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岁时予你 > 第38章 博物馆里的史料与心动碎片

岁时予你 第38章 博物馆里的史料与心动碎片

作者:一池月亮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23:01:43

城郊的空气带着初秋特有的清冽,混合着泥土与草木未散的芬芳。阳光穿透薄薄的云层,洒在古朴庄重的城郊博物馆灰砖建筑上,为其镀上一层温润的金边。车子平稳地停在博物馆宽敞的停车场,周围绿树掩映,一片静谧,只有偶尔几声清脆的鸟鸣划破空气。

车内,苏念还沉浸在出发前的资料准备中。她白皙的指尖小心翼翼地捏着陆时砚提前打印好的厚厚一叠史料清单,纸张微凉,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气息。清单上,陆时砚用深蓝色的钢笔做了许多详尽的标注,字迹遒劲有力,偶尔圈点出关键的人名、地名或疑点。她的指尖正滑过一行关于“明代江南民间水利纠纷”的批注,或许是看得太过入神,指尖微微蹭到了墨迹未干透的一处标记,留下一点不易察觉的淡蓝痕迹。

“嗯?”她下意识地轻呼一声,抬起头,恰在这时撞进了陆时砚含笑的眼眸里。他就坐在驾驶座上,侧身对着她,似乎已经看了她一会儿。车窗外的光影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那目光温和而专注,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纵容。

“别着急,”他的声音低沉悦耳,像大提琴流淌的音符,在安静的车厢内格外清晰,“我们先去接待处登记,今天时间很充裕,足够我们把需要的东西都梳理清楚。” 他说话间,已经动作利落地解开安全带,推开车门,绕到副驾驶这边,替她拉开了车门。

一股清冽的秋风瞬间涌入车内,吹散了苏念心中那点因专注而生的微热。她连忙将手中的清单合拢,正要下车,陆时砚却已自然地伸出手,先一步接过了她手中的文件,随即,温暖干燥的大手轻轻握住了她的手腕,带着一种不容置疑却又无比体贴的力道,引领着她往博物馆那扇厚重的青铜色大门走去。

“小心门槛。”他低声提醒,脚步放缓。苏念的心跳莫名漏跳了一拍,手腕处被他触碰的地方传来清晰的温热感,那热度似乎顺着血脉悄然蔓延开来。她微微低头,掩饰住一瞬间的慌乱,跟着他的步伐,迈入了这座承载着岁月尘埃的知识殿堂。

接待处设在博物馆入口左侧,古色古香的木质柜台后,一位穿着藏青色中山装、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正伏案写着什么。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边眼镜,看清来人后,脸上立刻绽开了慈祥而熟稔的笑容。

“哟,时砚!真是稀客,好久不见啊!”老者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带着学者特有的爽朗。他绕过柜台,热情地与陆时砚握手,目光随即落在紧跟在陆时砚身侧的苏念身上,眼中闪过一丝促狭的笑意,打趣道:“这次怎么还带了个这么标致的小姑娘来?你这小子,终于开窍了?”

苏念被说得脸颊微热,下意识地想开口解释:“张教授,您好,我们……” 她的话还未说完,陆时砚已经先一步开口,语气坦然自若,甚至带着几分对后辈的欣赏与骄傲:

“张教授,您就别打趣我了。这是苏念,我们历史研究所新来的研究员,也是我目前负责项目组的核心成员,文案梳理和前期资料分析工作全靠她一手抓,做得非常出色。” 他侧头看了苏念一眼,眼神里是纯粹的肯定,“这次项目涉及到馆里珍藏的一批明清地方史料,我想带她来实地看看原件,体验一下实物带来的历史触感,这对激发她的创作灵感,深入理解那段历史语境,会有很大帮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

这番话既清晰界定了两人的工作关系,又巧妙地将苏念的才华与努力置于聚光灯下,给予了她充分的尊重和认可。苏念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先前那点被调侃的羞涩迅速被一种被信任和被重视的踏实感取代。她感激地看了陆时砚一眼,他回以鼓励的颔首。

