
林文澜接过名册,手指在那些熟悉的名字上轻轻划过:"告诉后勤处,把所有能用的被服都发下去。天气越来越冷,不能让伤员再受冻。"
临时医院设在村里的祠堂内,军医赵明德正在为一名重伤员做截肢手术。没有麻药,伤员咬着一根木棍,额头上青筋暴起。
"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好。"赵明德手上动作不停,额头的汗水却被护士擦去。
手术完成后,赵明德疲惫地走出祠堂,正好遇见巡视医院的林文澜。
"总座..."
"情况怎么样?"
赵明德摇摇头:"药品奇缺,很多伤员因为感染...昨天又走了二十三个。"
林文澜沉默地走进祠堂。伤兵们看到他,纷纷挣扎着想坐起来。
"都躺着。"林文澜示意,"弟兄们受苦了。"
一个失去左臂的年轻士兵突然哭起来:"总座,我们输了吗?"
祠堂内顿时一片寂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林文澜身上。
"不。"林文澜声音坚定,"我们只是暂时后退。记住,只要还有一个中**人站着,这场战争就没有结束。"
他走到祠堂中央,提高声音:"邢台的血不会白流,牺牲的弟兄们不会白死。总有一天,我们要打回去,用胜利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伤兵们的眼中重新燃起光芒。
十二月二十八日,重庆派来的特使抵达涉县。让所有人意外的是,来的居然是军政部长何应钦本人。
"文澜兄,受苦了。"何应钦一反常态地热情,"委座特意让我带来嘉奖令和急需的药品。"
在临时指挥部里,何应钦宣读了蒋介石的亲笔信,对第十战区的英勇奋战给予高度评价,并承诺优先补充兵员装备。
"不过..."何应钦话锋一转,"委座认为,第十战区损失过大,建议暂时撤销番号,部队分散补充到其他战区。"
指挥部内顿时一片哗然。黄伯韬第一个站起来:"何部长,第十战区可以重整!我们..."
林文澜抬手制止了他,平静地对何应钦说:"请转告委座,第十战区请求三个月时间。如果到时候不能恢复战斗力,我林文澜自愿解甲归田。"
何应钦沉吟片刻:"好,我就替你争取这三个月。"
送走何应钦后,林文澜立即召开军事会议。
"诸位,我们只有三个月时间。"林文澜开门见山,"现在开始,全军投入整训。"
他转向孙立人:"抚民,你负责新兵训练。从明天开始,所有新兵都要完成基础战术训练。"
"是!"
"伯韬,你负责整编现有部队。把各部队残部重新编组,保留骨干。"
"明白!"
"立煌,你负责防御工事。我们要在太行山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交给我!"
"恩伯,你负责后勤。想尽一切办法筹措粮食药品。"
"是!"
会议结束后,林文澜单独留下周志宏:"给史迪威将军发报,请求美军提供训练援助。"
"总座,这个时候向美军求援,会不会..."
"顾不了那么多了。"林文澜斩钉截铁,"第十战区必须重生!"
一九四五年一月五日,第一批新兵抵达涉县。这些从河南、山东征召的新兵大多面黄肌瘦,很多人连枪都没摸过。
训练场上,孙立人亲自示范持枪动作。
"记住!枪就是你们的第二生命!"他大声说道,"在战场上,枪就是你们最可靠的战友!"
新兵们笨拙地模仿着,但进步很快。那些从邢台突围出来的老兵主动担任教官,把用鲜血换来的经验传授给新兵。
一月十五日,第一批美援装备运抵。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急需的武器弹药。
"总座,这是清单。"后勤处长王承业兴奋地报告,"五百支M1步枪,二十挺轻机枪,还有一批医疗物资。"
林文澜亲自检查了新装备:"优先配发给特务团和教导队。"
一月二十日,更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美军顾问团即将抵达。带队的居然是史迪威将军本人。
"文澜将军,"史迪威见到林文澜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听说你们被打垮了。"
林文澜坦然相对:"我们是被击退了,但没有垮。"
史迪威满意地点头:"很好,这才是我想听到的。美军将全力帮助你们重建部队。"
在史迪威的建议下,第十战区开始了美式训练。训练强度之大,让很多老兵都感到吃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