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的冬日寒风如刀,卷着枯草碎屑掠过旷野,将汉军的旌旗吹得猎猎作响。六十万汉军如铁桶般将这片低洼谷地团团围住,营地连绵数十里,篝火在暮色中连成星海,与天上的寒星交相辉映。韩信立马于中军高岗,玄甲上的冰霜反射着冷月微光,他手中的“兵仙剑”斜指地面,剑尖灵力流转,与脚下的“十面埋伏阵”阵眼隐隐共鸣。谷心的楚军营寨已缩成一团,残破的“楚”字旗在风中瑟缩,昔日不可一世的破阵骑此刻只能困在垓下,如瓮中之鳖。
六十万合围:天罗地网的形成
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四路大军在垓下完成合围的那一日,天空飘起了细碎的雪粒。刘邦的荥阳主力自西而来,沿途收拢了散落的汉军残部,兵力扩充至二十万;韩信的齐地精锐从东突进,带着潍水之战的余威,十万士兵个个盔明甲亮,炼气士营的“灵犀杖”在雪中泛着蓝光;彭越的梁地兵马自北而下,五万轻骑擅长袭扰,早已切断楚军北上的退路;英布的淮南军则扼守南侧要道,五万士兵多是熟悉山地作战的劲卒,玄铁营打造的“破甲符”在阳光下闪烁。
“六十万对十万,项羽插翅难飞。”刘邦在中军大帐与韩信对弈,棋子落在棋盘的“垓下”位,“韩将军的十面埋伏阵何时可成?”韩信执黑子落下,将白子围在中央:“三日之内便可布成。此阵融合奇门遁甲‘八门’与秦军‘九环锁灵阵’残纹,共分十区,各区以灵脉相连,可吸楚军灵气,困其主力。”
十面埋伏阵的布设耗费了汉军大量心血。韩信命人在垓下四周挖出深沟,沟中埋设“吸灵符”——这种符咒源自九环锁灵阵的核心符文,能缓慢吸收周围的灵力;又在八方要道布下“困龙桩”,桩身刻满《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的“烛龙纹”,夜间会散发幽光,震慑楚军心神;最外围则由彭越的轻骑巡逻,防止楚军突围。
英布的玄铁营在阵眼处铸造了一座“镇灵台”,台高三丈,顶端镶嵌着从潍水缴获的“玄龟甲”——此甲蕴含水脉灵力,能增幅阵法的吸灵效果。炼气士们日夜在台周围打坐,将自身灵力注入阵眼,使十面埋伏阵的灵力流转日益顺畅。李信(汉军炼气士统领)向韩信禀报:“将军,阵中灵脉已与垓下地下阴脉连通,三日内便可达到最大吸灵强度。”
被困垓下的楚军此时仅有十万余人,且多是伤兵与疲惫之卒。项羽的破阵骑在连日奔逃中损失过半,剩下的战马无草可食,瘦得皮包骨头;士兵们衣不蔽体,粮草断绝,只能煮雪为饮,煮弩为粮;更致命的是,随军的炼气士灵力耗竭,营中的“玄龟阵”早已失效,连最基础的“御寒符”都难以炼制。
“大王,汉军在四周布下了诡异阵法,营中的灵力越来越稀薄了。”楚军炼气士统领项伯面色惨白地禀报,他手中的灵脉罗盘指针疯狂乱转,“士兵们连举盾都感到吃力,这阵法能吸人灵气!”项羽将手中的霸王剑重重顿地,剑刃插入冻土三寸:“不过是些旁门左道!待我明日率军冲杀,定能破阵!”
十面埋伏阵:奇门与锁灵的融合
第三日清晨,十面埋伏阵正式启动。随着韩信在镇灵台敲响“灵犀鼓”,垓下四周的吸灵符同时亮起红光,困龙桩的烛龙纹发出幽蓝火焰,整个谷地的灵力如潮水般向阵眼汇聚。楚军士兵顿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手中的兵器变得沉重无比,连呼吸都变得困难。
“此阵分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外加前后两区,共十面埋伏。”韩信站在高岗上,向刘邦解释阵法布局,“项羽若从‘生门’突围,会落入彭越的骑兵陷阱;若走‘开门’,则会撞上英布的玄铁营;唯有‘死门’看似薄弱,实则连接地下阴脉,入者灵力尽散。”
阵中的九环锁灵阵残纹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从秦军遗址中拓印的符文,虽不完整,却保留了“锁灵、吸灵”的核心功能。楚军修士释放的术法刚出体外,便被周围的符文吸附,火球术变成火星,土墙术化作碎土。项伯试图凝聚灵力冲击阵眼,却被反弹的灵力震得口吐鲜血:“这是……九环锁灵阵!汉军竟会用秦人的阵法!”
十面埋伏阵的十区各有妙用:东区布“迷踪阵”,楚军进入后会迷失方向,幻象丛生;西区设“地刺符”,踩中者会被尖刺穿透甲胄;南区掘“陷马坑”,坑底铺满“化灵砂”,战马踏入即灵力溃散;北区置“滚石阵”,巨石上刻“破甲符”,砸落时能撕裂防御……各区由灵脉通道相连,汉军可通过“奇门遁法”在各区之间快速移动,而楚军则寸步难行。
项羽亲率破阵骑冲击“生门”,试图打开缺口。他催动霸王煞气,战马喷吐白气,长戟挥舞间劈开汉军的箭雨。但刚冲到阵前,地面突然亮起红光,吸灵符瞬间将他的煞气吸去三成,长戟的破阵纹光芒黯淡。“怎么回事?”项羽大惊,胯下战马突然前蹄跪地——马蹄踩中了陷马坑中的化灵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