张教授听完,脸上的笑意更深,看向苏念的目光多了几分赞赏:“原来如此!好好好,年轻人就该多来这样的地方,感受历史的脉搏。苏念同志,欢迎你来我们馆做研究。” 他热情地招呼着,“走,登记一下,我带你们去史料库。时砚惦记的那几份宝贝,可一直给他留着呢。”

三人沿着博物馆宽阔的回廊向内走去。脚下的水磨石地面光洁如镜,倒映着高耸的穹顶和两侧墙上悬挂的巨幅历史地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属于古老纸张、樟木柜和时光沉淀后的宁静气息。张教授和陆时砚边走边聊,话题很快深入到馆藏的明清史料,特别是江南地区水利、赋税、漕运相关的民间契约、地方志书和往来公文。

苏念安静地跟在两人身后半步的位置,一边仔细聆听着两位资深学者的对话,汲取着书本之外的知识,一边忍不住被走廊两侧展柜中陈列的文物吸引。一件明代的青花鱼藻纹大盘,釉色温润,游鱼仿佛在水中摇曳;一幅清代描绘漕运繁忙景象的工笔画长卷,人物生动,纤毫毕现。历史的画卷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

当张教授提到馆里新整理了一批明代万历年间松江府民间士绅为解决水利纠纷而联名上书州府的原始信件时,苏念心头一动。她曾在陆时砚的讲座上听他分析过类似案例,此刻灵感闪现,不由得轻声插话道:“张教授,这类联名信,除了反映具体的水利争端,是否也能侧面印证当时地方乡绅阶层在基层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变迁?以及,不同家族之间通过联名这种形式,是否也是一种潜在的利益协商和力量整合?”

她的声音清亮而带着思考的痕迹。走在她侧前方的陆时砚立刻停下了脚步,转过身,认真地看向她。张教授也投来惊讶而感兴趣的目光。

陆时砚嘴角噙着笑意,眼神明亮地对张教授说:“您看,这就是我带她来的原因。念念刚才提出的这个角度,切入点非常新颖,跳出了单纯解决水利纠纷的框架,直指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深层肌理。”他转向苏念,语气带着导师的引导,“这个想法很有价值。张教授,您之前整理的那批民间书信,尤其是涉及几个大族联署的那几封,里面字里行间透露的措辞差异、署名顺序,或许就能为念念的这个观点提供最直接的佐证。史料的价值,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里,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做学问,不仅要能见森林,更要能见树木,从细微处洞察时代的洪流。”

张教授连连点头,对苏念的敏锐表示赞赏:“小苏同志思路很开阔啊!没错,那批书信确实值得好好研究。时砚说得对,历史的真相常常蕴藏在那些被岁月磨损的笔迹和看似寻常的公文格式之下。你们待会儿可以仔细看看原件。”

说话间,他们已经来到了博物馆深处的史料特藏陈列区。这里的灯光特意调得柔和,为保护珍贵的纸质文献营造了最佳环境。一排排恒温恒湿的特制展柜整齐排列,里面静静地躺着泛黄甚至有些残破的线装书、信札、舆图,每一件都诉说着尘封的往事。

陆时砚显然对这里极为熟悉,他步履从容,几乎没有丝毫停顿,径直走向展厅最里侧靠墙的一个独立展柜。展柜里平铺着几册用特制无酸纸衬托保护的明代线装书,书页边缘卷曲发黑,墨迹深浅不一。

“就是这几册,《万历松江府水政纪要》的原始抄本。”陆时砚的声音不自觉地放轻,带着一种面对历史的敬畏。他弯腰,指着展柜里一册翻开到特定页面的古籍,“这里,”他提醒道,同时自然而然地侧身,为苏念让出最佳的观察位置,并再次轻声叮嘱,“小心台阶。”

