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永盛堂”的阴影如同南疆梅雨季的阴云,沉沉地压在“百草轩”上空。药材市场的暗流涌动、土地收购的传闻、以及对手紧锣密鼓的药膳研发,都预示着这场商战已从简单的产品竞争,升级为关乎生存根基的产业链之争。然而,压力之下,“百草轩”内部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与创造力。林薇薇制定的“精耕深作”策略,成为了指引众人前行的明灯。
后院扩建的药圃工地日夜赶工,泥土的芬芳混合着草药的清苦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老陈头仿佛焕发了第二春,整日泡在工地上,凭着他几十年与土地打交道的经验,指挥着工匠们起垄、排水、搭设荫棚,力求为那些娇贵的药材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春生则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不仅学习种植技术,更将《百草归真》中关于“道地药材”的论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记录下每种药材的生长习性、喜阴喜阳、需水需肥的详细数据,为未来的标准化种植积累宝贵的经验。
与此同时,工坊深处的“固本培元膏”研发,也进入了最关键的攻坚阶段。这款新品的定位极高,旨在针对中老年人元气亏损、阴阳两虚的顽症,其配方构思源于兽皮残卷中一段模糊的“扶正固本”记载和《百草归真》里“精气互化”的深奥理论。林薇薇选取了人参、黄芪、熟地、山药等补益之品为君,佐以龟甲胶、枸杞子等滋阴之物,更关键的是,她尝试加入了一味极其罕见、炮制工艺复杂的“九制黄精”,以其“补诸虚,填精髓”的卓效为引,旨在达到“固本培元,阴阳同调”的至高境界。
然而,理论完美,实践却困难重重。首批试验品熬制出来,要么药味过于浓浊,难以入口;要么药性未能完全融合,效果平平;更棘手的是,那“九制黄精”的炮制火候极难掌握,稍有不慎,便失了药性,甚至产生微毒。接连的失败,让参与制作的阿木都有些气馁,连负责品尝效果的老陈头(自愿试药)也委婉表示“劲儿是有点,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不够通透”。
林薇薇面对挫折,却并未急躁。她将失败的样品一一编号保存,详细记录每次的配料比例、熬制时间、火候变化。夜深人静时,她便与春生一起,对着这些记录和古籍,反复推敲。
“师父,”春生指着兽皮残卷上一处几乎磨灭的符文,“您看这里,旁边似乎画着水滴和火焰交缠的图案,是不是暗示炮制时,需水火交替,反复淬炼?”
林薇薇凑近细看,心中一动。她想起《百草归真》中也有“九蒸九晒,取其纯和”的说法,但具体如何“蒸”、“晒”,并无定论。春生的发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或许……我们之前的炮制,过于追求单次长时间的蒸晒,反而使药性僵滞。不如试试‘少火慢蒸,短时暴晒,反复九次’,模拟天地阴阳交替之感,或许能激发出黄精更深层的药性?”林薇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师徒二人说干就干。他们重新选取上等黄精,严格按照设想的新工艺进行炮制。每一次蒸晒,都细心观察药材的颜色、质地、气味变化,并记录数据。这个过程极其耗时耗力,需要极大的耐心。春生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灶台和晒场旁,眼睛熬得通红,却毫无怨言。
就在“固本培元膏”研发陷入胶着之际,外部的压力开始具体化。石头负责的药材采购遇到了大麻烦。几种配制“固本培元膏”所需的辅料,以及店里日常用量较大的优质茯苓、当归等,货源突然变得极其紧张,价格更是翻了两三倍。相熟的药贩子私下告知,是江南来的大客商,几乎以扫货的方式垄断了市场,并且放话,只要是“百草轩”来采购,价格还要再涨三成!
这无疑是**裸的针对!若无法获得足够的优质药材,不仅新品研发要搁浅,连日常经营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石头急得嘴角起泡,四处奔走,却收效甚微。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日,那位曾与林薇薇有过一面之缘、在御膳房当差的宫女碧荷,竟趁着出宫采办的机会,悄悄来到“百草轩”,带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她在宫中听到一些风声,似乎有江南籍的官员,向宫内引荐了“永盛堂”的药膳,言其“物美价廉,功效卓着”,颇有欲与“百草轩”一争宫内市场之意。
消息虽未证实,但足以让林薇薇心惊。对手的触角,竟然已经伸到了宫廷!若“永盛堂”真的凭借低价和关系打入宫内,对“百草轩”的声誉将是沉重打击。
内忧外患,同时达到顶点。店铺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连最沉稳的石头,眉宇间也染上了浓重的忧色。
然而,就在这至暗时刻,转机悄然降临。
经过九天夜以继日的反复试验,按照新法炮制的“九制黄精”终于出炉。这一次的黄精,色泽黑亮如漆,质地软糯适中,凑近闻之,有一股淡淡的、类似蜜香的甘醇气息,全然没有了之前的浊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