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的人是杨司令,之所以说黄不凡有点意外,主要是沂溪卫生院的电话是新装的,远在省城的杨司令怎么能打到这里?
电话里杨司令的声音竟然有点低沉,和上回见面时的豪爽判若两人:
不凡老弟,我的一个长辈中风昏迷了,现在在省人民医院抢救,医生说非常危险。能不能请你过来看看?
黄不凡顿时心里心里一紧:能让杨司令一声长辈的人,那肯定不是什么普通的隔壁大爷。既然都住进了全南湘省最好的医院,病情也肯定不是一般的严重。
省城还缺好医生吗?怎么会想起自己这个乡下郎中来?
黄不凡的疑惑,杨司令当场就给了他答案:
省里的医生说,病人有脑梗,却又远没到导致昏迷的程度。可昏迷不醒两天了,我母亲想起你来,就想着请你来看看。
黄不凡这才明白,原来是雷阿姨给自己在宣传呢。
这也难怪,即使像雷阿姨那样的大人物,对在危急关头救过自己命的医生,总有一种下意识的信任。
病情拖沓不得,黄不凡也没有拒绝:我可以来看看,但结果如何不敢保证。到时候我和我师父一起来。
杨司令说:好的,我现在就派小李开车过来接你们,那就辛苦你们师徒俩了。
杨司令还以为高俊人就是黄不凡正儿八经的师父,当然不会拒绝。
放下电话,黄不凡赶紧来到高俊人的诊室,和他说了要去省城的事。
高俊人有点疑惑:有你去不就行了么,我去能派上啥用场?
黄不凡不好说是请他去给自己装面子的,只好半真半假地说了一个理由:
我虽然三十多了,可在省城那些医生眼里,肯定还只能算小年轻。人们固有的思维,总是认为老医生才有本事,我一个人去不是找不自在吗?
有你在一旁就不同了,高家虽然偏居一隅,可四五代人的传承摆在那里,他们顶多说一声“乡里人”,却不能明目张胆怀疑我们的技术。
高俊人听了也不得不点头:这个观念确实一时间难以改变。那我就跟你去走走,算是给你摇旗呐喊吧。
两人相视一笑,又讨论了一阵将要面对的病人。先不管病人的那些身份,就中风昏迷这个病情而言,两人的神色一点也不轻松。
两人要同时离开,卫生院也得安排一下。考虑了一阵,决定让龚院长的小舅子黄德志临时负责几天。
黄德志是龚院长的小舅子,二十五岁的他从县医院来到乡下,竟然很安得下心,黄不凡当然有心培养他。
小李的车中午就到了,他顾不上吃饭,请黄不凡和高俊人立即上车出发。
从沂溪公社去省城,不需要经过华安县城,但必须经过常阳地区。一百五十公里的国道,小李走了六个小时,天色快黑了才终于到达省人民医院。
杨司令早就等在大门口,看到车进门时就跑了过来,亲自给黄不凡开了门。
看到杨司令满脸的胡子茬,黄不凡只是简短地和他打了个招呼,把高俊人介绍了一下。
杨司令却客气地和高俊人握手:辛苦您了。转身带着两人进了住院部,一间高干门口站着两个警卫,杨司令和他们说了几句,带着高黄二人进了屋。
病房里坐着三个人,雷阿姨也是其中之一,站起来和黄不凡打招呼,指着床上的病人说:
小黄,辛苦你了,这是我大哥,你多费费心。
原来病人竟然是杨司令的娘舅,难怪他看上去有点失态。虽然还不清楚病人的身份,可门口的警卫就说明,这个病人不简单。
另外两个四五十岁的男子,一个温文儒雅,一个穿着军装,身上都自然地散发着上位者的气质,也跟在雷阿姨后面打招呼。
雷阿姨又把他俩介绍了一下,他们都是雷阿姨娘家的侄儿,也就是病床上老人的儿子。
尽管高俊人现在是无欲无求,表现得中规中矩,可手心里还是有点汗意。他很担心会怯场的黄不凡却令他大吃一惊,平淡如水地和两人握手,然后对雷阿姨说:
这里是省医院,我一个乡里郎中合适给老人家看病吗?
雷阿姨马上拦住他这么说:别人不信我还信不过你?你大可以大胆诊断。
雷阿姨还是说的有点保守,只是说了“诊断”,而没有说“诊治”,黄不凡点了点头:
要不请主治医生也一起来商量一下?
那个温文儒雅的中年男子马上打开门,对门口的警卫说了几句。
黄不凡也不会坐着等,在病人床前坐下,抓住病人的手开始诊脉,同时打开透视眼,仔细扫描病人的全身。
虽然杨司令在电话里说了,老人是脑梗昏迷,可黄不凡还是主动扫描了病人全身,只是重点多看了大脑而已。
等诊脉完成,黄不凡心里了一个大概的诊断:
床前昏迷的老人,大脑确实有点脑梗,但梗塞的程度并不严重,顶多说是脑梗先兆,完全不应该到昏迷不醒的程度。
反而在扫视全身的时候,黄不凡发现了几个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