苏念依言靠近,俯身细细看去。展柜内柔和的灯光下,古籍纸张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焦黄色,墨迹渗透了纸背,笔画古朴有力。她纤细的指尖不自觉地轻轻贴在冰凉的玻璃展柜上,仿佛这样就能离那段历史更近一些。那些几百年前的文字在她眼前跳跃,记载着关于水渠疏浚、闸坝兴修的争执与共识。

突然,她脑中灵光一闪,想起了陆时砚在一次关于史料解读的专题讲座上强调过的一个观点。她倏地转过头,因为距离很近,几乎能看清陆时砚根根分明的睫毛,她的眼眸亮晶晶的,带着求证和分享的急切:“陆教授,我记得你之前在讲明清地方档案解读时说过,这种手写的原始文献里,那些留在页眉、页脚甚至字里行间的批注、圈点、旁注,有时候比正文本身传达的信息还要丰富、还要关键,它们是古人思考瞬间最直接的流露,是解读时代密码的钥匙,对不对?”

陆时砚显然没料到她会如此清晰地记得并理解他课堂上这个略显冷僻的观点,眼底瞬间掠过一丝清晰可见的惊喜,那光芒几乎点亮了他深邃的眼眸。“没错!”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赞赏和兴奋,几乎是立刻从自己西装内侧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精致小巧、镶嵌着铜边的折叠放大镜,动作流畅地递到苏念面前,“你看得真仔细!这个观点能记住并理解应用,非常好。快看这里,”他微微倾身,靠近展柜,修长的手指隔着玻璃,精准地点向那册古籍翻开页的右下角边缘,“注意这些几乎被磨平的蝇头小楷,字迹潦草,位置隐蔽,不注意很容易忽略。这极有可能是当时负责抄录或核验的吏员,或者后续研究者的随手笔记,记录了他对文中提到的某个水利工程具体位置的疑惑,或者是联想到的另一个相关案例。这些碎片化的思考,恰恰为我们今天还原历史现场,提供了最真实、最鲜活的切入点,也是我们这次项目亟需挖掘的民间智慧。治学之道,贵在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精神。”

他靠得很近,为了让她能通过放大镜看清那些微小的字迹,两人的头几乎要挨在一起。苏念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接过带着他体温的放大镜,凑近玻璃。放大镜下,那些模糊不清的墨点逐渐显现出清晰的笔锋——“疑此坝近陈村圩”、“与嘉靖廿年案似”……一行行凌乱却充满生命力的古字跃然眼前。与此同时,陆时砚身上那股清冽沉稳、如同雪后松林般的淡雅气息,混合着古籍特有的、带着岁月尘埃和淡淡樟脑丸气息的墨香,丝丝缕缕地萦绕在她的鼻尖。这种独特的气息,仿佛具有某种魔力,让她的心跳在专注的学术探寻中,不受控制地悄然加速,一下,又一下,在寂静的展厅里显得格外清晰。

时间在专注的查阅和讨论中悄然流逝。苏念沉浸在陆时砚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他与张教授的专业讨论中,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要点、疑问和灵感火花。陆时砚则耐心地解答着她的每一个问题,时不时指出文献中值得深挖的细节,或者提醒她注意不同文献之间的关联印证。学术的严谨与探索的乐趣交织在一起,让整个上午过得充实而愉快。

转眼到了午饭时间。张教授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博物馆内部的工作人员食堂用餐。食堂不大,但干净整洁,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张教授特意找了个靠窗的安静位置坐下。

饭菜很简单,但热气腾腾,透着家常的温馨。张教授显然对苏念的印象极佳,席间,他舀了一勺清炒时蔬,好奇地看向苏念,笑着问道:“小苏同志,看你年纪不大,但对史料的感觉很敏锐,思路又这么清晰有条理,跟着时砚学历史研究有多久了?这可不像是刚入门的样子啊。”

苏念正夹起一块嫩滑的蒸鱼,闻言放下筷子,刚要开口回答“其实我才加入项目组不久……”,坐在她旁边的陆时砚已经先一步笑着接过了话头,语气真诚而坦荡:

