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初瓦德西奉德皇命令来庆国首都、叫嚣着率兵侵略;
37年后,拉贝以人道主义精神,联合留在南京的德国人、外国人,放弃了提前去安全地方的机会,与贫穷的平民们生死与共,不怕牺牲,将承担的使命进行到底。
对抗日军封锁和杀戮,护住了25万的难民。
他让德国被百姓记住。也是在世纪末改革开放后,德国产品尤其西门子的产品,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
很快,马丁就拍不了照片了。因为他的相机,被日军抢了!
他虽然很小心,但是几名日本兵依然看到了他在拍照,知道他是德国人后,虽然没殴打他,但是泛着寒光竖立的刺刀,无声威胁他交出相机。
当然,他就算拍了,也不可能洗出照片来。城中已经没有自由洗印的照相馆。
他家族的厂子都是和民国人一起开的,现在门牌全改成德国的,不用汉字。
此时在地狱一般的南京,不顾自身安危,敢留在这里的外国人,也仅仅几十人。
他们中,有德国公司职员,有美国报刊记者、有教师、有传教士、使馆工作人员、洋行经营者。
他们尽最大可能如实记录,并留下日军施暴屠杀的证据,同时也在救助中国人。将自己的家、公司、工厂,全改成避难所。
很快,市区就不通电、停水,电话线也断了。
德兴与其他洋行从附近未占领周边城市调拨物资。派出的德国雇员与其他外国人,向南京安全区红十字会运送粮食、药品。
在这时候,这几乎是个送命的事,但他们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依然走向南京。
因为哈德里官员的身份,雇员里森运送物资至南京,再从南京回程至汉口,未受到日军拦截。
每一次进出南京,都像是侥幸得了一条命。
他负责将马丁写的信件和之前拍的照片,随身带在身上,回汉口后寄回德国。
而马丁开着洋行的私人所有汽车,也持续奔走在路上。非常幸运,没有被日军夺车。
沿途还尽量“捡到”受伤未死的老百姓、和被凌辱的女人。途中一切所见,都刺痛了马丁的心。
上帝啊。这里,是地狱 !
他没有想到,37年前的北京,在八国联军的铁蹄下,那幅场景也是骇人的地狱。
北京 ! 南京!这一南一北的两座都城,都曾被外国侵略、被屠杀过人民。
中华这个国度,这个世纪开局以来,曾经遭受了多少苦难和欺凌 !
只有到某一天,中国人民站起来!强国、强军,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老百姓才会真正过上好日子。
*
日军从月底开始,禁止所有外国人离开南京。马丁等人想走都走不了了。期间的一切活动,当然会遇到日军搜查。
但车辆的德国旗帜、马丁标准的金发碧眼还是过关了。日军会多看赵仁两眼,赵仁只能将自己的头发包得紧紧的。
洋行的电报线被弄断了。要想与父亲联络,马丁还有最后一处地方。
水泥厂是华德合资,里面有民国政府高官的股份,水泥生产线是丹麦公司购买,电气设备是德兴洋行提供,艾徳勒克是第二大股东。
这个厂子不在市区,还有一台隐匿的电报机,还从未被日军搜查。这是最后一处能与父亲通消息的地方了。
此时,德国为日本同盟国,丹麦为中立国。丹麦方留守人员卡特,和马丁兄弟共同护厂。
为了防止日军飞机轰炸,他们将德国和丹麦国旗插在前后厂门,特意写明德语厂牌,避免日军进入搜查。
当有日军飞机低空掠过时,两人便组织避难人员用石灰和木炭,以黑白两种颜色在地面上铺出巨大的两个国旗图样。
厂里所有流动资金,全部拿出来买米买食物,日军把持卖的大米昂贵,那也得买。
正是冬天,厂里哪里有取暖设备,便靠人挤人、人挨人取暖。
难民进了门,就再也不敢出去。晚上不敢点灯,小孩子被叮嘱不能哭。全都保持安静。
所有的生活物资,只能这些仅有的外国人在城中奔走,去拿、去获取。
城中商店都被抢劫一空,被日军占领。正是严冬时,难民在厂里冻得瑟瑟发抖。
小孩子们又冷又饿,马丁兄弟便一次次外出,从一处处废墟中、空荡荡的民宅中,四处搜捡棉被衣服,给难民使用。
至于粮食,幸亏有洋行的送物资车,只要进了厂子,都能让他们有饭吃、有口粥喝。
马丁自己童年就是挨过饿的,他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此时他结束了之前的美食之旅,将自己的口粮,全给了难民填肚子。
马丁兄弟俩哪儿有正经饭吃,忙着救人、找物资,难民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
城中只有米,偶尔在开设着供应日军的店铺里,能买到几只烧鸡,但在藏了千人以上的每个厂区,他俩只能舔舔沾过鸡皮的手指头。
马丁沉默地看着那些孩子们,把手里撕扯过、剩下的最后一块鸡皮,也递给了一个小女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