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她不能说出来。对一个烧杀抢掠又听不懂汉语的洋鬼子,说自己的名字,是件多可怕的事。
他对她做了那样的事,难道要告诉他自己名字,用于广而告之、宣扬羞辱吗?
汉族视乌鸦为“凶兆”,而满族尊其为“神鸦”,源于“乌鸦救祖”传说。相传努尔哈赤被明军追杀时,乌鸦群集其身掩护其脱险,此后乌鸦被清皇室视为护佑政权的祥瑞。
乌鸦在皇宫内城长期聚集,飞起来铺天盖地,成群结队,有专人喂养。
她就是那皇宫里两千个宫女的其中之一。像那些乌鸦一样,默默无闻地存在着,受皇城供养。
宫中月例十两,她俭省些,还能攒些银子,等着出宫给爹娘。
她14岁入宫,家贫,否则,谁会把女儿送进去。
她模样俊些,又懂事伶俐,没被派去做粗使的活儿,给一位不太得宠的小主专项服务,就是司衣宫女,负责小主四季衣物更换、整理。这也算是专业人才了。
说是五年放她出来,结果没有。
末代皇族,很多规矩改改废废,掌握最底层宫女命运的规矩,全靠小主一张嘴。
用她用得太舒心。
说是再留两年,但月例不知怎么地,也开始克扣了。若不是这场大乱,她都不知道何时才能出宫,与父母相见。
她出宫,穿了小主赏她的一件最好旗袍,拿银子买通了宫门太监,事实上,帝后离宫逃命、联军士兵撘长梯爬上城墙攻城,不管送不送银子,也已经有很多人偷偷往外跑。
身为汉人宫女,宫中规定不得缠足,这也是她能跑出来逃命的前提条件。
跑出来容易,但没想到,留在城内是个死,跑出城外,还是个死。
如今倒好,几年的积蓄化为泡影,兵荒马乱的,路上就被人抢了。
*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有大臣直接向皇帝上奏《请禁妇女裹足折》,请求以朝廷诏令形式严禁缠足。但汉族人在民间一直不遵。
王妈见她一双天足,先是呆了一呆。
宫廷之外,谁家姑娘敢不缠足。尤其是本府的小姐更是三寸金莲。也就是个别丫鬟婆子敢。
只有宫中宫女要服侍主子,和满族关外女子,被明令禁止缠足。
等乌鸦脱掉脏旗袍,眼见着她身上的红痕斑点和青紫,王妈痛惜地说一句。
“造孽哟!”
一句话,乌鸦又落了泪。今日所遭遇种种,已经让这个女孩觉得绝望至极。不仅在天地之间无依无靠,还被陌生的洋兵抓住,不知未来如何。
如今再回去皇宫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在这里,这又是什么地方?
在那洋人面前,不能说话不能表达,像个哑巴。
只有在同胞面前,才能说句话。
她讲了自己的遭遇,抱着胳膊又哭了会儿,用热水抹了把脸。
这会儿趁着哈德里去洗澡了不在,乌鸦赶紧问了。
“王妈,你知道外面是什么光景?”
刚才西瓦尔翻译时,王妈听了两句,知道这个姑娘是被抓来的,洋人要把她关在这里。
陪那个长官,睡。
从宫里逃出来,就遇上这事,也是个可怜人。
看在那军官对这姑娘比较温和的份上,王妈也斗胆多说两句。反正只有那个西瓦尔听得懂汉语,旁人都不懂。
“哎呀呀,姑娘,外面可太吓人了啊!”
“两个时辰前,到处都是轰天炮声,现在炮停了,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洋兵,见人就杀,他们手里的……”
王妈扫一眼角落的柜子上,步枪。顿时噤若寒蝉。
“对 ! 就是这样的长家伙。”
她惊恐地睁大了眼睛,降低了声音。
“天没黑前,洋鬼子带着李管家和几个人去最近的米店,结果碰上了另外一伙洋兵。”
“那伙人直接就把米店老板和伙计,都打死了。唉呀,李管家就眼睁睁地看着呀,吓得腿都软了。”
“洋兵跟洋兵还有吵架的呢,李管家听不懂说的啥话。他们吵了好一会儿。”
“后来他明白了,打死人的那伙洋人,要拉走店里的所有米。咱这边的洋兵,不同意,”
“后来不知怎么说的,让府里的洋兵,拉回来一半。”
王妈四处张望一下,“姑娘。你就算想逃出去,也不是现在这时候。住李府的洋兵,还没见他们开枪杀过人呢。只是把做事的人轰了些出去。”
“可外面那伙兵,是真杀人呀,米店五六个伙计,就一会儿功夫,全死了 !”
“李管家回来说的时候,都怕得不敢多讲。”
王妈越说,自己越怕得、捏帕子的手直打颤。
“外面这条街上,全是洋兵,今晚上都睡这儿。”
她拿着帕子轻轻擦着乌鸦的后背。看着这姑娘脖颈上的红痕。还有肩膀、后背上的青紫。
作孽呦,被洋鬼子污了清白。她一边轻轻擦着,一边安慰她。
“这世道乱啊,咱们好死不如赖活着。”
“姑娘,咱熬一熬,也许过两天,这些洋兵就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