“张教授您过奖了。念念能有这样的表现,主要还是她自己天资聪颖,又肯下苦功夫钻研。我啊,充其量也就是在她遇到瓶颈的时候,偶尔提点几句方向,关键还是她自己的悟性和努力。她常常为了弄清楚一个细节,查资料到深夜,这种求实求真的精神,才是做学问最宝贵的品质。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深厚的根基和持续不懈的奋斗,年轻一代学者能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是学术传承的希望。” 他说着话,动作极其自然地伸出筷子,将自己碗里碧绿鲜嫩的清炒菜心夹起一大筷,稳稳地放进了苏念面前的小碗里,声音温和地补充道,“多吃点蔬菜,营养均衡些。下午我们还要接着看那批书信原件,很耗精神的。”

这个小动作做得行云流水,仿佛演练过千百遍,带着一种近乎亲昵的熟稔和理所当然的关切。张教授将这细微的互动尽收眼底,端着饭碗的手顿了顿,眼中顿时多了几分了然于胸的笑意,那笑容里包含着欣赏、欣慰和一丝过来人的促狭。苏念只觉得刚刚降温的脸颊“腾”地一下又烧了起来,一股暖流混合着甜蜜的慌乱直冲心尖。她连忙低下头,假装专注地扒着碗里的米饭,不敢去看张教授那洞悉一切的眼神,更不敢看身旁陆时砚的表情。然而,胸腔里那颗不安分的心,却像被投入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果糖,在温水中缓缓融化,甜丝丝的滋味无声无息地浸润了四肢百骸,让她清晰地意识到:原来他那份不动声色的在意和关怀,早已如春雨般,无声地渗透进了每一个细微的日常举动里,藏在每一次自然的靠近、每一次及时的肯定、甚至每一次不经意的添菜之中。

下午的查阅工作更加深入。在恒温恒湿的特藏阅览室里,张教授亲自取出那批珍贵的明代民间书信原件(在工作人员严格监督下),允许他们在指定区域小心翻阅。纸张脆弱发脆,墨色深沉,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数百年的重量。苏念戴上白手套,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竹签拨动书页。在一封关于水利纠纷调解的联名信末尾,她意外发现了一行极为细小、写在信笺边缘空白处的批注,墨色与正文略有不同,字迹也更加潦草,内容竟是其中一位署名乡绅对另一位联名者私下提出的附加条件的抱怨。这个发现让她兴奋不已,立刻指给陆时砚看。两人头挨着头,在放大镜下仔细辨识那几行几乎被岁月抹去的字迹,低声讨论着这背后可能隐藏的乡绅联盟内部的微妙裂痕与博弈。那一刻,历史的呼吸仿佛近在咫尺,学术发现的喜悦和与身边人分享的默契,交织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陆时砚眼中满是赞赏,低声感叹:“念念,你有一双发现珍宝的眼睛。历史研究,就是要敢于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寻觅那照亮真相的星火。”

夕阳熔金,将博物馆西侧的窗棂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光影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斜线。查完最后一份关键文献,做好详尽的记录,告别了热情的张教授,两人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出博物馆大门。清冽的晚风拂面而来,吹散了在室内沾染的沉郁墨香。

博物馆门口的小广场一角,不知何时支起了一个小小的摊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手艺人坐在小马扎上,面前铺着一块靛蓝色的粗布,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他手工雕刻的各种木质小物件:憨态可掬的小动物、精美的花鸟纹饰,其中最为显眼的是一排排古朴素雅的书签。

苏念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她想起陆时砚办公室里那个硕大的、摆满书籍的书架,想起他阅读时专注的侧影。她不由自主地走过去,蹲下身,在那些书签中细细挑选。书签有檀木的深褐,有樟木的浅黄,有枣木的暗红。她指尖拂过那些温润的木料,感受着上面手工雕刻留下的细腻纹理,最终,目光停留在一枚用黄杨木精雕而成的书签上。书签顶端被打磨得圆润光滑,下方主体部分用简洁流畅的刀法,刻着一个古朴遒劲的“陆”字,字迹风格竟与陆时砚本人的笔迹有几分神似。刀工看似随意,却蕴含着一种沉稳的力量感,与陆时砚的气质莫名契合。

