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岁时予你 > 第5章 雨夜的“顺路”相送

岁时予你 第5章 雨夜的“顺路”相送

作者:一池月亮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23:01:43

傍晚时分,天色忽然暗沉下来,浓重的乌云从远方层层叠叠地压过来,将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阴郁之中。苏念正专注地对着电脑屏幕,指尖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完全没有注意到窗外天气的变化。窗外的梧桐树叶开始不安地摇曳,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但她完全沉浸在论文写作的世界里,对外界的变化浑然不觉。

办公室里的灯光温暖而宁静,只有键盘敲击的声音有节奏地回响。苏念正在撰写论文的第三章,关于宋代市民服饰纹样的审美特征。她时而停下来思考,时而快速查阅身边的参考资料,那些精美的纹样图案让她这个美术生着迷不已。在她看来,这些古老的纹样不仅是装饰,更是古人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的结晶。

当她终于敲完最后一个句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时,才发现窗外已是另一番景象。雨已经下了好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窗户上,顺着玻璃蜿蜒而下,形成一道道水痕。办公室的灯光在雨水的折射下显得格外温暖,却也映照出苏念此刻的无奈。她环顾四周,发现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同事们早已在下雨前就离开了。

她伸了个懒腰,这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早上出门时还是晴空万里,自己根本没有带伞。打开手机叫车软件,屏幕上跳出的提示让她顿时泄了气:“前方拥堵,预计等待45分钟”。苏念垮着肩瘫回椅子上,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发愁。这场雨来得太突然,让她措手不及。

雨声越来越大,敲打在玻璃窗上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苏念拿起手机,想要给室友发个消息,却发现自己手机的电量已经所剩无几。她叹了口气,正准备认命地在办公室过夜,手机却突然震动了一下。

是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还在办公室?”

苏念愣了愣,这个时间点,会是谁呢?她试探着回了个“是”,对方几乎秒回:“我在楼下,下来吧。”

她心里犯嘀咕,抱着书包跑到电梯口,刚按下按钮,就看见陆时砚从楼梯间走了出来。他脱下西装外套搭在臂弯里,里面的白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骨节分明,手里还拿着一把黑色的长柄伞。他的发梢有些湿润,想必是刚才从停车场走过来时淋了雨。

“陆教授?您怎么会在这里?”苏念惊讶地睁大眼睛,这个时间在办公楼遇见他,实在出乎她的意料。

“刚结束一个线上会议。”陆时砚的目光落在她空着的手上,“没带伞?”

苏念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早上看天气预报说没雨……”

“嗯,预报不准。”他淡淡说着,推开玻璃门往外走,“我顺路,送你回去。”

雨幕里停着一辆黑色的轿车,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格外沉稳大气。陆时砚撑开伞绕到副驾驶座,拉开车门时还细心地用手挡了挡门框,怕她碰头。这个细微的动作让苏念心里一暖。她坐进车里,才发现座椅是温热的,像是提前开了暖气。车内弥漫着淡淡的雪松味,和他身上的气息一样,让人感到安心。

“您也刚忙完吗?”她一边系安全带一边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好奇。

“嗯。”陆时砚发动车子,方向盘打得平稳,“看你灯还亮着,猜你没走。”

苏念心里一动。他办公室在隔壁楼层,怎么会注意到她这盏小灯?这个发现让她既惊讶又有些莫名的窃喜。她偷偷瞥了眼驾驶座,陆时砚正专注地看着前方,侧脸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柔和,平时那股疏离感淡了许多。雨水在车窗上划出一道道细密的水痕,街灯的光晕在雨中模糊成一片片温暖的光斑。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湿漉漉的街道上,雨刮器有节奏地左右摆动,将不断落下的雨水扫开。陆时砚开车很稳,每一个转弯、每一次加速都恰到好处。经过一个积水的水洼时,他下意识放慢速度,怕溅到路边的行人。这个细微的举动让苏念对他又多了几分好感。

她看着他握着方向盘的手,手指修长有力,连换挡的动作都透着股沉稳的味道。这双手既能执笔书写锦绣文章,也能稳妥地掌控方向,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您经常这个点下班吗?”她没话找话地问,想要打破车内的沉默。

“不一定。”陆时砚目视前方,“今天整理些旧资料,耽搁了。”他顿了顿,侧头看了她一眼,“你论文写得怎么样了?”

