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红楼之老祖宗自救指南 > 第59章 新刊初立

红楼之老祖宗自救指南 第59章 新刊初立

作者:苏子当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9:14:02

大观园项目组的成立,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不仅改变了园内姐妹们的日常生活,更催生了许多新的气象。

那日贾母提议的“报刊”之策,更是让众人兴奋不已,连日来,秋爽斋成了最热闹的所在。

这日,探春、宝钗、李纨、迎春、惜春并新近身体大好的黛玉,齐聚晓翠堂,商议这报刊的具体事宜。

桌上摊着纸墨,众人围坐,脸上都带着跃跃欲试的光彩。

“祖母提议办这报刊,实在是妙极!”探春率先开口,眼眸晶亮,“只是,总得有个响亮又贴切的名字才好。诸位姐妹可有好主意?”

李纨素来沉稳,便道:“既是园中姐妹心血所聚,不若就叫《大观集》或《闺阁雅音》,倒也端庄。”

惜春正拿着炭笔在纸上随意勾勒,闻言抬头:“《雅音》虽好,未免有些泛了。我们作画,也是雅事。”

迎春细声细气地附和:“四妹妹说的是。”

宝钗沉吟片刻,道:“名字须得易记,又与我们有些关联。咱们的诗社名为‘海棠’,海棠花开似锦,寓意也好,不若就叫《海棠集》或《海棠新声》?”

“《海棠新声》……”

黛玉轻声重复,纤指抵着下颌,眼波流转间带着一丝灵动的神采,“‘新声’二字甚好,恰合我们初试啼声之意。

只是,我倒觉得,既是报刊,意在传播新知,记录我们园中点滴‘新事’,不若就叫《海棠新刊》?

既承了诗社之名,又点明了刊物之实,且‘新刊’二字,更显勃勃生气。”

“《海棠新刊》?”探春眼睛一亮,抚掌笑道,“好!这个好!林姐姐果然心思灵巧!既雅致,又点题,就定这个名儿了!”

众人皆点头称善,刊名便就此定下。

接着又商议刊发内容,定下首期可收录姐妹们的诗词新作、书画小品(惜春主动包揽了插图之事)、读书心得(黛玉、宝钗皆可供稿)。

还可加入宝玉、贾兰等人合适的文章,以及探春打算撰写的“高产农作物培育初探”(基于稻香村试验田的观察),宝钗整理的“蘅芜苑香草辨识与简易香方”,甚至李纨也可写些持家育子的心得。

内容务求雅俗共赏,清新务实。

“刊印之事,我已与母亲商议过,”宝钗接口道,她如今正式打理薛家生意,行事更见干练,

“薛家在京中有相熟的信誉良好的书局,刻印装帧皆可交由他们,质量与时效皆有保障。只是这售卖与利润……”

探春立刻道:“按我们之前商定的章程,所得利润,除却支付刻印成本,余下的,一部分充入园内‘活动基金’,另一部分,则按供稿多寡、优劣进行分配,如此方能激励众人,也算按劳取酬,公平合理。”

她看向宝钗,“只是这定价……”

宝钗早已成竹在胸:“初期刊物,意在打开局面,不宜定价过高。我核算过成本,若印数适中,定价每册二百文,寻常读书人亦能承受。先在薛家京中几处书铺寄卖,看看反响。若销路好,再考虑增印或交由南方书商。”

众人见她思虑周全,账目清晰,无不叹服。一套完整的《海棠新刊》运作流程,便在姐妹们的集思广益中初步成型,决定先试行半月刊印一次。

正事商议得差不多,气氛愈发活络起来。忽听得外面丫鬟笑着通报:“史大姑娘来了!”

帘栊一响,一个穿着大红羽绒缎袄,围着兔毛围脖,笑声如银铃般的姑娘一阵风似的卷了进来,不是史湘云又是谁?

她脸上红扑扑的,带着室外寒气的清新,一进来就嚷道:“好哇!你们在这里商议大事,竟也不等我!”

众人见她来了,都是欢喜。

探春笑着拉她坐下:“偏你来得迟!前儿老太太就说要接你过来住,偏你病了,如今可大好了?”

湘云爽朗一笑,拍了拍胸口:“早好啦!不过是偶感风寒,将养了几日罢了。我在家里闷得发慌,早想死你们了!方才听翠缕说,你们在弄什么‘新刊’?快与我说说!”

宝钗便笑着将《海棠新刊》之事与她细细说了。

湘云听得双眼放光,拍手道:“这个有趣!算我一个!别的不敢说,若论起作诗,我可不怕谁!下回诗社,必要争个魁首,好叫我的诗也印在这新刊上头!”

她性子豪爽,言语诙谐,顿时将气氛烘得更热。

黛玉见她来了,也难得地露出真切的笑意,打趣道:“是了,我们‘枕霞旧友’来了,下回诗社更有看头了。只盼你莫要再醉了,嚷着要吃生肉便好。”

一句话引得众人都笑起来,湘云也不恼,扑过去要拧黛玉的嘴,黛玉笑着躲到宝钗身后,一时间,晓翠堂内笑语喧阗,暖意融融。

说笑一阵,黛玉因每日晨起需练习八段锦,便先起身告辞回潇湘馆。

湘云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有些惊讶地对宝钗道:“林姐姐如今气色真好多了,我瞧着,竟比先前丰腴了些,走路也不似那般弱不禁风了。”

宝钗点头,微笑道:“正是呢。自老太太立了规矩,又请了太医专门调理,叮嘱她每日走动、练习那养生的八段锦,这两年下来,身子果然一日好似一日。如今虽仍比常人弱些,等闲头疼脑热却少了许多,精神头也足了。”

湘云感叹道:“老太太真是有心了。”

且说黛玉回到潇湘馆,紫鹃早已备好了温水和手巾。

黛玉净了手,觉得周身暖融融的,气息顺畅。

她走到窗边书案前坐下,案上整齐地摞着她历年来的读书笔记,还有正在构思的首期《海棠新刊》稿子——一篇关于《乐府诗集》中民生诗篇的赏析。

阳光透过茜纱窗,落在她莹润了许多的脸颊上,泛着健康的光泽。

她随手翻动着那些字迹或清秀或潦草的笔记,里面记录着她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时的感悟,间或还有一些对自然现象、各地风物的好奇与疑问。

看着看着,一个念头如同破土的春笋,悄然萌生。

她想起贾母偶尔提及的“学以致用”,想起宝钗、探春她们都在为园子、为将来做着实实在在的筹划,自己终日沉浸诗词,虽得乐趣,于实事上却似乎……隔了一层。

她的目光停留在笔记中记录的一些零散信息上:某地水患后的赈灾举措,某朝应对蝗灾的方法,某本农书上记载的抗旱作物……这些散碎的知识,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各处。

“若是……”黛玉轻声自语,眼眸越来越亮,“若是能将古今典籍中,关于应对天灾**、治理地方、安定民生的策略、方法、智慧,分门别类,系统整理出来,去芜存菁,编撰成册,不拘是水旱蝗瘟,还是吏治民生,皆有所本,有所参详……岂非比单纯吟风弄月,更有意义?”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再也挥之不去。

她仿佛看到了一幅更广阔的图景,她的才情与学识,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的、更具重量的方向。

这已不仅仅是为一期刊物供稿,而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

她提起笔,在雪浪笺上郑重地写下了五个字:《古今应对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