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兵马刚抵营帐外围。
就见两个身披重甲的骑士迎上来。
“可是曹孟德大人?”
为首者抱拳行礼,甲胄上的铜钉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我家主公已备下宴席,特请大人入帐。”
曹操勒住马缰,对身后的李峰和乔峰道:“走吧。”
“去会会这些诸侯。”
李峰扯了扯身上的锦袍,这是曹操特意让人备的。
心里却在犯嘀咕,这群人里没几个靠谱的。
乔峰倒是一身轻松,腰间挎着曹操赏赐的长刀。
眼神扫过周围的营帐,暗自记下各处布防。
进了袁绍的主营帐。
一股酒肉香气扑面而来。
帐内已坐了十数人,个个衣着华贵。
见曹操进来,多数人只是抬了抬眼皮。
只有少数几个起身相迎。
曹操脸上堆着笑,拉着李峰和乔峰走到席间。
低声给他们介绍:“左边那位是冀州牧韩馥。”
“挨着他的是豫州刺史孔伷,后面是兖州刺史刘岱……”
“右边这些,看到没?那个红脸长须的是北海孔融。”
“穿黑袍的是济北相鲍信……”
李峰顺着他的指点看去。
果然都是些熟面孔,只是比起史书上的描述。
多了几分烟火气,少了些传奇色彩。
袁绍坐在主位上,端起酒杯:“孟德来得正好。”
“我等正说要派人去接你呢。”
曹操拱手笑道:“有劳本初挂念。”
“路上有些耽搁,来迟了。”
宴席就在这样不咸不淡的气氛中开始。
觥筹交错间,大多说些场面话。
李峰没什么兴趣,只顾着埋头吃菜。
这古代的宴席虽没后世丰盛,味道却着实不错。
乔峰则时刻保持警惕,左手始终按在刀柄上。
他能感觉到,有几道不怀好意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三日后。
各路军马终于到齐。
连绵百余里的营帐,在平原上铺开。
旗帜如林,刀枪似海。
曹操站在营门口,望着这壮观景象。
对李峰道:“你看这气势,董卓必败无疑。”
李峰没接话,心里却清楚。
这联盟看似强大,实则一盘散沙。
果不其然,商议立盟主时就起了争执。
有人推袁绍,有人捧袁术,还有人暗指曹操资历不够。
吵了半天,还是曹操开口:“袁本初四世三公。”
“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
众人这才附和,毕竟袁家的声望摆在那里。
次日,酸枣城外筑起三层高坛。
五方旗帜迎风招展,白旄黄钺、兵符将印整齐排列。
袁绍整了整衣袍,按着佩剑,慨然登上高坛。
焚香,再拜。
声音洪亮地念起盟誓:“汉室不幸,皇纲失统。”
“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
“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
“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
“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
“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念到动情处,袁绍声泪俱下。
坛下众人听着这慷慨激昂的誓词。
想起董卓的暴行,无不涕泗横流。
李峰站在曹操身后,也被这气氛感染。
心里暗叹,古人的文采是真的好。
短短几句话,就把忠义之气渲染得淋漓尽致。
歃血为盟后,众人拥着袁绍下坛。
升帐议事,按爵位年齿分列而坐。
曹操起身行酒,朗声道:“今日既立盟主。”
“各听调遣,同扶国家,勿以强弱计较。”
袁绍点头:“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
“各宜遵守,勿得违犯。”
众人齐声应和:“惟命是听!”
袁绍看向众人:“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
“更须一人为先锋,直抵汜水关挑战。”
“余各据险要,以为接应。”
话音刚落,一个虎背熊腰的大汉站了起来。
正是长沙太守孙坚:“坚愿为前部!”
袁绍大喜:“文台勇烈,可当此任。”
孙坚当即领命,带着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
看着孙坚离去的背影,李峰心里咯噔一下。
他忘了孙坚会在汜水关遇到华雄。
这可不是好兆头。
果然,十二日后。
败报传来:孙坚兵败,折了不少兵马。
连他身边的亲信祖茂都战死了。
袁绍在帐中大惊失色:“不想孙文台竟败于华雄之手!”
连忙召集众诸侯商议。
众人陆续到齐,只有公孙瓒来得稍晚。
袁绍把败报一说,帐内顿时一片寂静。
鲍信皱眉:“前日我弟鲍忠不遵调遣。”
“擅自进兵,被杀身亡,折了许多军士。”
“如今孙文台又败,这锐气可挫得不轻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