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舰队的归途,在确认了那缕诡异的“认知残留”后,气氛陡然变得不同。原本带着胜利疲惫与沉重哀伤的静谧,如今掺入了一丝绷紧的、如同走在雷区般的警惕。伊娜下达的指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舰队航速提升,航线不再是笔直的归家之路,而是加入了复杂的、随机的规避机动,如同在虚空中跳着一支沉默而谨慎的舞蹈。通讯频道里,除了最必要的、经过多重加密和灵魂波纹验证的指令传递,再无他声。
这种极致的静默,反而放大了内心深处的噪音。每一位船员,尤其是知晓“影裔”存在的核心成员,都感觉仿佛有冰冷的视线穿透舰船厚重的装甲,落在自己的脊背上。操作屏幕上的每一个微小静电干扰,传感器反馈的每一丝背景辐射波动,都足以让心跳漏掉一拍。
“守望者号”舰桥上,伊娜如同一尊雕塑般立于指挥席前,目光锐利地扫过主屏幕上的星图与周围密密麻麻的代表友舰的光点。她的副官,一位年轻的星萤族军官,低声汇报:“指挥官,最新一轮规避机动完成,未再发现异常空间波动或认知残留。根据计算,我们将在十七个标准时后抵达‘新生基地’外围哨戒区域。”
伊娜微微颔首,并未放松:“保持警惕。‘影裔’既然能留下那种痕迹,其手段必然超乎我们常规的探测范畴。通知各舰,进入基地哨戒区后,非经直接物理连接和多重验证,不接受任何外部通讯接入。基地本身,也需要进行一次最高级别的安全扫描。”
“明白。”
就在这时,伊娜的个人加密通讯频道亮起,是渊汐。
(内部审查委员会初步报告已经完成。)渊汐的意念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参与核心作战及接触‘钥匙’碎片的第一批次人员,共计三百七十一人,目前已全部完成三轮交叉审查。结果……)
伊娜的心微微提起:“如何?”
(未发现明确的‘影裔’侵蚀或替换迹象。)渊汐的回答让伊娜暗自松了口气,但接下来的话却让她的心再次沉下,(但是,在七名成员的精神海深处,发现了极其微弱的、非其自身思维习惯的‘印痕’。这些印痕非常淡薄,几乎与背景思维噪音融为一体,若非我们采用了最高规格的灵漪深层共鸣扫描,根本无法察觉。它们不具备攻击性,也不含具体信息,更像是一种……‘标记’,或者说是‘回传信标’的接收端点。)
“标记?回传信标?”伊娜的眼神瞬间冰冷,“能确定来源吗?能否清除?”
(来源无法追溯,其能量性质与我们在K-77区域发现的‘认知残留’有微弱相似,但更加内敛和隐蔽。清除工作已经由灵漪族长老亲自进行,过程很顺利,印痕本身非常脆弱。但关键在于……我们无法确定,在审查开始之前,是否有信息已经被‘回传’,也无法确定,除了这七人,舰队内部是否还存在其他未被发现的‘标记’。)
伊娜沉默了片刻。这无疑证实了“影裔”的存在和它们的渗透方式——并非直接控制或替换,而是如同无形的寄生虫,悄无声息地附着在个体的思维层面,进行标记和窥探。这种手段,防不胜防。
“将这七人暂时调离核心岗位,进行更长期的观察。审查范围立刻扩大,按照既定计划,覆盖所有中高层指挥官和关键技术人员。注意,筛查‘标记’需要灵漪族长老级别的深度感知,资源有限,优先保障核心部门。”伊娜迅速做出决断,“另外,将‘标记’的能量特征样本,与实验室对‘钥匙’碎片周围能量场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我怀疑,它们的目标,很可能就是那枚碎片。”
(已经在进行对比分析。)渊汐回应,(目前尚未发现直接能量关联,但‘钥匙’碎片周围的能量场确实存在极其细微的、非周期性的扰动,我们之前认为是研究设备的影响,现在看……或许也需要重新评估。)
结束与渊汐的通话,伊娜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面对这种无孔不入、手段诡异的敌人,传统的军事防御显得如此笨拙。她深吸一口气,强行将杂念压下,目光再次投向星图。现在,首要任务是安全返回基地。
十七个标准时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缓慢流逝。舰队终于有惊无险地抵达了“新生基地”的远程哨戒区域。所谓的“新生基地”,并非一颗行星,而是一个依托于一颗巨大气态行星引力场、由三族共同建造的庞大太空站群和附属舰队锚地。它是联盟在收复星域的前沿指挥中心和最重要的支撑点。
当“守望者号”庞大的舰影缓缓驶入基地主港的引导航道时,港区内并未响起盛大的欢迎乐曲,也没有如潮的欢呼。取而代之的,是肃穆的寂静和指引灯有条不紊的闪烁。港区的了望塔和所有朝向虚空的炮台,都保持着战斗戒备姿态。一队队穿着不同制式防护服的三族地勤人员,沉默而高效地引导着归航的舰船进入指定泊位,开始进行紧急检修和能量补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