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虽然在隔断,但东西德GCD 之间的政 治沟通,始终暗中涌动。
大量东德人羡慕西德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的五彩缤纷,可一部分西德人也想、到相对纯朴平静的东德生活。一道实际存在的柏林墙,也没挡住人心、思潮的涌动和交流。
最着名的新世纪后总理默克尔,父母就是带着幼年的她,从西德去东德生活的。
而德西对华国的感情和执着,也出乎每一个人的想象。
他说要去那里。打算,在那里停留……一生。
贝莉握着德西留下的家书伤痛欲绝。然而,她也知道,德西的决定不可挽回。
德西留下了离婚协议。
他说,这段婚姻不是他想要的。
这样的生活,也不是他想要的。
连儿子司里,也不是他想要的。
但是,他尊重贝莉既往要求结婚、要他负责的选择。
他负责了。给了她婚姻之名,给了司里婚生子的地位。
但是。他不会在这样的妥协里过一生。
贝莉,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离婚,也可以要求任何补偿。他相信,祖父哈德里会满足她的要求。
两份离婚协议书写得很清楚、签了字。德西·艾徳勒克即日起、终止这段婚姻。
财产分割及条件处空白,贝莉可以随意写。只要艾徳勒克家给得起。
但贝莉要的不是那些。她要的,是与德西在一起的生活。
她真心爱他啊 !
可是,这位艾德勒克家的成年长孙,就是这么地决绝和狠心。
*
给祖父哈德里,德西也留有一封信。
他讲了1900年的侵略之行。家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与N·C法西斯关联性。
总之,是很激进愤慨、又有所保留的语气。
生在这样的家庭,他不会责备祖父、父辈的选择。
字里行间没有谴责,但他,用行动划清界限,也做了割裂。
哈德里看到他信中说。
“我将致力于那个国家的建设,用我平生所学;
我将上帝之慈爱弘扬至那里,用于为家族赎罪。
……
祖父,您已经有了另一位长孙。
祝您最终,能得偿所愿。”
德西走前,烧掉了比尔寄来的信。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他会在华国落脚的地方。
以上帝赐予他的能力,他将立足于那个远东国度,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生。
这就是不想让家人找他了。
哈德里十分伤感,也不禁责备起自己,对这位长孙、在既往教育上的失误。
第一,他归罪于让德西从小、太接近宗教。比如与神父比尔之间的教父、教子的亲密关系。
他发誓,今后的孙辈,不许再过于接近教士。
他甚至怕刚出生的司里长大后,也去做教士,已经在出生后就做了防范。
只施洗礼,不认教父。
呃,这……
第二,他自责,让德西自童年时,就过于了解和接近华国。
但是赵杏一家九口,和艾徳勒克家紧密相连,不可能分得开。
其实,他不必对这点自责。
因为西德六八运动起源,本来就跟华国的十年革命,时间上几乎同步。
哪怕德西从小就不了解华国,他一样也会向往这个国家。
另外,华国在东方世界、未来必然会崛起。
它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欧洲的人民、青年,就会有与生俱来的吸引力。
但哈德里此时的精神境界,当然还想不到。
他怪罪起了东方。他自己都没能逃开,对庆国一生的沦陷呢。
第三,当他终于明白,自己在商务上独裁决断的一贯强势手腕和作风,运用于德西的婚姻,也对他造成了伤害时。
如果,没有逼德西结婚,他会不会就留在德国呢?
总之,这位祖父的诸多懊悔、反省均无益于事了。
德西·艾德勒克早已是南方、湖武市的一名、乡村准传教士了。
从抛弃家人这一点上,很难说清楚宗教对德西的影响,到底是正面还是反面的。
如果宗教的作用,是为了使世界充满善良和友爱;那么这些神父和僧侣们抛弃家人,侍奉主或佛的决定,首先就在伤害他们身边、最应该去爱和亲近的家人。
因为父亲德西的消失,哈德里和赵杏、莱娜、贝莉、赫米内,便共同呵护养育着那个可怜的小司里。
他的爸爸逃跑了。
*
德西毅然地决定奔赴远东。
因为,他从比尔那里经常得到消息。
马丁去世后,比尔对唯一的教子德西,仍然能保持每年,寄给他一封信。
而德西也会给他回信。
1970年,这个正经历思潮动荡的国度,与西方的外交关系,虽然在逐步恢复中。
但非常矛盾地,也在被无形的力量,破坏中。
英明睿智的总理和外交家们施加的积极作用,被破坏者的反作用力牵绊打击,共同进行。
拥有西德国籍的德西,是通过民间的宗教交流合作关系,拿着东、西德GCD 出具的介绍信,才能来到比尔身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