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的六月子夜,像是被施了一层神秘的魔咒。浓稠的雾霭在山林间肆意翻涌,呈现出一种诡异而独特的质感。那雾霭,恰似傈僳族老阿妈亲手织就,又特意浸过盐水的古老织布,沉甸甸的,裹挟着山林里独有的松针清香与腐殖质散发的微腥气息,顺着哨所那狭小的通风口,丝丝缕缕地钻了进来。哨所内的灯光在这雾霭的笼罩下,也变得影影绰绰,好似随时都会被这浓厚的雾气吞噬。
在这如梦似幻又略带压抑的氛围里,吉克阿依迈着沉稳的步伐前行。她脚上那双07式荒漠迷彩战术靴,坚实有力地碾过滇西特有的箭竹落叶。每一片菱形的枯叶,在与靴底触碰的瞬间,都发出清脆的声响,那声音短促而尖锐,竟奇妙地类似7.62mm子弹上膛时的脆响,在这寂静的山林间不断回荡。她手中紧握着95 - 1式突击步枪,枪身修长而冷峻,枪管与路边突兀的岩石偶尔摩擦,便会擦出细碎的火星,在黑暗中一闪即逝,就像夜空中稍纵即逝的流星。仔细看去,枪管左侧已然密密麻麻地刻满了三十七道划痕,这些划痕深浅不一,是她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与等待的见证。最新的三道划痕,是今晨破晓前,她趁着露水还未消散,用三棱刺刀蘸着那晶莹的露水,一笔一划刻下的归期倒计时。而每一道划痕的末端,都精心缀着独特的傈僳族月相符号,或圆或缺,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转与她内心深处的期盼。
“第三小组注意,坐标117 - 09发现红外异常。完毕!”我作为观察哨,紧张又急促的通报通过耳麦瞬间传遍整个巡逻队伍。吉克阿依几乎是在听到声音的同时,条件反射般迅速做出“警戒前进”的战术手语。她的动作敏捷而熟练,牧羊人突击组数日的严苛训练让这些动作成为了她身体的本能反应。可就在她收回食指的刹那,指尖不知怎的,误触到了战术灯的开关。一道惨白而刺眼的光束,瞬间刺破这浓稠如墨的雾霭,像是一把利刃,直直地射向远方,照亮了三十米外那座庄严而神圣的界碑。界碑上“中国·127”四个醒目的朱砂铭文,在这惨白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红,仿佛是用鲜血书写而成。这已经是本周她第三次出现这样的战术失误了,每一次失误,都像是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泛起一圈圈令人不安的涟漪。
而谢老板则贴着垂直的岩壁,身体几乎与岩壁融为一体,手中快速而熟练地更换着30发弹匣。他的眼睛里透着警惕与专注,余光始终紧紧锁着前方猫腰跃进的吉克阿依的身影。谁能想到,这个曾在集团军侦察兵比武中,以惊人的速度创下12秒速射记录的傈僳族女兵,此刻后背的HY - 103单兵电台天线竟呈45度倾斜,这是典型的非战斗状态异常。那根倾斜的天线,就像一面无声的旗帜,昭示着她此刻内心的波澜。
露水顺着QGF03钢盔那先进的防红外涂层,缓缓凝结成串,如同断了线的珠子,沿着战术导轨,悄无声息地流进她的作训服领口。那丝丝凉意,瞬间让吉克阿依打了个寒颤,也让她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遥远的怒江峡谷。那时,同样是这样湿漉漉的清晨,阿爸的独龙毯总是裹着她小小的身躯,带着阿爸身上温暖的气息,翻越高黎贡山去赶马帮市集。沿途的风景、热闹的市集,还有阿爸宽厚的手掌,都成了她童年最温暖的回忆。而如今,贴在她脊背的不再是柔软温暖的羊毛毯,取而代之的是95式步枪冰冷坚硬的战术背带。弹匣包里装着七枚30发弹匣,每一枚弹匣上都刻着傈僳族传统的“平安结”符号,那细腻而精致的纹路,承载着家乡的祝福与牵挂,是她在这漫长巡逻路上最温暖的慰藉。
当巡逻队小心翼翼地经过1989年战场遗址时,吉克阿依的靴底不经意间碾碎了半枚生锈的56式步枪弹壳。随着靴底的用力,那生锈的弹壳发出“嘎吱”的声响,铜锈簌簌掉落,在这寂静的山林里格外清晰。就在那一瞬间,吉克阿依的眼前忽然浮现出阿爸身着军装时的模样,军装上那颗五角星在炮火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穿透了时空的界限,直抵她的内心深处。
“阿依,检查红外夜视仪。”邓班那沉稳而带着关切的声音从队伍前端传来,打断了吉克阿依的回忆。她迅速回过神,摘下AN/PVS - 14夜视仪。目镜上还残留着昨夜潜伏时的雾气,模糊一片,就像她此刻有些混沌的思绪。回想起在300米开阔地那次失神,她其实看到的是界碑旁那棵古老而粗壮的老榕树。那棵榕树,和她珍藏在心底照片里黄叔抱着她时的那棵一模一样。当时,月光如水,温柔地透过榕树那繁茂的气根,在界碑上投下斑驳的网状阴影,那阴影的形状,像极了傈僳族织锦上精美的护山纹。那熟悉的纹路,勾起了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她沉浸在回忆之中无法自拔。直到探照灯那强烈的光线扫来,她才猛地惊觉,自己的战术姿势不知何时竟变成了幼年放牧时的蹲踞式,右手还下意识地保持着甩牧羊鞭的动作,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