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盛堂药膳坊”的开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州府商界这潭深水,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开业当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宾客如云。其铺面装潢奢华气派,远超“百草轩”;所售药膳产品,种类繁多,价格却普遍比“百草轩”同类产品低上三到五成,甚至更多。巨大的价格优势,加上“江南老字号”的招牌和刻意营造的声势,确实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图便宜、赶新鲜的顾客,门庭若市,风光无两。
反观“百草轩”,相比之下则显得冷清了许多。往日里需要排队等候的热闹景象不再,店内客流明显减少。一些原本稳定的中低端客户,也被“永盛堂”的低价所吸引,转而尝试新品。伙计们虽然依旧各司其职,但眉宇间难免流露出几分焦虑和失落。石头每日在店堂内外忙碌应酬,应对着各种或关切、或试探、甚至幸灾乐祸的询问,压力巨大。
面对如此直接的、近乎碾压式的价格竞争,店内伙计们私下里难免议论,是否也该适当调整价格,以免客源流失殆尽。连阿木这样沉稳的人,也忍不住向林薇薇表达了一丝担忧。
然而,林薇薇却异常沉静。她没有召开大会鼓舞士气,也没有急于调整策略,而是将春生、石头和阿木叫到内室,进行了一次冷静的分析。
“大家觉得,客人为何会来‘百草轩’?”林薇薇平静地问道。
石头答道:“自然是相信咱们的产品好,有效果。”
“不错。”林薇薇点头,“那‘永盛堂’靠什么吸引客人?”
“价格低,铺面大,宣传响。”春生接口道。
“对。”林薇薇目光扫过三人,“价格、排场、宣传,这些固然重要,但并非根本。药膳之根本,在于‘效’。价格再低,若无效,甚至有害,客人最终会如何?”
“自然会离开。”阿木若有所悟。
“正是此理。”林薇薇语气坚定,“‘永盛堂’初来乍到,凭借低价和声势,确能吸引眼球。但药膳调理,非一日之功,更非越便宜越好。其用料、工艺、乃至对药性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效果和安危。我们若自乱阵脚,盲目降价,要么牺牲品质,自毁长城;要么亏损经营,难以持久。此乃下策。”
她顿了顿,继续道:“我们的优势,在于多年积累的口碑,在于对药材的严格筛选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在于像‘固本培元膏’和‘益气健步丸’这样经过验证的、真正有效的产品。我们要做的,不是跟着他们的节奏去打价格战,而是坚守我们的品质,并将这种品质的优势,更清晰、更有力地传递出去!”
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三人豁然开朗,心中的浮躁和焦虑顿时平息了不少。
策略既定,众人分头行动。林薇薇亲自坐镇,更加注重与每一位进店顾客的沟通,耐心解答疑问,细致了解需求,用专业和真诚巩固信任。她甚至鼓励顾客将“永盛堂”的产品与“百草轩”的进行对比体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石头则负责对外联络和信息收集。他加强与老主顾的联系,尤其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士绅和信誉良好的药商,坦诚沟通当前的竞争态势,重申“百草轩”保证品质、不参与恶性价格战的立场,赢得了许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他也 discreetly 收集“永盛堂”产品的实际反馈。
春生肩上的担子最重。林薇薇将应对此次竞争的核心任务——“以质取胜”的具体落实,大半交到了他的手上。这不仅是对他技术的考验,更是对他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全面锤炼。
春生没有辜负期望。他首先进一步加强了内部质量控制。对“固本培元膏”和“益气健步丸”这两大核心产品,他制定了更为严苛的原料验收标准和工艺操作规范,亲自监督每一道工序,确保出品万无一失。他甚至改进了包装,在“固本培元膏”的瓷罐底部,烧制了小小的“百草”印记和批次编号,以示对品质的承诺。
更重要的是,春生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凸显品质差异。他细心研究“永盛堂”的平价产品,发现其多为常见药材的简单配伍,用料普通,工艺粗放。于是,他在林薇薇的指导下,精心准备了一份通俗易懂的“药材鉴别小常识”,图文并茂地展示优质茯苓、黄芪、蜂蜜等与普通货色的区别,摆放在店内醒目位置,由伙计们向感兴趣顾客讲解。同时,他建议将药圃自产的那批风味独特的蜂蜜和枣子,用于制作少量“精品试用装”的膏体和丸剂,免费赠予重要客户品尝,让其直观感受“百草轩”产品的独特魅力。
这一系列举措,初时效果并不显着。“永盛堂”的低价策略依然吸引着大量人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一些最初被低价吸引、购买“永盛堂”产品的顾客,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平平,甚至有人出现轻微不适(或因药材劣质,或因不对症)。而他们身边那些坚持使用“百草轩”产品的老友,身体状况的改善却是有目共睹。两相对比,高下立判。于是,不少人又开始回流到“百草轩”,虽然价格高些,但他们宁愿“花钱买放心,买效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