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很有眼力见,看见李大和拎的鱼,就知道组长是来吃晚饭的。
她现在的会计工作,还是组长争取来的呢。
“哎呀,谢谢大和哥。这鱼我拿去灶房了啊。一会儿,一起吃饭。”
她拉着李玉园就往后厨去。像大和这种老是批评女人娇气的,还是少跟他在一块儿。
德西想起之前藕塘边这两人的口角,看着媳妇拉着人脚不沾地地跑了,心里了然地笑笑。
李大和不解地摸摸脑袋。咋毕可跟这个李玉园,关系看着还挺好的呢。之前这两人,也没什么交集的。
他不管了,随她们去。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落入眼帘、德西造的车。
只见那两轮之间已经有个大钢壳子,里面装了一堆线,德西正在整理、忙活。
“怎么样了?”
“快好了。”德西知道说太多专业术语,对方也听不懂。索性简单一句。“差不多十天后,就能上路,能开起来。”
“真的吗?!”
大和兴奋啊。搓着手,憨厚地问,“我能帮你不? 我能干点啥?”
“把那钳子递给我。”
“把这里四个螺丝拧上。”
“这是啥?”
“油箱。”
“这块是啥?”
“发动机壳。”
“这是咋连上的?”
“我马上焊……你扶着……你看……”
等饭熟的一个多钟头,李大和跟德西一直在前院折腾。
越看,大和越有兴趣。一个个陌生名词从德西嘴里说出来,又讲了操作,这个部件未来是什么用途。
这是刹车盘片,这是加速的,这是装油料的。……
大和越听越着迷。
他怎么没有早点来看!
他喜欢这玩意!
这是摩托车啊!带发动机的。是新鲜玩意。
他愈发崇拜德西,“司马德,你都在哪儿学的这些? 怎么懂这么多?”
德西让他帮着扶正车架,手下动作不停,介绍说。
“西德重视教育。一个孩子长到十几岁,就可以决定自己考大学,还是做学徒。那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工厂,造什么的都有。”
“我呢,家里爷爷让我做过学徒。”
“我进过好几个厂子,造玻璃的,造摩托车、汽车的,甚至造锁的、拖拉机、农业机械的厂子,我都去过。”
“那你为什么做牧师? 在你们那儿,当工人好,还是做牧师好?”
德西噎了噎。
“在西德,牧师的收入也不低。比大家的平均水平高一些。除了教会发工资,还有一些出生礼、葬礼主持,能得到教民的捐赠。”
“不过当工人,挣钱会更多。技术一般的能拿700马克,技术好的老工人、工程师1000马克,相当于这里的500-600块。”
李大和惊掉了下巴。
“是……,是一个月吗?”
一个月五六百块 ! 而这里的工人工资,才四五十块钱。
可是这里一样的,工人比农民挣钱多,更金贵。大和这样的,想去工厂当工人,却没有技术没有指标,跳不出农门。
李大和觉得难以置信。但这是德西说出来的,就一定是真的。
“对。”德西介绍说。“我在工厂工作过,拿过几年工资。”
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会有积蓄、有些钱。可收入这么高,他为什么……
“那你怎么不留在厂子里呢?”
德西默了默。不好说实话,讪讪地道。
“最后,就……结婚了。”
唉!还是那入赘的事。
即使有这么高的工资和好工作机会,德西都得逃离。
大和再次佩服德西对“被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也知道不能提这伤心事了。赶紧岔开话题。
“那你挺厉害的啊。这个,在工厂里看看,就能学会?”
“当然不是,”德西严肃地道,“当学徒边学边干,学会这些,也得至少五年。除了上手,更重要的是工科知识,就是书本、手册上的理论。”
“西德工业技术发展了一代又一代,前人的无数经验,才凝聚了这些理论。这个不是种地割稻,是脑力知识。”
说到这里,德西想起了现在的运动,烧书。
他诚恳地看着李大和道。
“大和,我是外国人。当然知道语录的指引非常重要。但是,你们国家要发展工业,只靠背那些语录,是不行的。要有工科的教育、培训、知识。这些要从孩子、少年人开始教。”
"只背语录,是不行的。"
单单这句话、这几个字,若是断章取义拿出来,就是冒了如今的天下之大不韪。
庆朝早期那样,因为一句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导致的文字狱,在这个时代,并不少见。
被打倒的文人、知识分子就一大批。
他们作品中的文字,拿出来被批判、拆解成大字报、被安上莫须有的牵强罪名批斗。
如果之前任何一个人,敢“污蔑”反对领--袖,在自己面前说这样的话,李大和都会打倒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