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的梁柱在阴沉的天色下投下巨大的阴影,如同笼罩在大汉朝堂上的阴霾。刘邦的灵柩停放在前殿中央,灵堂的白幡在穿堂风中猎猎作响,空气中弥漫着香烛与哀伤混合的气息。年仅十六岁的惠帝刘盈身着孝服,跪在灵前,面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不安与怯懦。他身后,吕后一身素衣,虽面带戚容,眼神却锐利如刀,扫视着前来吊唁的群臣,仿佛在评估每个人的忠诚与威胁。刘邦驾崩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正迅速演变成汹涌的暗流,一场围绕皇权的风暴已悄然拉开序幕。
权力真空:刘邦驾崩与太后的决断
刘邦的驾崩来得突然却也在预料之中。晚年的他饱受箭伤与病痛的折磨,白登之围的屈辱更是让他心力交瘁。临终前,他召集群臣,留下最后的遗诏:“国大事,决于太后;诸吕不得干政,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份遗诏既是对吕后的信任,也是对她的约束,更是对白马之盟的再次强调。
然而,刘邦尸骨未寒,吕后便开始行动。她秘不发丧,与亲信审食其密谋:“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多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她担心那些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将领们不服年幼的惠帝,想要趁机诛杀功臣,以绝后患。
这个疯狂的计划被郦商得知,他找到审食其,警告道:“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若闻帝崩,诸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亡可翘足而待也。”审食其将这话转告吕后,吕后这才打消了念头,不得不为刘邦发丧,宣布惠帝继位。
但吕后的野心并未因此收敛。在她看来,惠帝懦弱无能,根本无法掌控局势,刘邦留下的“决于太后”的遗诏,成了她临朝称制的尚方宝剑。她在刘邦的葬礼上,以“新帝年幼,朝政不稳”为由,宣布“凡军国大事,先禀太后,再奏皇帝”,公然将朝政大权揽入怀中。
群臣虽有不满,却敢怒不敢言。刘邦时期的功臣老将们,如陈平、周勃、灌婴等,看着灵堂前那个垂帘听政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忧虑。他们知道,刘邦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吕后的临朝称制,必然会打破朝堂的平衡,引发新的动荡。
临朝称制:太后的铁腕与诸吕的崛起
惠帝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尊吕后为皇太后。吕后以太后之尊,正式临朝听政,开始了她对大汉王朝长达十五年的统治。她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提拔吕氏子弟,安插亲信,逐步蚕食刘氏宗室和功臣集团的权力。
“封吕台为吕王,辖济南郡;封吕产为梁王,辖梁地;封吕禄为赵王,辖赵地……”吕后在朝堂上宣读分封诏书,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诏书念完,朝堂上一片死寂,群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要知道,刘邦当年与群臣杀白马盟誓,定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铁律,吕后的这个举动,无疑是公然违背白马之盟,挑战整个朝堂的底线。终于,右丞相王陵忍不住站出来,高声反对:“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吕后脸色一沉,冷冷地看着王陵:“右丞相以为不可?”王陵毫不畏惧:“臣以为不可!太后此举,违背高帝遗愿,动摇国本!”吕后不再理他,转而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你们以为如何?”
陈平与周勃对视一眼,心中虽不赞同,却知道此时与吕后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陈平回答:“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周勃也附和道:“臣等赞同左丞相之言。”
吕后满意地点点头,下令退朝。王陵怒气冲冲地拦住陈平和周勃:“始与高帝啑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叹了口气:“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言以对,心中却充满了失望。
不久之后,吕后就借故罢免了王陵的右丞相之职,任命陈平为右丞相,审食其为左丞相,彻底掌控了朝政。吕氏子弟如吕台、吕产、吕禄、吕通等,纷纷被封为王、侯,掌握了京城卫戍部队和部分地方兵权,刘氏宗室和功臣集团被进一步边缘化。
灵蛊之术:控制修士与巩固权力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吕后将目光投向了朝中的炼气士群体。这些人掌握着奇门遁甲、灵脉勘探等特殊能力,在军队、祭祀、工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吕后知道,要想真正掌控朝政,必须控制这些炼气士。
她秘密从百越之地找来一位擅长“灵蛊术”的巫师,炼制了一种奇特的“子母蛊”。这种蛊虫源自《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的“蛊雕”精血,母蛊由吕后亲自保管,子蛊则被她悄悄下在了几位重要炼气士的饮食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