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流放岭南:开局一座破酒馆 > 第12章 初入宫门显真章 药香暗渡陈仓计

马车在官道上颠簸半月有余,窗外的景致由南国的葱郁渐变为北地的苍茫。林薇薇一路未曾停歇研读,将《百草归真》与太医署医案反复对照推敲,心中对那位未曾谋面的“贵人”的病情,已有了初步的轮廓。然而,理论推演与实地应对终究不同,越接近京城,她心中的那根弦便绷得越紧。

这日黄昏,马车终于抵达了巍峨的京城。透过车窗,但见城墙高耸,门禁森严,车马人流如织,一派帝都气象,远非州府可比。马车并未在繁华街市停留,而是径直驶入一条清净的街道,停在一处并不起眼、却透着肃穆之气的宅院前。门楣上并无匾额,只有两个简单的字:“静舍”。

那一路沉默的内侍此时方开口道:“林娘子,此处乃温院判安排的暂居之所。今日天色已晚,你好生歇息,明日自有安排。” 语气虽仍平淡,却比路上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郑重。

林薇薇心知,这“静舍”恐怕是太医院或相关机构用于安置像她这类特殊人员的处所,既是为了方便管理,也是一种变相的隔离观察。她道了谢,提着简单的行囊下车,自有仆役引她入内。

宅院内部清幽整洁,陈设简单却用料讲究。她被安置在一间厢房,饭菜也有人按时送来,只是行动范围仅限于这小院之内,且明显能感觉到暗处有目光注视。她并不意外,也乐得清静,正好利用这最后的时间整理思绪。

次日一早,便有仆役传话,温院判要见她。林薇薇仔细整理好衣冠,确保无不妥之处,这才随人来到一间书房。温院判早已等候在此,依旧是那副清癯模样,只是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与忧虑。

“林娘子一路辛苦。”温院判示意她坐下,开门见山,“情况有变。圣体近日因偶感风寒,咳喘之症加剧,太医署诸公束手,陛下心情不佳。召你入京之事,已在署内引起不小波澜。按规矩,你需先通过太医署的考核,方能为陛下诊脉。”

林薇薇心中了然,这是意料中事。她一个毫无资历的民间女子,若直接面圣用药,那些翰林医官们岂能心服?这考核,既是门槛,也是下马威。

“晚辈明白。但凭院判安排。”林薇薇恭敬答道。

温院判深深看了她一眼,道:“考核定于三日后,在太医署药房进行。届时会有三位署内资深太医共同主持,考核内容无非‘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药材辨识、方剂配伍。然其标准,必然严苛无比。你……要好生准备。” 他话中带着提醒,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回到静舍,林薇薇并未惊慌。她知道,这考核的关键,不在于炫技,而在于“稳”和“准”。她必须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和清晰的诊疗思路,让那些挑剔的太医挑不出错处,同时又不能过于锋芒毕露,引人嫉恨。

三日后,林薇薇在内侍的引领下,第一次踏入了庄严神秘的太医署。署内药香浓郁,回廊深深,往来皆是身着官袍、神色肃穆的医官,见到她这个陌生女子,皆投来或好奇、或审视、或隐含不屑的目光。

考核设在药房旁的一间静室。三位主考太医均已就座,居中一位须发皆白,面色红润,是太医署右院判孙太医,以用药稳健着称;左侧一位面容清瘦,目光锐利,是擅长针灸的周太医;右侧一位体型微胖,总是笑眯眯的,是主管药材的董太医。这三人,几乎代表了太医署的最高水平。

考核开始。先是药材辨识。董太医命药童端上十个蒙着红布的托盘,揭开后,是十种形态相似或炮制特殊的药材。其中不乏一些罕见之物,如“相思子”(并非红豆,而有毒)、“鬼臼”(活血化瘀,但有剧毒需特殊炮制)等。若在以往,林薇薇或需仔细辨认,但得益于《百草归真》的广博和她与老陈头、春生的实践,这些药材她大多了然于胸。她从容不迫,一一指出药名、性味、功效、主治及使用禁忌,言语清晰,无一错漏。连董太医眼中都闪过一丝讶异。