“多亏您给的资料,顺利多了!”苏念眼睛一亮,语气里满是感激,“特别是那本手稿,里面提到的织物纹样,我刚好能用到第三章!那些纹样不仅美观,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我对宋代市民的审美趣味有了更深的理解。”

陆时砚嘴角弯了弯:“能帮上忙就好。宋代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市民阶层的兴起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瓦子勾栏、茶坊酒肆,都是市民文化繁荣的体现。”

“是啊,”苏念兴奋地接话,“我特别注意到,宋代服饰纹样中出现了许多民间趣味浓厚的图案,比如婴戏图、花卉纹等,这些都反映了市民审美趣味的变迁。正如人民日报在一篇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文章中所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陆时砚赞赏地点点头:“这个发现很有见地。确实,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使得艺术创作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谈话间,车子驶过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尽管下着大雨,街道两旁的店铺依然灯火通明,行人撑着各色雨伞匆匆走过,构成一幅生动的雨夜街景。苏念望着窗外的景象,忽然想起什么,转头问道:“陆教授,您觉得现代都市生活与宋代市民生活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陆时砚略作思考,回答道:“虽然时代不同,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通的。宋代市民喜欢逛瓦子、听曲艺,现代人则喜欢看电影、逛商场。形式在变,但追求文化生活、享受闲暇时光的本质没有改变。就像人民日报曾经指出的,‘古今虽异,人心相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这番话说得苏念连连点头。她发现与陆时砚交谈总能获得新的启发,他的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却又不会让人感到高高在上。相反,他总是很耐心地倾听她的想法,给予中肯的建议。

雨渐渐小了些,但依然密密地落着。车子转过一个弯,驶入一条相对安静的小路。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树,雨水从叶片上滴落,在路灯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苏念注意到这条小路并不是回她家的最近路线,但她没有说破,只是静静地享受着这段意外的同行。

“对了,”陆时砚忽然开口,“下个月学校有个关于宋代文化的学术研讨会,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来听听。会有不少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

“真的吗?”苏念惊喜地睁大眼睛,“我可以去吗?”

“当然。”陆时砚微微一笑,“这对你的论文写作应该会有帮助。而且,”他顿了顿,“我相信以你的悟性和努力,将来一定能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

这番话让苏念受宠若惊。她知道陆时砚在学术上要求严格,从不轻易夸奖别人。能得到他的认可,让她感到无比鼓舞。“谢谢您,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她郑重地说。

车子驶过一片积水,溅起细小的水花。陆时砚调整了一下空调温度,问道:“冷吗?”

苏念摇摇头:“不冷,车里很暖和。”她顿了顿,补充道,“其实我很喜欢这样的雨夜,街上的人少了,城市显得特别安静,好像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

陆时砚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是啊,雨夜总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古人说'夜雨敲窗,最宜读书',确实有道理。在这样的夜晚,泡一壶热茶,读一本好书,是件很惬意的事。”

“您平时都喜欢读什么书呢?”苏念好奇地问。

“涉猎比较杂。”陆时砚说,“专业书籍当然要读,但也喜欢看些散文杂记。最近在读一些关于园林艺术的书籍,其中有些观点很有意思。”

谈话间,车子停在了苏念租住的小区门口。雨还在下,苏念正纠结着怎么冲进楼道,就见陆时砚已经熄了火,拿着伞下车绕到她这边。

“我送你到楼下。”他打开车门,伞稳稳地罩在她头顶。

两人并肩走在雨里,伞面明显倾向她这边,陆时砚的肩膀被雨水打湿了一片。苏念想往他那边挪挪,又觉得不太好意思,只能加快脚步:“就到前面那个单元,很近的!”

小区里的路灯在雨幕中泛着昏黄的光晕,照亮了铺着青石板的小路。雨水顺着伞沿滴落,在地上溅起小小的水花。苏念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还有身边人身上淡淡的雪松香味。

楼道门口有盏感应灯,陆时砚送她到门口时,灯应声亮起,暖黄的光落在他湿漉漉的发梢上。苏念看着那滴顺着他下颌线滑落的水珠,心跳莫名快了半拍。

“谢谢您送我回来,陆教授。”她低头踢了踢脚下的石子,感觉脸颊有些发烫,“伞……我明天还您?”