她拿起这枚书签,对着夕阳的光仔细端详,越看越觉得喜欢。正看得出神,一道高大的身影笼罩下来,带着熟悉的雪松气息。

陆时砚不知何时已走到她身边,也微微弯下腰,目光落在她手中那枚小小的书签上,语气里带着显而易见的笑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怎么?看中了这个?”

苏念被他的突然出现惊了一下,下意识地将书签攥紧在手心,温润的木料贴着她的肌肤。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抬起头,对上他近在咫尺、含着温和笑意的眼睛,夕阳的余晖在他深邃的眸子里跳跃。她鼓起勇气,将攥着书签的手微微抬起,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颤,却努力显得自然:“我……我觉得这个书签的样式……挺古朴雅致的,上面的字也刻得很有味道。你平时看书那么多,时间又长,用这个……应该挺合适的。” 她顿了顿,补充道,“算是……今天收获的纪念品。” 她的耳尖在夕阳下泛着可爱的粉红。

陆时砚显然没料到她会特意为自己挑礼物,更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带着他姓氏、如此贴心的物件。他明显愣了一下,深邃的眼眸中清晰的讶异一闪而过,随即被一种更为深沉、更为柔软的情绪所取代。那情绪像初春解冻的溪流,汩汩地涌动着,几乎要从他眼底满溢出来。他没有立刻去接书签,而是缓缓伸出手,带着一种近乎珍视的力道,极其温柔地揉了揉她的发顶。他的动作很轻,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宠溺和满足,指尖的温度透过发丝传递下来,让苏念的心尖都跟着一颤。

“好,”他看着她的眼睛,声音低沉而醇厚,如同陈年的美酒,每一个字都浸满了温柔,“这份‘纪念品’,我很喜欢。谢谢念念。” 他终于从她手中接过那枚还带着她体温的书签,指腹在那刻痕清晰的“陆”字上轻轻摩挲,仿佛在感受其上的每一道纹路。他珍重地将书签收进自己西装内侧的口袋,贴近心脏的位置,然后,目光重新落回苏念微微泛红的脸上,眼底的温柔几乎要化作实质流淌出来:“那我可得好好收着。以后看书的时候,每当看到这枚书签,就能想起今天,想起我们一起在这里查资料、讨论问题、发现线索的每一个瞬间。这些共同探寻历史足迹的点滴,比任何冰冷的史料都更值得珍藏。美好的记忆,是照亮前路的灯火,也是支撑我们不断求索的力量源泉。”

夕阳将两人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博物馆前光洁的地砖上,相依相偎,仿佛被时光温柔地拉长、定格。苏念跟在陆时砚身边,向着停车场走去。晚风吹拂着她的发丝,也吹拂着她依旧有些发烫的脸颊。她的手在口袋里,无意识地摩挲着空空的位置,那里曾放着那枚小小的书签,此刻它已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安静地躺在离他心脏最近的地方。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踏实感的甜蜜在她心中弥漫开来,像初秋傍晚温煦的风,温暖而熨帖。

她悄悄侧头,看着陆时砚在夕阳下挺拔沉稳的背影,看着他偶尔侧过头来与她说话时,眼中那抹永不消逝的专注与温和。一个清晰的念头,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她心底漾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

原来,和他一起做这样严谨、枯燥甚至需要皓首穷经的“正事”,在故纸堆里追寻历史的蛛丝马迹,也能像此刻的晚风一样,沁人心脾,甜入心扉。原来,通往真理的道路上,若有志同道合者并肩同行,纵使前路漫漫,亦是繁花似锦,每一步都踏在希望的田野上,心中自有一份难以言喻的甘甜与坚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