接着是方剂配伍。孙太医给出一个虚拟病案:一老年患者,素体阳虚,近日感寒,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稀、四肢不温等症状。要求拟定方剂。

这正是林薇薇一路推演的重点!她不假思索,道:“此乃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实里虚之证。治当温阳解表,散寒化痰。晚辈以为,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附子温肾助阳,扶正祛邪;细辛温肺化饮,散寒通窍。可酌加杏仁、甘草,增强宣肺止咳、调和诸药之力。然附子有毒,需先煎久煮,且用量需极为谨慎,中病即止。”

她给出的方子,正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名方,思路完全契合病机,且特别强调了附子的使用禁忌,显示出极强的专业性。孙太医抚须微微颔首,未置可否,但眼神中的轻视已减了几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诊脉。一位事先安排好的、患有慢性咳喘的老年仆役被引了进来。三位太医轮流诊过脉后,示意林薇薇上前。

林薇薇凝神静气,三指搭上老仆腕间,细心体察。脉象浮取略紧,沉取则细弱无力,尤以尺脉为甚。结合其面色晄白、气息短促、舌淡苔白滑的表现,她心中已有判断。

“如何?”周太医冷冷问道。

林薇薇收回手,恭敬答道:“回禀各位大人,此患者脉象浮紧,主表寒未解;然沉取细弱,尺部尤甚,乃肾阳虚惫,纳气无权之象。结合其症,当属‘寒饮伏肺,肾不纳气’之证。病机根本在于肾阳虚衰,标在于寒痰壅肺。寻常散寒化痰之剂,恐难奏全功,需温肾纳气与宣肺化痰并举,标本兼治。”

她这番诊断,不仅点明了症状,更深入剖析了病机本质,与之前三位太医(或许有意设置的复杂病案)的判断不谋而合,甚至更强调了“肾为气之根”的根本问题。

三位太医交换了一个眼神。孙太医缓缓开口,问了一个看似无关却极为刁钻的问题:“林娘子,依你之见,药膳与药剂,根本区别何在?陛下万金之躯,若用食疗,当以何为先?”

这个问题,直指林薇薇的立身之本,也暗含质疑——食疗小道,岂能用于君王?

林薇薇心知这是最关键的一问,她深吸一口气,从容应答:“回大人,药膳与药剂,皆以药材性味疗疾养生,本出同源。然区别在于,药剂力专效宏,旨在攻邪治病,如良将用兵,直捣黄龙;药膳则性味平和,重在扶正固本,调和阴阳,如贤相治国,润物无声。用于陛下龙体,晚辈以为,当以‘扶正气、调脾胃’为先。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药力易行,正气易复。故食疗之初,当选性味平和、易消化、能健脾开胃之品,为后续调理奠定根基,而非急于求成,妄用攻伐。”

她将药膳提升到“治国”的高度,强调其“扶正固本”的核心价值,并提出了稳妥可行的“先调脾胃”策略,既展现了自己的专业理念,又符合宫廷求稳的基调,可谓滴水不漏。

书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三位太医再次对视,最终,孙太医微微颔首:“思路清晰,诊断准确,应答得体。林娘子,你且先回静舍候旨吧。”

考核结束。林薇薇知道,自己算是勉强过了第一关。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她回到静舍,并未放松,而是立刻将考核过程详细记录,反复推敲自己的每一个回答,寻找可能存在的疏漏,并思考下一步若真能面圣,该如何着手。

她明白,在这深宫之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药香已悄然渡过了第一道关卡,但想要真正“暗渡陈仓”,抵达那九重宫阙的核心,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而太医署那些意味深长的目光,也预示着未来的路绝不会平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