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饭,又去了雷阿姨家,没想到家里有不认识的人。
雷阿姨赶紧给黄不凡介绍:“这是你杨大哥爱人罗美云,你叫嫂子好了。她知道我要去申城,前两天才从九道湾学校那边回来。”
黄不凡赶紧叫嫂子,罗美云也很客气:“你就是不凡老弟啊,老杨这段时间老是说你的好呢……”
黄不凡心想:“杨光明这是喝了虎鞭酒重振雄风,夫妻关系改善了吧那就好了,今后又可以打他的秋风了。”
雷阿姨应该是知道一些内情的,却没有露出什么特殊的神情。老人家明天会带着美娟去申城,做父亲的,总得来看看大女儿吧。
美娟也有点伤感:“爹,我去干妈那里了,但我也很想回家陪着你们啊……”
黄不凡摸了摸女儿的头,十二岁的美娟,明年下半年就要上初中了,心理有点早熟的她,已经更懂得亲情的含义。
于是劝她说:“我们可要看得长远一些,书上不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么,能够去申城那样的大城市,你得多谢谢奶奶和干妈啊。你看父亲我都还没去过呢……”
小孩子就是这样,知道自己竟然有机会超过父亲,不由得又破涕为笑:“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带爹去那里玩。”
第二天就是腊月二十六,黄不凡开着车,带着高俊人一家回了富桥。一路上,并没有人说起高小鱼的事,黄不凡隐隐觉得,高小鱼和父母之间有了很大问题。
先回了自己家和老婆孩子见个面,又和黄玉明通了个气,得知工地也还是会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停工两天,黄不凡也点头肯定:
“好事不在忙中取,停下的这两天,过完年回来,大家一口气就赶上去了。”
中午才回到卫生院,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黄德志。
如今的黄德志可不简单,已经真正有了副院长的头衔。华安县第二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离他姐夫曾经那个位置已经只有半步之遥了。
见到黄不凡,黄德志赶紧起身:“院长,你回得正好,刚刚卫生局来电话通知,让我们去明高帮忙呢。”
黄不凡大惊:“去明高帮忙?怎么回事?”
黄德志的语气有点沉重:“您还记得不,前几天我们接诊过几个麻疹的孩子?我们都以为只是偶发的。
没想到这段时间来,明高公社爆发了很多病例,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据说仅仅一个八角庙大队,就有了二三十个发烧的孩子。”
黄不凡顿时心里也是一沉:这年代的麻疹还很常见,华夏目前还没有开始推行基础免疫,农村孩子出麻疹,几乎是人人必走的一个关卡。
尽管出麻疹的预后一般都不不会太差,但也有部分孩子,因为自身的原因,或者家庭生活的因素,导致出现很严重的后果。轻则遗留下皮肤疤痕,重则危及生命。
“什么时候通知的?”黄不凡问道:“局里怎么不组织力量支持明高公社,反而让我们一个卫生院负责呢?”
黄德志回答说:“我姐夫说,县城周围这几天也有了散发病例,他只能暂时组织人手就地支援。
还说我们现在可不是卫生院,而是华安县第二人民医院了,就近支援一下明高公社也是应该的。”
黄不凡苦笑了一下:“现在不是讨价还价的时候,你赶紧组织人手,争取在天黑之前赶到明高公社。”
黄德志答应一声,拿起桌子上的一张纸递给黄不凡:“院长,这是我写的名单,您过目一下。”
黄不凡瞄了一眼:“还是我亲自带队吧,你留在院里。虽然只是‘出麻子’,但孩子的事不能掉以轻心。”
黄德志点了点头:“有您带队就更好了,那我让刘伟方也跟着去吧。”
下午三点左右,沂溪医院的两辆车出发了,五个医生三个护士,由黄不凡亲自带队,都是院里的精干力量。
罗德江坐在黄不凡的副驾驶:“院长,我怎么听说,你每年过年都过得不安心?70年的时候,出了个脑膜炎疫情,去年又接了个外国人。今年还差两天过年呢,又来了个麻疹疫情……”
黄不凡没好气地说:“就你小子多嘴,你也要早点习惯。我们当医生可要有奉献精神,不管是过年还是什么日子,哪怕将来你结婚洞房花烛呢,有了病人还不得老老实实去看病?”
坐后面的刘伟方哈哈大笑:“院长说的有道理,小罗你就看开点吧。我很担心,将来你洞房花烛之夜,会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黄不凡并不反感这种气氛,虽然救死扶伤确实是严肃的问题,可在打大仗之前轻松一下,能让大家的心情不那么紧张,何乐而不为?
赶到明高公社卫生院时,已经是下午五点了。虽然已是年关,可卫生院还是人声嘈杂,到处都是带着或者抱着小孩的人。
大人焦急的聊天声,孩子的哭闹声,明高卫生院简直就是一团糟。
救护车停在卫生院门口,有个中年男子过来接待:“大家好,请问是沂溪医院的医生吗?我是明高公社书记王志军,大家一路辛苦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