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涧归来,林薇薇的生活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沉稳的力量。邓老者虽未正式收徒,但那句“可在一旁观摩打下手”的允诺,如同在她面前推开了一扇通往广袤天地的窗。她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挣扎,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名为“求知”的渴望。
母亲的病情稳定好转,每日按时服药,已能下地缓慢行走,做些极轻省的活计,脸上也渐渐有了血色。家中最大的隐忧暂解,林薇薇肩头的重担轻了大半,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的“学业”之中。
她不再满足于仅仅制作芋饼和酸笋换取微薄的口粮。每次进山,她的目标变得更加明确——辨识草药,观察其生长环境,记录其采摘时节。她将邓老者偶尔指点或自己旁观学到的零碎知识,与二丫父亲那块石板地图上的标记相互印证,小心翼翼地拓展着自己对这片山林的认知边界。
她的背篓里,除了日常所需,渐渐多了一些常见的、药性平和的草药:清热解表的紫苏、止咳化痰的陈皮(她晒制了自己采集的柑橘皮)、散瘀消肿的田基黄……每一样,她都反复比对确认,绝不敢有丝毫差错。邓老者“用药关乎人命”的告诫,如同警钟,时时在她心中回响。
机会很快悄然降临。
这日午后,她正背着半篓新采的紫苏和几株给母亲补身子的黄芪往回走,路过村中那棵大榕树时,恰逢几个妇人围坐在一起做针线,唉声叹气。
“……我家那口子淋了雨,发热咳嗽,躺了两天了,浑身酸痛,唉……”
“可不是,这鬼天气,忽冷忽热,我家小子也流清鼻涕,打喷嚏,小脸烧得通红,喂什么都不肯吃,可愁死我了!”
“去找周掌柜抓点药?他那好像有点柴胡……”
“快别提了!那点药贵得要死,上次买了点,吃下去也没见多大用处,白费钱!”
妇人们七嘴八舌,愁容满面。在这缺医少药的山村,一场寻常的风寒感冒,有时也能拖成大病。
林薇薇脚步顿了顿,心中微动。她认得其中一位正是前几日想用野果换酸笋的妇人。她犹豫片刻,还是走了过去,轻声开口:“几位婶子,若是风寒初起,发热怕冷,头痛身痛,我倒知道几个简单的土法子,或许能缓解一二。”
妇人们闻声抬头,见是她,脸上都露出诧异之色。
“林丫头?你说啥?土法子?”
“你能有啥法子?你娘那病……不是吃了贵药才好的吗?”
林薇薇摇摇头,语气平和:“我娘那是沉疴旧疾,需对症下药。寻常风寒不同。”她放下背篓,取出几把新鲜紫苏叶和晒得半干的陈皮,“这是紫苏叶,能发汗散寒;这是陈皮,能理气化痰。若是刚起病,用紫苏叶、陈皮,再加几片生姜和红糖一起煮水,趁热喝下,盖被发发汗,或能缓解。若是小儿发热,可用温水擦拭额头、脖颈、腋下降温,多喂温水。”
她话说得清晰明白,将药材的功效和用法说得简单易懂。这些都是邓老者提过、药性温和、不易出错的常见用法。
妇人们将信将疑地看着她篓里的草药。
“这……这野草叶子真管用?”
“红糖多金贵啊……”
林薇薇看出她们的疑虑,想了想,从篓里分出一些紫苏叶和陈皮,递给那位家里有小孩的妇人:“婶子,这些您先拿回去试试,不加红糖,只用紫苏、陈皮、姜片煮水也行,发汗后注意别再受风。若有效,日后自家去采便是,山边就有,不花钱。”
那妇人迟疑地接过,看着手里青翠的叶子和干瘪的橘皮,又看看林薇薇真诚的眼神,终是点了点头:“那……那谢谢林丫头了,我回去试试。”
另外那位家中男人病了的妇人见状,也有些心动,嚅嗫着问:“那……那发热浑身痛的……”
林薇薇略一思索,道:“若是发热重,酸痛无力,可加一点薄荷叶(她指了指篓里另一种植物),但薄荷发汗力强,体虚者需慎用。最好还是能发汗解表。”她没有更深入的药,不敢乱说。
那妇人叹了口气:“唉,试试吧,总比干熬着强。”也向林薇薇讨要了一点紫苏叶。
林薇薇并未吝啬,将采来的紫苏和陈皮分了大半给她们,只叮嘱务必对症且不可过量。
事情本到此为止,林薇薇并未放在心上。谁知过了两日,那位为孩子求药的妇人竟兴冲冲地找到她家破草棚来了,手里还提着一小捆水灵的青菜。
“林丫头!林丫头!真神了!”妇人脸上笑开了花,“我家小子喝了那紫苏水,发了一身汗,第二天烧就退了!鼻涕也不流那么厉害了!肯吃东西了!真是多谢你了!”
她又将那位家中男人生病的妇人也拉了过来,那妇人脸上也带着几分喜色:“我家那口子也说喝了身上松快了些,虽还没全好,但能下地了!林丫头,你这法子真管用!”
两人千恩万谢,硬是将青菜和几个鸡蛋塞给林薇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