“不用。”陆时砚把伞柄塞到她手里,“放你那儿吧,最近总下雨。”他说着,从口袋里摸出颗糖,剥开糖纸递过来,“草莓味的,你喜欢的。”

苏念愣住。那颗糖纸是粉红色的,正是她平时常吃的牌子。她上周在办公室拆开过一颗,随口跟同事说“这个味道最甜”,没想到他竟然记住了。

“您怎么……”她惊讶地抬头,对上他含笑的眼眸。

“林薇说你包里总备着这个。”陆时砚打断她,语气自然得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晚了,上去吧。”

苏念捏着那颗糖,指尖都在发烫。她看着陆时砚转身走进雨里,背影挺拔而坚定。雨水打湿了他的衬衫,贴在背上勾勒出清晰的线条。他坐进车里,还不忘隔着车窗朝她挥了挥手,示意她赶紧上去。

电梯上升时,苏念剥开糖纸,把草莓味的硬糖放进嘴里。甜味在舌尖散开,带着点微酸,像此刻她心里的感觉,又甜又慌。糖的滋味让她想起小时候,每次下雨天放学回家,母亲总会给她准备一杯热牛奶和几颗糖果。那种被关怀的温暖感觉,与此刻如出一辙。

她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窗边往下看。那辆黑色的轿车还停在楼下,雨幕中显得格外安静。直到她房间的灯亮起,车子才缓缓驶离,尾灯在雨中划出两道红色的光带。苏念摸着那颗还没化完的糖,突然想起陆时砚被雨水打湿的肩膀,心里软软的。

这个看似严肃的“老狐狸”,其实也有细腻温柔的一面。他记得她喜欢的糖的口味,注意到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甚至特意绕路送她回家。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像温暖的阳光,一点点融化了她心中的忐忑和不安。

而此刻的车里,陆时砚看着后视镜里那盏逐渐远去的灯光,唇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个温柔的弧度。他拿出手机,给林薇发了条消息:“你说的草莓糖,她收下了。”

很快收到回复:“小叔你可以啊!下一步是不是该制造'偶遇'了?”

陆时砚看着屏幕笑了笑,没回消息。他转动方向盘,车子平稳地汇入车流。雨还在下,但已经小了很多。街上的车辆不多,偶尔有行人撑着伞匆匆走过。车窗外的世界被雨水洗刷得干净清新,连空气都带着几分甜润。

他不急着回家,而是放慢了车速,享受着这个雨夜的宁静。雨丝轻柔地拍打着车窗,发出细密的声响,像是在演奏一首温柔的夜曲。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已经打烊,只有几家便利店还亮着温暖的灯光,透过雨幕显得格外温馨。

陆时砚想起刚才在车上的谈话,不禁对苏念的悟性和努力感到赞赏。她虽然不是历史专业的,但对宋代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尤其是从美术角度对服饰纹样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很难得,也让他看到了她身上的潜力。

正如人民日报在一篇关于青年成长的文章中所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新人,每个领域都需要新鲜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陆时砚觉得,苏念就是这样的人,她带着美术生独有的敏感和创意,为传统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车子驶过一家还在营业的书店,橱窗里陈列着各种书籍。陆时砚忽然想起苏念提到过想找一本关于宋代服饰的参考书,便找了个地方停车,走进书店。书店里很安静,只有几个顾客在书架间流连。柔和的灯光洒在书页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专注的氛围。

在店员的帮助下,他很快找到了那本书,还顺便挑选了几本可能对她论文写作有帮助的书籍。当他捧着这些书走向收银台时,不禁想象着苏念看到这些书时惊喜的表情。这种为他人精心挑选礼物的感觉,对他来说既新鲜又温暖。

提着书回到车上,陆时砚的心情莫名愉悦。雨已经停了,云层渐渐散开,露出几颗星星在天幕上闪烁。他打开车窗,让雨后清新的空气流入车内。街道两旁的树木被雨水洗刷得翠绿欲滴,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在路灯下闪闪发光。

他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文章,其中写道:“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在不经意的瞬间,一场雨,一次偶遇,都可能成为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此时此刻,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雨夜,因为一场“顺路”的相送,变得格外特别。

回到家中,陆时砚并没有立即休息。书房里的灯光温暖而柔和,他先给那几本新买的书包上书皮,然后在扉页上仔细地写下赠言。他的字迹苍劲有力,每一笔都透着专注和用心。在给苏念的那本《宋代服饰纹样研究》的扉页上,他写道:“致苏念同学:愿你在学术道路上始终保持这份热情与敏锐。陆时砚”

