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口的山风裹挟着太行山的灵脉寒气,穿过狭窄的隘口,将汉军的旌旗吹得猎猎作响。韩信立马于隘口东侧的河畔高岗,玄色披风下的手紧紧握着兵仙剑,剑身流转的淡金色灵光与脚下的洨水灵脉隐隐共鸣。三万汉军将士按他的指令列阵:一万锐士背水而立,阵型如“长蛇”,首尾相接;一万步兵沿河岸展开,布成“鹤翼”,护住两翼;最后的一万士兵则隐入西侧山林,布下“奇门遁阵”——这是他结合《奇门遁甲·烟波钓叟歌》改良的伏击阵,阵眼藏于山神庙的古柏之下,由炼气士李信亲自坐镇。对岸的赵军大营连绵十里,旌旗上的“赵”字在阳光下刺目,二十万大军的气息让隘口的灵力都变得凝滞。
井陉天险:绝地的抉择与赵军的轻视
井陉口是连接燕赵与关中的咽喉要道,两侧太行山如刀削斧劈,中间仅有一条宽不足三里的通道,洨水自西向东穿隘而过,将谷地分为南北两岸。此地灵脉特殊,南岸属“阳脉”,灵力炽烈,适合进攻;北岸属“阴脉”,灵力凝滞,利于防御。赵军主帅陈余将主力布于南岸高地,营寨按“八卦九宫”布局,中军大营设在“中宫”位,背靠“镇山灵脉”,左右两翼分驻“乾、兑”金位,布下“金戈阵”,锋芒直指汉军可能进攻的路线。
陈余站在中军帐前的望楼,看着对岸汉军的布阵,忍不住抚须大笑:“韩信小儿,果然是匹夫之勇!竟让士兵背水列阵,此乃兵家大忌!他以为这样就能激发士气?殊不知背水无退路,一旦战败便是全军覆没!”身旁的谋士李左车忧心道:“主帅不可轻敌。韩信虽年轻,却破三秦、败章邯,用兵如神。井陉口地势险要,汉军背水列阵必有后手,不如固守隘口,断其粮道,待其自溃。”
陈余却挥手打断:“李大夫多虑了!我二十万对三万,兵力悬殊,若不敢正面迎战,岂不被天下诸侯耻笑?韩信远道而来,粮草不济,背水列阵不过是穷途末路的挣扎。传令下去,明日全军出击,务必一战歼灭汉军!”他命人在阵前竖起“斩韩信者赏千金”的大旗,赵军士兵见状欢呼雀跃,士气高涨,连营寨的“金戈阵”灵纹都因士兵的亢奋而光芒大盛。
韩信对赵军的轻视早有预料。战前他派细作潜入赵营,得知陈余拒绝李左车“断粮道”的建议,便知此战必胜。“陈余刚愎自用,赵军骄纵轻敌,这正是我们的机会。”韩信对将领们部署战术,“背水阵是饵,引赵军倾巢而出;山林伏兵是钩,待赵军离营后夺取大营;最后背水士兵与伏兵前后夹击,定能破敌。”
汉军的背水阵并非毫无准备。韩信命士兵在河岸埋设“地刺符”,符上刻有《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的“穷奇爪”纹,能在敌军靠近时弹出尖刺;又让炼气士在水中布下“凝水灵阵”,使洨水南岸的水流变得迟缓,延缓赵军进攻速度。“我们看似绝地,实则有三利:一利军心必死,二利赵军骄躁,三利地形设伏。”韩信的话让将士们原本紧张的心安定下来。
入夜后,井陉口的灵力波动变得异常。赵军大营灯火通明,士兵们饮酒作乐,毫无防备;汉军营地则一片寂静,背水列阵的士兵嚼着干粮,擦拭兵器,眼中闪烁着决死的光芒。李信带着炼气士在山林中调试奇门遁阵,阵眼的古柏被注入灵力,枝叶间浮现出“休、生、伤、杜”四门符文,只待赵军入瓮。
战前交锋:骄兵的挑衅与诱敌的铺垫
次日清晨,赵军的进攻号角刺破晨雾。陈余亲率中军主力,沿南岸向汉军发起冲锋,二十万大军如潮水般涌出营寨,旌旗蔽日,脚步声震得地面发颤。前锋的“铁骑兵”身着玄铁符甲,马蹄踏过洨水浅滩,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他们的目标直指汉军的背水阵,想一举将汉军赶入河中。
“放箭!”韩信一声令下,汉军的“鹤翼阵”射出密集的灵弩。箭簇涂有“化灵毒”,射中赵军骑兵的符甲后,符文瞬间黯淡,不少骑兵因灵力溃散而坠马。但赵军兵力实在太多,第一波箭雨过后,后续的步兵仍如蚁附膻,很快逼近背水阵。
陈余在阵后看得清楚,见汉军阵型被冲击得微微晃动,愈发得意:“韩信果然黔驴技穷!传令下去,全军压上,今日定要生擒韩信!”赵军的“金戈阵”全力催动,阵中士兵的兵器泛起金光,灵力攻击如雨点般落在汉军阵前,激起阵阵尘土。
背水阵的汉军将士果然如韩信所料,因无退路而爆发出惊人的战力。士兵们结成“圆阵”,用盾牌抵挡赵军的冲击,长戟手则从缝隙中刺出,每一次挥舞都带走一条生命。炼气士们在阵中游走,不时释放“土墙术”阻挡攻势,或用“疗愈符”救治伤员,硬生生挡住了赵军的前三波猛攻。
“果然是困兽犹斗。”陈余见状冷笑,对身边的副将说,“派左右翼包抄,我就不信他们能一直撑下去。”赵军的左右翼接到命令,开始沿河岸两侧迂回,试图绕到汉军背后。但他们刚进入西侧山林边缘,就被汉军的“奇门遁阵”阻拦——阵中的幻象让赵军士兵迷失方向,明明是平坦的山路,却总撞上无形的屏障,不少人甚至在阵中自相残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