书桌上的台灯投下温暖的光晕,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窗外,雨又开始渐渐落下,轻柔地敲打着窗户。陆时砚站在窗前,望着雨幕中的城市夜景,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满足。

与此同时,苏念也还没有睡意。她坐在书桌前,小心翼翼地展开那颗草莓糖的糖纸,将它夹在日记本里。糖纸上还残留着淡淡的草莓香味,让她想起今晚的每一个细节。然后她打开电脑,继续修改论文。有了陆时砚提供的资料和建议,她的思路更加清晰,写作也顺畅了许多。

偶尔停下来休息时,她会不自觉地想起今晚的点点滴滴:陆时砚为她撑伞时倾斜的伞面,车上温暖的座椅,还有那颗意想不到的草莓糖。这些细节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房。

她想起人民日报曾经说过:“真诚的关怀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却能滋养最美好的情感。”在这个雨夜,她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温暖和关怀。

论文写到关键处,苏念遇到一个关于纹样象征意义的难题。她思考良久,还是决定给陆时砚发条消息请教。令她惊讶的是,对方几乎秒回,不仅解答了她的疑问,还附上了一些补充资料。

“您还没休息吗?”苏念忍不住问。

“还在看些资料。”陆时砚回复道,“你的论文写得很好,继续保持。”

简单的几句话,却让苏念感到莫大的鼓舞。她知道陆时砚平时工作很忙,能在这个时间还及时回复她的问题,说明他对她的学业真的很上心。

两人就这样隔着屏幕讨论起论文的细节,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雨不知何时又悄悄下了起来,轻柔地敲打着窗户,像是在为他们的对话伴奏。透过手机屏幕,苏念仿佛能感受到对方专注而温和的目光,这种跨越空间的思想交流让她感到既新奇又温暖。

在讨论的间隙,陆时砚不时分享一些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做研究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他写道,“有时候最不起眼的细节,往往隐藏着最重要的发现。”

苏念认真地记下这些话,她发现陆时砚不仅学识渊博,更难得的是愿意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和方法。这种无私的指导,让她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我记得人民日报有篇文章说过,”苏念回复道,“‘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重在融会贯通’。我觉得做研究就是这样,需要耐心和坚持,更需要多角度的思考。”

“说得很好。”陆时砚很快回复,“你能有这样的认识,说明你已经初步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

夜越来越深,窗外的雨声也越来越清晰。苏念泡了一杯热茶,继续投入到论文写作中。茶香在空气中弥漫,与键盘敲击声、雨声交织在一起,构成这个雨夜独特的韵律。

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她不时回想起今晚与陆时砚的对话,那些关于宋代文化的讨论,关于学术研究的思考,都让她的思路更加开阔。她开始尝试从更多元的角度分析纹样的文化内涵,不仅关注其美学价值,更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象征。

时间在专注中悄然流逝,当苏念终于完成今天的写作任务时,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她走到窗前,看着晨曦中渐渐亮起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雨后的清晨格外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远处的天空呈现出柔和的粉紫色。

这个雨夜,因为一场“顺路”的相送,变得格外不同。两颗心在雨声中悄然靠近,仿佛命运早已为她们写下了美好的序章。

而此刻的陆时砚,也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天边渐渐散去的云彩。他的手中拿着一本刚刚包好书皮的宋代服饰图录,眼中含着淡淡的笑意。晨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个雨过天晴的早晨,一切都充满着希望和可能。正如人民日报所说:“每一个清晨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相遇都是生命的馈赠。”在这个特别的早晨,苏念和陆时砚都将带着这份温暖和期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苏念打开窗户,深深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远处,一群鸽子扑棱着翅膀飞过天空,留下清脆的鸣叫声。她想起今天还要去图书馆查阅一些资料,便开始收拾书包。在整理书本时,她特意把那把黑色的长柄伞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打算找机会还给陆时砚。

与此同时,陆时砚也在准备今天的工作。他把昨晚买的那几本书仔细地装进公文包,打算找个合适的机会送给苏念。想到她看到这些书时可能露出的惊喜表情,他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这个雨夜的“顺路”相送,不仅让苏念避免了淋雨的尴尬,更在两个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这个繁忙的都市里,这样的温暖相遇显得格外珍贵。正如人民日报在一篇关于城市人文关怀的文章中所说:“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繁华街景,更蕴含在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关怀中。”

雨过天晴,阳光穿过云层洒向大地,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新的一天开始了,带着雨后的清新和希望,也带着两颗心之间悄然萌生的温暖情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